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加入了江雪老师的读书群,群里最近推荐了毛姆的著作。听从老师的建议,我首先选读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不知为什么,我越读越慢,最后掉队了。
掉队了!我跟不上老师阅读和分享的进度,关键还在于我写不出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好在老师随和通达,就在群里说阅读和写作不要有压力,随意随心即可。
今天上午,我才读到《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我的输入法里面找不到单书名号),毛姆的评论总是那么详尽而又言辞犀利,仿佛他很是知道读者想知道的一切。
我怕我的转述伤了原文的意蕴,所以还是摘录一段原文吧。
“他快要迎来人生的第五十个年头了。这是一个危险的年龄。青春岁月早已逝去,回首往事时,人们不得不自问人生的意义何在;向前展望,潜伏在不远的未来中的衰老又让他们对前景心生恐惧。另有一种恐惧,究其一生都困扰着托尔斯泰,那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突然有几分钟,先是感到茫然莫解,生命停顿了,好像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活下去,我应该做什么;接着便是惊慌失措,陷入绝望......”
“我的生命是不知谁对我开的一个愚蠢而恶毒的玩笑。”
从而引发那些个人们问了无数遍而又始终无法回答的问题:
“我为什么活着?”“我应该怎样活下去?”
倘若说,托尔斯泰在人到中年时就有了对人生的意义的拷问,并用毕生的心血创作了不朽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此外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著作,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托尔斯泰生于1828年,卒于1910年,享年82岁,在当时应该算是长寿了。
我们评论一位作家的贡献大小,本不应该关注他究竟活了多少年的。但我读到这里不禁感叹,托翁还是幸运的,毕竟他有足够的生命长度,去感悟,去完成他的创作梦想。
同样是阅读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再次了解到《简•爱》和《呼啸山庄》,还有“勃朗特三姐妹”的家族故事。
前面说了,我喜欢《避难所》(简称),不仅因为喜欢毛姆的毒舌,而且听他有关名著的解读,勾起了我逐一选读的兴趣。
说起“勃朗特三姐妹”,大家都知道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姐妹花,堪称世界文坛的奇迹。姐妹同为作家的并不多见,而且都能写出传世之作的更是罕见。
我们在校读书的时候,很少接触课外读物。直到高二分科那年,我选择了“外语兼报文科”,英语老师蒋先生为了激发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自家拿来了英文原版《简•爱》,我爱不释手,认真阅读。我的心情随着故事中主人翁的喜怒而感动,有时还和同学分享阅读心得。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的脑海里又增加了一条文学常识,那就是“勃朗特三姐妹”的原名和各自的代表作。不知为什么,这一条重要的文学常识,与我而言,竟然和“茴香豆有几种写法”一样深入骨髓。虽然我明知大大小小的考试总不会考到这些知识点,但我就是牢牢地记住了。
尽管如此,关于“勃朗特三姐妹”的生平,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夏洛特•勃朗特(1816—1855),39岁结婚,怀孕后因为妊娠反应去世;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因为感染上肺结核而去世;安妮•勃朗特(1820—1849),也只过了29岁。
我本想以“人生的意义”为题来写今天的更文的,可觉得这样的话题太大了,不是我所能说得清楚的,所以就说说“谁的人生不迷茫”,聊表吾心,与诸位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