悟性太差还是自律性太差?
网上流行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的一句名言:四十岁还不信有命,则此人悟性太差。 这位网红教授,号称哲学王子,经常在晚上能看到王老师的讲座和短视频,精通东西方哲学,包含资本论、西方哲学、东方哲学、儒释道等精通,还擅长明理学分析,对中医也深有研究。
我对王老师的很多视频内容中的观点是比较认同的,但对这句四十岁不信命就悟性太差的论断还不完全能接受。主要原因是我承认有命的成本存在,我不建议认命,毕竟人的信念、习惯等对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从自己的感受来讲,人是自命不凡的。当然,也有科学支持,有个关于驾驶员的调查报告说:9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排在前10%。 这个调查足以说明大多数人的确是自命不凡的。
如果到了四十岁的确有所成就(他自己不一定认可当下的成就,或许还有更高追求),可以说明此人悟性很好,估计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甚至是自律性也非常好。如果到了四十岁一事无成,不去反思自己,不认为自身有问题,那么一定是悟性很差。
用佛家因果思想来解释,叫做有果必有因,四十岁就能有所成就的话,一定是家庭环境、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自律性等某方面超越了大多数人,是他身上的优点促成了他有所成就。当然,四十岁还没有成就的人,也是一定是他自身的某些方面落后于优秀的人,导致他暂时还没有成就。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时,说明我们开悟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悟性,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了。那么如何让自己开始有成就呢?那就需要从因上探求,正如一对联的下联所说: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做甚因求甚果。
我们想要的是成就,与成就对应的是坚守目标、付出努力、坚持不懈、珍惜时间、善待他人等等优秀的品质,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手机上刷短视频,还祈求能有伟大的成就,那估计是缘木求鱼。
我们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所付出,需要有超强的自律、与独立思考能力、忍受不被理解的孤独、克制诱人的低级趣味、放弃无效社交,把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刻在石头上,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这个目标上,让自己主动摆脱舒适区,摆脱可以获得快乐的多巴胺。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自控力、毅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有人还给出几个方法:
1.坚持读书,拜访高人
每天坚持读书,随身携带一本书,随时随地认真阅读。不读书的时间尽量于优秀的人一对一深度交流,从有结果的人身上吸取能量。
2.早睡早起,别睡懒觉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而有坚定的目标时,你自然会不忍浪费时间,你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床上,早起可以让你更快速的接近目标。所以要坚持早起,利用早起的时光去学习,去做事,远离手机,完成那些能够接近大目标的小目标。
3.坚持运动,保持健康
我们最大的财富是健康,运动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健康的身体,还能改变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去生活、工作和学习,你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体检报告,再也不会为一顿美食让自己陷入纠结。
4.控制情绪,和谐关系
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人把最好的情绪给了外面的人,却把最坏的情绪给了身边的亲人。其实,真正的强大的人是能够战胜自己情绪的人,正如拿破仑所说:能够控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控制情绪很难,但能做到一定很酷。因为“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高尔基)”
5.放下我执,接纳一切
所谓“我执”就是我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我认为你就应该这么做,事情本来就应该是我认为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但是如果想有所成长,必须克服这种执念,不断的否定自我,让自己不断的接近真实情况,不是我们头脑中的情况。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克服执念的过程。我们需要接纳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甚至接受身边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令我们痛苦的事情。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四十岁还一事无成,接纳自己开始努力却一人没有起色的结果。就像罗翔老师说的:做你该做的事情,并且接受他的事与愿违。
当我们能够接纳一切时,我就就开始与周围的世界和解了,和解后我们就会有一颗平和的心,一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
当我们开始平和的接纳一切,用正确的方法在因上努力时,果还会远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