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全三国述评第五章联盟反董

全三国述评第五章联盟反董

作者: 十八砖学士 | 来源:发表于2017-09-05 16:36 被阅读0次

    第五章联盟反董

    第一节反董联盟成立

    董卓高兴得太早了,正在他一厢情愿地陶醉在天下初平的美梦里时,袁绍在关东兴兵发难了。

    从袁绍兄弟和曹操出逃的路线来看,也是精心策划了的。袁绍到冀州,袁术到南阳,曹操到陈留,都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而是分别到了袁绍集团成员掌控的地盘。冀州刺史韩馥;南阳太守张咨,陈留太守张邈,都是由留在洛阳朝廷内的周毖、伍琼暗中安排的。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这些官员的安置和出逃人员的线路怎么会如此巧合?果不其然,袁绍就以这些早期安置的力量组建起反董联盟。

    为了取得道义上的合法性,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一份朝廷三公的书信,下发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罪恶,说少帝刘辩“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这份书信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州郡拥兵具有合法性,一个是反董有合法性。

    反董联盟主要由以下武装组成:

    1、冀州——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因渤海太守为董卓时所授,袁绍自动放弃,自表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一是表示与董卓决裂,二是得有个高于其他郡守的职务,方便统领)

    2、兖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行奋武将军曹操;

    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玚;

    4、徐州——广陵太守张超;

    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

    6、荆州——后将军袁术、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

    7、并州——西河太守崔均;

    8、司隶——河东太守王匡。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这些武装力量同时起兵,各带数万人马,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给了曹操一个临时杂号将军——行奋武将军。曹操当时依附于袁绍的奔走之友陈留太守张邈,手上只有靠陈留孝廉卫兹用家财资助招募来的五千人马,是里面最弱小的一支队伍。

    盟军分四个集团军从北、东、西南、南四个方向逼近洛阳。北部以袁绍、王匡、韩馥部为主进驻河内。(郡治今河南省武陟县)袁绍居中,王匡为前部,直达河阳津,与洛阳隔河相望。韩馥负责后勤保障。张杨、南匈奴单于於夫罗(灵帝时为征讨张纯叛乱,朝廷向匈奴借兵,王子於夫罗领兵而来,不料国内却发生内乱,使其有家难回,就一直带兵在中原游荡,先后依附过白波军、袁绍、袁术、曹操。是前汉皇帝刘渊的祖父)作后备屯于漳水。东部进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县)主要有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曹操。这里集结的部队最多,诸侯结盟的地方也在此,所以也把反董联盟称为酸枣联盟。西南部进驻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以孔伷、李旻为主。南部进驻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以袁术、孙坚为主。各位看官是不是发现南部集团军里少了两员大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是的,他们被同伴孙坚杀了。朝廷因此派刘表为荆州刺史,引发了后面刘表在荆州坐大的故事。

    东部盟军还在酸枣搞了个盟誓活动。由广陵功曹臧洪主盟,发布盟誓,主要内容是:一、起兵理由。还是说董卓篡权,里面有汉朝“皇纲失统”和董卓“祸加至尊”的话。二、起兵的人。罗列的东部盟军人员。三、发誓共赴国难。有违反的断子绝孙。现在有种说法是这些诸侯都心怀各异不愿意主盟,就推最低级别的臧洪来主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古代诸侯会盟时,都是以最低最弱者主盟。会盟遥尊袁绍为盟主。

    桥瑁伪造的三公书信和酸枣誓词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仍然都尊少帝、后来的弘农王刘辩为皇帝,不承认献帝的合法性。这个缺陷很快就被董卓抓住了,几乎是立即毒死了少帝刘辩,给盟军的政治合法性和凝聚力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迫使袁绍、韩馥紧急派人前往幽州游说幽州牧刘虞,希图拥立刘虞为帝来弥补这个缺陷,找回起兵的合法性。没想到被刘虞断然拒绝,以至于关东盟军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可以替代少帝的政治人物,缺少了这个标志性的政治符号,关东盟军就天然地缺少凝聚力。袁绍只是作为一个军事领袖,没办法成为政治领袖,因为他不姓刘,不具备宗法体系里的合法性。

    在中国古代史中,依靠武力夺取政权的,不论是农民民变,还是贵族叛乱,大多会寻找和拥立一个前朝皇族子弟为王为帝,就是以此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治符号,表示自己武装夺权的合法性。如项羽立怀王,绿林立更始帝,朱元璋立明王等。

