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许多人可能会不理解,故事有那么大的能量吗?还有治愈功能?平时家长们给孩子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多识一点字啊!有时候睡前故事也变成了催眠曲。德国著名绘本家尼吉劳斯.海德尔巴赫创作的《女王吉瑟拉》,里面的吉瑟拉自私、无礼、残忍,她提出的要求越来越过分,终于招致顺从的灰沼狸们的集体反抗。童书故事最有意味的是框架外,一个小女孩抱怨父母把过多的爱给了弟弟,长期的不满,让她对父母产生了诸多不合理的要求,父亲只带她一个人外出旅行,在旅行中,父亲讲述了《女王吉瑟拉》的故事,小女孩子从吉瑟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开始反省自己的一切行为,旅行结束,她的态度变了,会主动对家人表达善意了,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故事里的一些情节和内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小朋友发生的事情在故事里也可以找到原型。孩子在读了故事后,最深刻的是心灵受到触动,因为故事里有强烈的感染力,能让抽象的道理变得易感。很多故事直指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学业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故事带出来。
一、运用故事帮助孩子辨识情绪。一些孩子个子长得矮,内心很自卑,平时不喜欢跟同学交流,怕别人笑话自己,这里安琪雅.薛维克的《你很快就会长高》一书可能会对孩子有帮助,孩子读完之后,心理上可能会产生共鸣,他的想法可能会更加宽容自己:高矮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只要快乐就可以,从故事中孩子会得到这样的启迪。他们看问题就不再会偏执了,不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了,他们能够抬起头来走路,快乐地迎接自己的每一天。故事既有自我平复、自我修复的功能,也有召唤理智、理解、体谅的功能,让人免于因情绪失控而堕入更深的沮丧。
二、运用故事替代说教。文中讲了一个喜欢抱怨,不爱惜、不尊重、不愿意分享、缺乏耐心、吵闹、常爱打扰他人、伤害他人、喜欢打斗、欺负人、不合作的的小男孩,老师不管做什么,都温暖不了他的心,他就像一只刺猬,让人不能靠近。老师后来用故事打动了孩子的心,老师讲改编叔本华的故事,一边拉着他扮演刺猬,尖利地扎他,一边扮演猫咪,轻轻地抚摸他,通过故事来让他感受人性的美好,他把自己生活中的境遇与故事中的情节重合,他感悟到了来自老师的关爱,他开始变了。
三、运用故事替代训斥。在课堂上,孩子难免会调皮,作为老师我们难免会训斥孩子,但批评过后不久,教室可能又有人讲话,孩子们可能又故态复萌,此时如果停下来整顿纪律,那教学内容可能就完不成了。而如果老师肚子里有故事,那就不一样了,老师通过讲故事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这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如金波的《两只棉手套》、汤素兰的《红鞋子》。故事一旦开讲,孩子就会马上安静下来,故事在教室里流淌的温馨和煦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故事讲完了,孩子们也从故事中品味出一些东西,接下来就可以继续讲课了。
四、运用故事表达 期望。文中作者要求孩子们寻找并观察蜗牛,我嘱咐要爱惜小动物,每个人一只就可以了。但大部分孩子克制不住自己,捉了一只又一只。我于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懂得关爱小动物的重要性,得到的东西太多也不是好事情。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弥达斯非常喜爱收集各种金子,但他总觉得自己的金子太少,于是请酒神让他得到了点金术。有了点金术,他碰什么都会变成金子,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无意中碰到自己的女儿,女儿也变成了一尊黄金雕塑。他伤心极了,觉得拥有再多的金子也换不回女儿的生命。金子虽好,但他更爱那个会哭会笑,会说话的女儿。更喜欢美味的食物和芬芳的玫瑰。于是他祈求酒神收回点金术,他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弥达斯觉得身边活生生的一切实在是太美好了。孩子们一听完故事,纷纷把多余的蜗牛送回了捕捉之地,一切显得很平静,说教不如一个故事更加引人觉知、觉悟。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故事以正面和肯定的方式触及儿童的世界,这世上真的存在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讲故事便是其中的一种。老师们,把你的故事讲起来,用故事来治愈孩子的心灵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