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苏东坡传
苏轼的儒、道、佛

苏轼的儒、道、佛

作者: 柒侠传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2:23 被阅读20次

高一(7)班  丁颖

林语堂口中,苏轼是佛教徒,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诗人。苏轼一生历经坎坷,政治洪流和平民百姓中的辗转岁月让他的本性历经雕刻而更生动,他的思想在生活的坎坷中越显成熟,其中最具代表的即是儒家、道家、佛家。、

儒家:出世与入世——毕生所向

儒家思想,修身、治国、齐家,这与苏轼一生的理想不谋而合。苏轼年少科考,因其得天独厚的天赋和才能顺利进入朝廷,此时此刻他满心欢喜且激昂,想到自己能效忠天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但所谓世事难料并非玩笑话,越是身处高位的人就越难以保全其身,还未等苏轼的理想得以伸展,被贬的消息便传来,被迫离开朝廷,眼睁睁地看着王安石不得民心的新法大肆传播祸害百姓,苏轼心里是什么滋味?抑郁不得志,壮志难酬。

苏轼一生都在被贬与提拔中起起浮浮中渡过,饱经沧桑,但他内心对朝廷的向往其实自始至终不曾改变。苏轼待在黄州多年,早已建立起自己的农家生活,可皇帝下旨召回,苏轼犹豫了,可最后他还是同意了,表面上是为了不拂皇帝的好意,归于根本,与他内心的理想不无关联。出世与入世,他总会在有机会的情况下选择入世。

道家:小我与大我——精神慰藉

《水调歌头》一诗可见苏轼的达观与开阔,与亲人分散的痛苦是刻苦的,可苏轼竟能跳出自己的悲伤而去祝贺天下所有的离人,心愿他们能再次团聚,其本性的开阔与开怀非常人所及。被贬黄州,出游赤壁赋,闻悲凉的萧声,知伤感的故事,苏轼却能跳出小我,走向大我,言出“盖将其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为羡乎?”。苏轼看待天地的眼光广阔而充满希望,他与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已融为一体,所谓“天人合一”便是这种境界。

也正是因为处世的开朗与达观,苏轼才能在无数次的贬谪与升迁中平淡适之。这也可说为他在世的自我安慰与升华。

佛家:轮回与生死

苏轼思想中最主要的并非佛家,但他作品中的佛家思想却能不经意地体现出来,归根结底,与他的贬谪岁月有着莫大的关联,“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世间无穷无尽,所有事物或死去或留存,对于人类都是庞大而不可能及的,但我们总能拥有,这边足够了,所有的事物都会有轮回的往复,或许正是因为苏轼明白这些,能够用他达观的心态领悟到这些,他接受了佛祖的思想,从而自己悟到更深的地步。

相关文章

  • 苏轼的儒、道、佛

    高一(7)班 丁颖 林语堂口中,苏轼是佛教徒,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 佛、儒、道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三重境界,豁然开朗! 来自古韵国学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

  • 儒 道 佛

    上班和工作是生活的需要,阅读和写作是生命的需要。 上班和工作是践行儒家思想,是为稻粱谋,是入世,是发扬积极进取的精...

  • 儒释道三家区别

    佛以安心, 道以谋事, 儒以做人。 佛以安己心, 道以知人心, 儒以顺天心。

  • 2017-08-12

    感恩南怀瑾先生。 纵观南怀瑾一生, 亦儒非儒,是佛非佛,似道非道, 恰是人生的大圆满。 生命的本色无非就是,佛心道...

  • 佛、道、儒如何落地在自个身上

    渐悟:佛、道、儒,并落地在自个身上 这一刻悟到: 人有三魂七魄,佛为心 道为骨 儒为表,大度看...

  • 儒释道

    儒、佛、道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三家的学...

  • 谈谈对儒道佛三家慈厚、慈柔、慈悲的认识。

    构成儒、道、佛三家最核心的价值观是:儒之慈厚、道之慈柔、佛之慈悲。传统文化都是关注心性、人性、生命情感几个纬度的。...

  • 学佛初悟

    近年来接触佛学,结合儒、道,略有感悟。 ①不学佛无以研究儒学。何以见得?唐宋后的程朱理学,不过是援佛入儒,取佛之“...

  • 简说佛.儒.道

    佛家 代表人物:释迦牟尼 主张:生-老-病-死-苦 主修:心理-佛道 观点:因果观-超世-救世佛曰:一切皆虚幻。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的儒、道、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nt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