    盟军中最弱的曹操部和兼并了荆州军后实力陡长的孙坚部率先向董卓军发起进攻。

    曹操是自愿追随袁绍出逃的。董卓进京后任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弃职而逃。改名换姓从小路逃出洛阳,在中牟县时被一个亭长抓到县里去了。县功曹认识曹操,就为曹操说情,曹操才得以被释放。然后在陈留得到孝廉卫兹的资助建立了一支五千人马的队伍,在陈留郡己吾县起兵反董。(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西南)这时是189年底,曹操应该是最早起兵反董的人。(袁绍本来可以早日起兵,但他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这个和他笃信家传《孟氏易》学问有关,我们后面再说)

    曹操进军时,张邈派卫兹带了一部分人马支援曹操。鲍信、鲍韬兄弟也率兵同行。渡过汴水后在荥阳与董卓部将徐荣遭遇,被徐荣打得落荒而逃。鲍韬、卫兹战死,鲍信、曹操人、马都受伤,幸亏曹洪让出自己的战马给曹操,曹操才得以和鲍信一起乘船渡河逃走。

    孙坚虽然曾一度受到袁术的掣肘,但在解释清楚后重新获得了袁术的支持,节节胜利,一路凯歌地向洛阳进发。

    第二节董卓的忍耐

    可想而知,董卓此时是羞愤交加。自己如此屈身于士大夫,他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忘恩负义地背叛自己。这个巨大的羞辱让董卓怒不可遏。

    但是他眼前还只能强压怒气,眼睁睁地看着关东联盟招兵买马,集结布阵。因为他还有心腹之患。与远在关东的盟军相比,近在肘腋的危险更让他担心。袁绍布下的一枚棋子侍御史郑泰为了给盟军创造更多的筹措时间,不失时机地给董卓吃了一颗定心丸。(前面说过郑泰因劝阻何进招外官进京弃官而去,现又复职,也应是袁绍安排的)

    董卓听说关东起事后,立即召集御前会议,准备兴兵讨伐。郑泰担心关东盟军不是董卓西凉军的对手,就想阻拦董卓兴兵,说:“为政在德,不在兵多将广”,董卓很不高兴,说:“照你这么说,军队就是无用的了”。郑泰担心惹怒董卓,就开始诡辩,说:“不是军队无用,而是对关东那些人不需要派大军征讨。”然后洋洋洒洒地列举了十条关东盟军不如西凉军的地方,最终的目的就是说盟军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用不着无事征兵以惊天下。董卓居然也相信了,还以郑泰为将军统领凉州军攻打关东盟军。经别人提醒郑泰有可能是袁绍间谍,不能让他领兵,才收回任命,改任郑泰为议郎。

    董卓顺水推舟卖了郑泰一个人情,其实是有难言之隐。其中有两个重要的隐患让董卓不敢贸然兴兵东向。

    一个是左将军皇甫嵩。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底,凉州羌人叛军包围陈仓,皇甫嵩和董卓各带两万兵解陈仓之围。战事结束后,朝廷任董卓为并州牧,还破天荒地答应其带走三千亲兵,余下的一万多兵则合并给了皇甫嵩。皇甫嵩此时就带着三万多兵马驻扎在扶风(总部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市)。而早前阎忠曾经劝过皇甫嵩起兵反抗朝廷,自立门户,被皇甫嵩拒绝了。现在又有人在劝说皇甫嵩,是谁呢?就是奇人京兆尹盖勋。

    盖勋从来就瞧不起董卓,也从不惧怕董卓,反而是董卓比较惧怕盖勋,不知道是不是两人过去在凉州时有过较量,董卓输了而一直对盖勋心存忌惮。董卓废少立献,杀太后时,盖勋就给董卓写了封信,直接说董卓是个小丑,不得善终。董卓专权后,盖勋就去劝说皇甫嵩举兵反董。

    董卓做过几次皇甫嵩的副将,知道自己不是皇甫嵩的对手,但也知道皇甫嵩的弱点,也知道盖勋的弱点,就是愚忠。于是先在扶风设立汉安都护,统管西部军事,削弱皇甫嵩的军权。接着又以献帝之名,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盖勋为议郎。皇甫嵩的长史梁衍识破了这是董卓要害皇甫嵩的奸计,劝其不要应征进京,直接起兵,与袁绍东西夹击董卓,一定能够生擒董卓。皇甫嵩还是不听。要劝说一个愚忠的人反叛简直比登天还难啊。

