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考试总体来说,选择题和作文都相当优秀。而主观题基本上都丢了一半分。
第六题的失误点是审题不准,答非所问。题中要求,材料三对大理洱海的生态治理理念进行了高度评价,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谈一谈大理是如何贯彻这些具体的生态治理理念的。
这道题有三位同学审题准确,都拿了满分。材料三中有三个段落,在第一句,把理念交代清楚了,一是必须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二是必须统筹好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三四必须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儿。然后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举出实例即可。如第一个要点,在材料二的一二段,对捕鱼进行限期,对渔船进行一船一证的限制,对捕捞渔具实行限制。第二个要点,写材料二的第三段,为了确保生态对方案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邀请渔民代表和乡镇分管领导开专题座谈会。第三个要点是从时间上说,从2015年一直到2020年都在关注,两种鱼的每日产量变化。
一般同学都没有从材料三入手,而是像以前那样罗列几个要点。不知道你所答的是与哪个理念相对应,所以得分很低。
第八题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文中提到“我的内心当中就被突然充盈了,也突然变得蓬勃,还有一些激越和悲怆。”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从总体上作简要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是写陕北黄土的,由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入手,联想到了与当地相关的历史人物范仲淹和部将种世衡,概括出来先贤们克己守正,奋发有为,天下为公,达者兼济天下的人品和境界,认识到了气候和地理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写出了作者在此地的人生觉悟。
所以这道题的要点有三个。第一个要点是陕北黄土地的视觉冲击,第二个要点是先贤们的克己守正,等能量给作者的震撼和荣耀感,第三个要点是作者认识到了气候和地理改变人,使作者产生了对人生的觉悟和觉察。其实是形和神两个方面来回答的。神的方面又由个别到一般!
第9道题是一个创作评论,有人说散文的美有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结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个层次的,请加以具体分析。
这道题的审题没有难度,回答也能做到,有条理,问题出在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不够充实,没有点出描写的对象和修辞及效果,没有点出意境的特点,没有点出哲理的内涵。
13题文言文翻译,仍然是实词不能一一落实。 “愚臣短暗”是说自己见识浅薄,愚昧无知。“事有蹉跌”是说事情万一不顺利“密陈藏否”是说秘密陈述一个人的好坏。“何得遂至昌言”说怎么能够就公开直言不讳呢?稍微遇到一些没遇到的词,就不能根据文意恰当的正确的翻译出来!
第15题诗歌题,为了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失分的地方在于不完整。同学们都答出来了,用松柏来托物言志写自己忠贞的品行,但忽视了“知者泪满缨,何以报知者”两句话,表现出了诗人对知己者的感激,知己者了解诗人的艰难处境,诗人感激知己者,表示要保持高尚的节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