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青春期,有一个特别红的歌手,叫周杰伦。
那时候,班上的同学人人都会唱他的歌,有媒体评价他,说他是从贫民窟走出来的天才。
但是天才却比普通人更努力。
我曾经看过关于他的两条新闻,到现在都还记得。
一是周杰伦被吴宗宪要求如果10天写出50首歌,就给他出唱片。
10天50首歌是什么概念?假设每天只睡4小时,在剩下的20小时里,他得每4小时就出一首歌。
结果,周杰伦做到了。
第二是一条很老的新闻。2006年,就是《依然范特西》和《黄金甲》那一年,周杰伦那年全年就休息了18天,平均到每个月就1.5天。
很多人都会幻想自己也能像他一眼屌丝逆袭,咸鱼翻身。
可比起他,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想成功。
Eric Thomas有篇广为流传的演讲叫做《How bad
do you want it》。
演讲里说,大多数人说想要成功,大多数人也只是嘴上说说。他
们对成功的渴望还比不上他们想要去Party的渴望,比不上他们想要购物的渴望,甚至比不上他们对睡觉的渴望。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真正渴望成功的人是怎么做的。
Anna Wintour每天5点准时起床,6点打网球,7点做发型、挑衣服、搭项链,然后来杯星巴克就开始坐在办公室里工作。
比起为了多睡十分钟拖到最后一刻才起匆匆踩点赶到办公室的你,是不是突然觉得你没有那么渴望成功?
李开复,俞敏洪,张朝阳...身价几十亿的国内IT大佬早就习惯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
比起加一次班就各种怨声载道拍照发朋友圈的你,是不是突然发现你没有那么渴望成功?
我最近在给公司找新地址,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跟着中介去看房。
在望京的一栋写字楼里,十点多了仍然是灯火通明。
在非cbd地区的一栋写字楼里,八点多去了整层公司都关门。
这个社会上实际上也有快慢班,有人通宵达旦在拼,有人昼夜颠倒在玩。
慢班的人,总说希望可以遇到更好的自己,但其实根本没见过什么真正的努力。
2.
其实我一直在想什么是更好的自己。
比现在更有钱?比现在更漂亮?或者成为一个别的人?
曾经,有一个男孩子出生在布拉格一个犹太人家里。
他性格内向、懦弱,看起来并不符合当时对于“男子汉”的描述。
他敏感,喜欢悲秋伤春,总觉得周围环境都在对他产生压迫和威胁。
男孩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
最好能是那种大碗吃肉,大口喝酒,豪情万丈的真男人。
于是他不允许男孩哭泣,教导他“男人流血不流泪”;
他不许男孩犹豫,认为男人就应当果决;
他也不理解男孩总是喜欢写作;
在他看来,他的儿子,就应该去继承他的生意才是正道。
在父亲那粗暴、严厉且又自负的培养下,男孩的性格不但没有朝男子汉方面发展,反而更加懦弱自卑。
有一次夜里,男孩与父亲拌了几句嘴,呜呜咽咽的吵着要喝水。但男孩的父亲却声色俱厉的呵斥他。
后来看呵斥不管用,他的父亲直接把男孩从被窝里拽出来,挟到阳台上,关了房门让男孩一个人穿着背心在那儿站了很久。
这场父子之间实力悬殊的斗争的结果只有一个——这个本来就腼腆的男孩变得更加内向,并且几乎不再说话了
然而,令人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个男孩后来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奥地利的卡夫卡。
内向、懦弱、多愁善感的性格,反倒让他更好地从事文学创作。
他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艺术王国,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他的懦弱、悲观、消极等弱点,让他对世界、生活、人生、命运有了比别人更尖锐、敏感、深刻的认识。
他以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压抑、苦闷为题材,开创了一个文学史上全新的艺术流派——意识流。
在他作品中,荒诞的世界、扭曲的观念、变形的人格,都被解剖得淋漓尽致,他也给世界留下了诸如《变形记》《城堡》《审判》等许多不朽的巨著。
很多人都说成为更好的人,但是都失败了。
他们稀里糊涂地进到一个领域,便开始不顾一切地努力,一旦停滞不前,就开始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中,反反复复,走不出来。
黄渤唱了十几年的歌,默默无闻,却阴差阳错从一部电影开始大红大紫;
马云当了十几年的老师,毫无建树,却在互联网领域直接封神;
家电女王董明珠前半辈子一直在做家庭主妇,直到丈夫病逝才进入格力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你应该给自己一点耐心,让时间帮你发现,到底自己身上更好的地方在哪里。
你应该给自己一点勇气,多去尝试一下新的机会,看下更好的自己在哪里。
3.
别不努力。
也别瞎努力。
也别总是在失败的时候拿“更好的自己”去安慰自己。
所谓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是盲目否定自己,不是贪婪的寄希望于未来,更不是教你躲避现在,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日三省吾身。
今天,有比昨天更好吗?
否则根本没有资格说这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