    皇甫嵩进京后,立即被陷害下狱,面临生命危险。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私交一直很好,就在董卓大宴群臣的时候叩头流涕为父亲求情。在座的人都被感动了,一起离席为皇甫嵩求情。董卓才释放了皇甫嵩,并拜为议郎,后迁御史中丞。

    顺便交代一下两人后事。皇甫嵩病逝于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乱政期间。盖勋也被征召为议郎,但其从不跪拜董卓,最多就是作个揖。还多次顶撞董卓。董卓也无可奈何,还不敢委任他做拥有较大实权的官员,经常把他的官职换来换去。第二年就在长安病逝。遗命不接受董卓的馈赠。董卓却给了他高规格的葬礼,上表朝廷赠其东园葬器,陪葬于汉惠帝陵寝安陵。(真是一物降一物)

    另一个是黄巾军余部,由郭太、杨奉、李乐、韩暹、胡才等人统率的白波军,主要在河东郡内活动(今洛阳西北,山西南部),随时有切断董卓与其大后方凉州的联系。董卓从做并州牧开始就想剿灭白波军,此时又派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前往河东,保护与凉州联系的通道。谁知牛辅在与白波军的交战中失利,大败而回。通往凉州的道路还是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幸运的是,白波军没有南下渡过黄河骚扰洛阳,而是向东而去。

    第三节勇猛的孙坚

    解除了心腹之患后,董卓立即转腾出手来对付关东盟军。首先是清除袁绍安排在身边的间谍,当然是已经暴露了身份的间谍,杀了周毖、伍琼。让郎中令李肃毒杀了弘农王刘辩,从政治上根除了盟军起兵的合法性。然后准备迁都长安,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凉州的通道可能被截断的危险。同时派徐荣率兵东出,拦击进攻洛阳的酸枣盟军。

    徐荣在荥阳遭遇并击败曹操、鲍信部。但因为曹操、鲍信部的激烈抵抗,徐荣认为酸枣军难以对付,就撤退回去了。曹操、鲍信虽然兵败,但以其英勇无畏的勇气吓阻了徐荣的进军,酸枣盟军因此躲过一劫。

    但洛阳南面则陷入与孙坚部较长时期的拉锯战。早些时候,孙坚从鲁阳北进到梁县时,(今河南省汝州市)与董卓部徐荣、李蒙相遇,双方交战,孙坚大败。孙坚喜欢戴一顶用动物毛发纺织成的红色帽子,此时成为董卓兵追赶的目标,孙坚脱下帽子给祖茂戴,自己从小路逃走。(有点不地道)董卓的骑兵就去追祖茂。祖茂逃入乱坟岗,把帽子戴在一根烧坏的木柱上,自己藏在草丛中。董卓兵层层包围,走近一看是根木柱,就走开了。祖茂因此脱险。孙坚属下颍川太守李旻与张安被俘,遭到烹杀。其余被俘士兵都被布缠裹着倒立于地,用滚烫的热油灌进去,活活的烫死。

    孙坚败后,移屯梁县阳人。(今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古城村)重新集结队伍,招兵买马,仍然准备北进。董卓以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率领五千步骑迎战。

    董卓进京后,指使吕布杀了丁原,将并州军事集团与凉州军事集团合二为一,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胡轸是董卓部将,属于凉州军事集团。吕布原为丁原主簿,属并州军事集团。吕布背叛丁原投靠董卓,虽然得到董卓的重用,誓为父子,以吕布接替丁原的骑都尉,掌管并州军。但董卓手下的将领并没完全接纳他,胡轸就与吕布有矛盾。阳人之战时,胡轸就预先扬言这次行动要斩杀一“青绶”才能顺利进行。所谓“青绶”,即指吕布。吕布为骑都尉,为比二千石官员,按规定拥有“银印青绶”。胡轸的做法受到并州集团将领的反感和厌恶,就合伙商量破坏这次行动。大军按董卓制定的计划准备在离阳人城几十里的广城宿营时,吕布与同伙就四处宣言“阳人城中的敌人已经走了,应当连夜追击,不然就找不到了”。胡轸只好带兵夜行至阳人城下准备攻城。但阳人城中守备非常严,没有攻袭的机会。由于没有休整,大军已是人马交困。夜临城下,又无战壕壁垒,只能在荒野中解甲休息。这个时候,吕布与同伙又四处造谣说“城中贼出来了”,吓得士兵丢盔弃甲慌乱奔逃。跑了十几里,才确定没有追兵前来。等到天亮后来到城下,捡拾起逃跑时丢弃的兵器,准备攻城时,孙坚早就加固了城防,深挖了护城沟堑,胡轸只得无功而返。

    这次行动因董卓集团内部不和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交锋,孙坚可谓侥幸得脱。闻名天下的“并凉劲卒”如果在广城得到充分的休整,将领团结一致,以州郡兵和招募的新兵组成的孙坚部队能否抵抗得住还很难说。

    孙坚纠合、集结、训练部队完毕,带兵攻击胡轸部,打败胡轸,斩杀都督华雄。

    这次战斗,差点受到袁术的疑猜牵制而功败垂成。孙坚的粮草来自于袁术的供应。开战前,有人提醒袁术说,孙坚如果得到洛阳,你就不能制约他了。你资助他进入洛阳,虽然驱除了董卓这匹狼,但却换成了孙坚这只虎。袁术因此怀疑孙坚,停止了对孙坚的军粮供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的保障,孙坚是无法与董卓军开战的。心急火燎的孙坚连夜从阳人狂奔到一百多里外的鲁阳去面见袁术,也顾不得仪式礼仪,就在地上为袁术演化作战方略,表明此战必胜,消除袁术害怕失败的心理。然后表白自己终于朝廷,忠于袁术之心,“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消除袁术的疑猜。袁术犹豫一阵后,还是调发了军粮,解除了孙坚的后顾之忧。

    董卓曾经与孙坚在西征边章、韩遂时共过事,对孙坚十分了解,很忌惮孙坚的猛壮。曾经对长史刘艾聊起过孙坚,说:“关东军都怕我,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唯独孙坚比较勇猛,颇能用人,告诉下面的诸将,让大家注意提防。”还表示“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然会服从我!”其他讨董牧守根本不被董卓放在眼里。阳人战败后,董卓见武力不能克制孙坚,就用软的一手来拉拢孙坚,派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并许诺安排孙坚的亲属子弟出任刺史、郡守。没想到孙坚硬的不吃,软的也不吃,回答说:“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不诛杀他三族,把他的人头悬示四海,我死不瞑目,岂能和他和亲?”同时率军推进到距离洛阳只有九十里的大谷,兵峰直指洛阳。(孙坚与董卓部在梁县的拉锯战持续大半年,一直到第二年二月。为叙述方便,一并言之)

    曹操败退回酸枣后,看见诸侯天天饮酒欢宴,高谈阔论,丝毫没有率军出击的意思,就给这些人提了个建议,让袁绍带领河内的兵马封锁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封锁轘辕、太谷两个关口,占领全部险要位置;让袁术率领南阳的兵马驻扎在丹水和析县,派兵进入武关,威胁长安。各军都守住险要,给董卓施加压力,等待其内部生变,找机会消灭他。曹操提出的是个三面合围,坚壁清野,迫使董卓选择战或逃的计策,在当时确实也是个可行之计。可惜曹操位卑言轻,没人听他的高见。曹操没兵了,呆在酸枣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就带领自己的家将、亲兵离开酸枣,往丹阳募兵。

    第四节迁都长安

    在有可能被盟军三面合围的危险中,董卓加快了迁都节奏。迁都长安,既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凉州通道存在被白波军打断的危险问题,又可以避开盟军的锋芒,拉长战略纵深地带,分散盟军的兵力,还可以得到边章、韩遂西凉军的战略支持。韩遂与董卓在灵帝时本来是对手,这个时候怎么又结为一方了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估计是灵帝死后,董卓进京诛杀宦官时双方达成了协议,因韩遂也痛恨宦官,曾经以杀宦官为名进攻过长安。双方结为一方的证据是董卓在提出迁都理由时说漏了嘴,说边章、韩遂写信来要朝廷迁都,不然就要带兵来攻打。这也许是董卓的托辞,但灵帝、宦官、外戚全都消失后,同为凉州军的边章、韩遂和董卓已经没必要敌对,完全有合谋的可能。

    迁都势必会引起朝臣的反对。有于公的反对,东汉一直建都洛阳,贸然迁都,必定会引发朝局的混乱,影响朝政的正常运行。东汉皇室祖陵也在洛阳,不可能迁走,以后的祭祀大典,皇帝、百官还得回到洛阳,也会给朝廷正常秩序带来麻烦。长安皇城本就年久失修,在前几年的战事中又遭到很大破坏,根本没有可供朝廷行政办公的地方,又要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于私的反对不言自明,大家的不动产都在洛阳,一迁都这些就没了。

    城门校尉、河南尹朱儁,太尉黄琬、司徒杨彪都反对迁都,与董卓相持不下。司空荀爽害怕董卓加害反对迁都的官员,就附和迁都。董卓当天就免去了黄琬、杨彪的官职。

    关东盟军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起兵。董卓二月开始迁都长安。三月,汉献帝和百官以及被驱赶的数十万洛阳百姓到达长安。由于皇宫破败,献帝没地方住,就住京兆府内。

    董卓并没有随大队一起往长安,而是将长安事务委托给王允管理,自己则屯住在洛阳毕圭苑中,与吕布等武将带兵留在长安断后。

    献帝和百官入长安后十四天,董卓指使人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并灭族。袁氏家族五十余人惨遭杀害。董卓此举虽然是想以此震慑关东盟军和威胁朝内大臣,但泄私愤的心态太过严重,使得这个行为显得有些莽撞。从其激起的后果来看,软禁袁氏家族成员比杀掉他们更有用。不光在长安杀,还接受徐荣的建议,任命原冀州刺史公孙度为辽东太守,让其联合周边少数民族袭击袁绍的冀州后方,并杀掉了当地支持袁氏家族的一百多家豪强。公孙家族也由此开始了统治辽东近半个世纪的历程。

    门生故吏杀掉恩师府主,在历朝历代都是大逆不道,如假包换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决不能为当时社会所容。袁氏家族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得知恩师府主被害,群起而反。依附袁绍的诸侯、豪杰感慨袁氏家族的悲惨遭遇,都想为袁绍报仇。各州郡蜂拥而起的反董民变,全都打着为袁氏报仇或者干脆就打袁家旗号。事关国家的争斗突然变味,成为两大家族的私仇。这恐怕是董卓没有想到的,也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面对星火燎原的反董局面,董卓也感到有些力不能支,就想分化、拉拢、收买反董势力。派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东出,与关东盟军谈判。

    袁绍当然不会让这些人来分化瓦解自己的势力,指使王匡杀了胡母班、吴循、王瑰等,袁术杀了阴循。韩融因为是著名党人才得以保命。(胡母班也是著名党人,名列八厨,不知为何仍然被杀)

    其中王匡杀胡母班一事让人感慨唏嘘。王匡因其在洛阳与袁绍比肩入宫诛杀宦官,深得袁绍的信任。王匡的姐姐(或妹妹)是胡母班的妻子,胡母班死前留信给王匡,让其善待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是王匡的外甥。信写得很凄惨,王匡拿到信与两个外甥抱头痛哭。但迫于袁绍的压力,还是只得杀了胡母班。政治争斗容不下人伦亲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也是政治争斗的丑恶残忍之处。(王匡后来被胡母班亲属联络曹操所杀,也算是一报还一报吧)

    第五节另立刘虞

    前面说过,桥瑁文书和酸枣誓词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仍然尊原少帝、现弘农王刘辩为帝,否认献帝刘协的合法性。为了彻底否定献帝,甚至造谣说献帝不是灵帝的儿子。董卓抓住了这个缺陷,立即毒杀刘辩,使关东盟军失去了起兵的理由。古人讲究名正言顺,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也不能服众。袁绍、韩馥(此时自封大将军)立即合谋,准备拥立大司马、幽州牧刘虞为帝,弥补这个缺陷。

    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与袁绍关系很好,在洛阳时曾经与袁绍、盖勋等人一起商讨过诛杀宦官的事情。

    此时董卓也在拉拢他,升他为太傅,但因战乱阻塞交通,任命书没能到达。

    袁绍、韩馥派故乐浪太守张岐去和刘虞商谈称帝的事情,谁知刘虞坚决不答应称帝,严厉斥责了张岐,甚至扬言,宁肯逃亡匈奴也不会答应称帝。袁绍、韩馥又请刘虞领尚书事,这样才能承制封拜官员,刘虞仍然不答应。为了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刘虞征召右北平名士田畴与从事鲜于银一起,冒着风险抄小道前往长安朝贡。献帝一直想返回洛阳,看到田畴带人来朝贡,非常高兴,就派刘虞的儿子,当时在朝中为侍中的刘和秘密潜往幽州,让刘虞带兵来接他东归。刘和途径南阳时被袁术截留。袁术诡称自己也要派兵迎接献帝,让刘和写信告诉刘虞派兵前来会合,一同前往。刘虞还真派了一支数千人的骑兵队伍到南阳,结果被袁术收为己用。公孙瓒曾劝阻刘虞派兵,担心被袁术知道这个事情后对自己不利,就派弟弟公孙越带一千骑兵到袁术那里交结袁术,并唆使袁术扣留刘和,没曾想此举给自己的弟弟招来杀身之祸。

    袁术坚决反对拥立刘虞为帝,袁氏兄弟从此反目成仇。失去政治合法性和政治目标的关东盟军此时陷入进退不得的尴尬之中。袁术反对的真实用意是自己想称帝,袁术此时为后将军,是朝廷封的,不像袁绍、韩馥那样自封,下有孙坚等猛将,辖有豫州、南阳,地盘和实力比袁绍大。

    第六节孙坚收复洛阳

    时间转眼就过去了一年,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董卓又自任太师,继续与吕布一起留在洛阳搜刮财产。将宗庙、府库、富豪、民家的财产象扫地一样抢得干干净净。无辜而死的人,不可胜计。地下的财产也不放过,让吕布带兵在北邙挖掘汉室皇家陵墓,盗取陪葬财物。王匡想趁董卓迁都洛阳混乱的时机进军洛阳,带兵进驻与洛阳一河之隔的河阳津。董卓派小股部队正面挑战,牵制住王匡。派精锐部队从小平津偷渡,绕到王匡身后突袭,几乎全歼了王匡的部队。

    也就是在这时,孙坚的大军逼近洛阳。董卓亲自带兵在皇家陵园里与孙坚交战,被孙坚打败。董卓退出洛阳,撤到渑池。孙坚从洛阳宣阳城门进城,遇到吕布阻击,又击退吕布。

    孙坚进入洛阳后,在这座已经空虚,数百里中无烟火的废墟中,做了两件非常重要深受赞许的事情。第一件是清扫整理汉室宗庙,并以最高规格的“太牢”之礼祭祀汉室祖先;第二件是修复汉室陵寝,平整填塞被挖掘的陵墓。这两件事情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对维护朝廷,巩固大一统天下观念都有积极的作用。对孙坚个人来说,也提升了政治形象收到了政治利益。裴松之就因此夸赞孙坚是“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的忠臣。(孙坚是否是个忠臣还很难说,下文再议)

    这里有个“汉传国玺”之谜。相关记载说,张让胁迫少帝、陈留王出逃时,掌管御玺的宦官将传国玉玺扔在城南甄官井里,孙坚驻扎在这里的军士发现井里每天早上都有五色气,士兵们又惊又怕,没有人敢去打水。孙坚让人下去看看究竟是咋回事,结果找到了传国玉玺。还描绘了玉玺的形状,上面刻的文字。后来学者考证出这是假的。在下以为这是孙坚编的个故事,有意识地为自己今后名正言顺的称王称霸做舆论宣传,以此表明自己是合乎图谶的天意所授。中国古代史书上到处都有这样神神鬼鬼的记载,诸如发五色光、紫气东来、梦日入怀、与神龙交等等荒诞不堪的胡说八道。熟悉儒学的人知道这是写史的人附会上天,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宿命论,不熟悉儒学的对此就难以理解。西方学者中就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中国史书记载的都是传说。玉玺事是假的,据此而来的袁术扣留孙坚夫人,要求孙策用玉玺交换的事情自然也是假的。

    洛阳大捷后,孙坚派兵出函谷关,穿插到新安、渑池之间,希图截断董卓的退路。如果能够截住并围歼董卓,就能一举改变时局,历史将呈现出另外的面貌。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孙坚却匆匆而退,经鲁阳前往豫州。

    真是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啊!眼看到手的胜利为什么会突然放弃呢?

    M��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全三国述评第五章联盟反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tp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