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大营的一些事情
20220810
1.北大营的历史
1.1. 创建
北大营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在中国境内进行的日俄战争,使得清政府深感需要建立一支新式军队,在东北境内就是设置在沈阳的北大营。其倡导者是时任东北三省总督的徐世昌。
徐世昌将建制齐备的三支新军调驻东北,其中新军第二混成协的驻地位于沈阳城的北部,就简称为北大营。
1.2. 兵变
新军,不只是有新的体制和新的人员,也带来了新的思想,以士官三杰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为代表的新军将领,接受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使得革命思想在新军中传播。
然而北大营的新军并没有在辛亥革命时期起事,之后虽有动作,却被探子告密。1912年6月19日兵变发生时,时任总管的赵尔巽启用张作霖平息叛乱,很快就镇压。而张作霖因平叛有功,9月张作霖的巡防营纳入正编,进驻北大营,第二混成协调入关内,奉系军阀的武装力量开始配置壮大。
1.3. 壮大
张作霖自入驻北大营之后,便加紧在东北的扩张,在之后的六年间,逐步扩大他的影响,并加紧扩军,直到1918年被徐世昌任命为东北三省巡阅使,便完成了其从草头王到东北王的蜕变。
随后张作霖的势力逐渐扩大,经过三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南方的浙江。及至1927年,张作霖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视为张作霖的巅峰时期。
同时张作霖在沈阳兴办学校,开办工厂,扩充军队,发展经济,而此时日本也在觊觎东北。
张作霖与日本军人素有瓜葛,多次利用日本人的势力和力量,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并不让步,使得日本人对张作霖产生怨恨,并于1928年6月3日,在张作霖由京返奉时,在皇姑屯将张作霖乘坐的火车炸了,将张作霖炸死。至此,东北始乱。
1.4. 少帅主事
在1928年底,即张作霖死后的不到6个月,少帅张学良宣布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的领导,至此也留下了伏笔。
虽说少帅依旧强硬,在北大营举行了多次阅兵,但终不及张作霖的韬略,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有所不及,使得东北局势发生了变化,使得各方觉得有机可乘,最终酿成大事。
1.5. 九一八事变
日本早就觊觎东北,只是由于有张作霖的影响而未能如愿。虽然已经除掉了张作霖,但是张学良采取了易帜之举,使得日本的计划落空,便有了新的计划,就是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铁道守备队炸毁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当时北大营驻兵颇众,但是在病变的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根据张学良的指令,命令东北军不得抵抗,全线撤离。但是北大营驻军团长王铁汉率部抗命,奋起反击,击毙击伤日军多人,为抗日战争打响了第一枪,也是这个反法西斯抗日战争的开始,是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1.6. 湮灭
日军最后占领了北大营,并在此处建立墓碑,战迹纪念碑,战迹公园,并且还建立了学校。即事变之后北大营由于轰炸、改建等因素,使得原有的面目以不复存在。
1945年抗战胜利,原有的日本建筑被沈阳军民拆毁,原北大营部分遗留建筑被征用或占用,而后来的事情,中间的变化有些已经无从考证,直至最后湮灭于市井之中,无人问津,直到2011年几个热心者的努力,终于使得北大营重现于世,也是使得那一段历史得以重现。
2. 北大营遗址陈列馆
2011年5月,文史爱好者郑英杰、陈赫、孙叶新等人在大东区柳林街附近,发现以处军队家属院内有三栋青砖房,与周围的红砖房不同,并在卫星地图上,结合日本人绘制的北大营地图对比,发现与北大营原址吻合,然后找到相关人员和部门,呼吁加以保护。
然而此时似乎并未得到重视,2014年遗留建筑再遭破坏,直到2018年,北大营遗址陈列馆建设工程才正式启动,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恐怕是无人能说得清楚。
实际上工程正式启动是在2021年的7月14日,2021年6月15日进行的公开招标,当然不知道是几期工程了,估计是距今最后一期。
据陈列馆的简介中说,开馆时间是2021年9月8日。
现存的遗址陈列馆规模很小,当然是与原来的规模相比。
北大营遗址陈列馆卫星地图 北大营历史简介3. 规模对比
在遗址陈列馆以及多种资料上,都有北大营的平面图,这个布置结构是张作霖进驻北大营后改造的。
北大营原始布局图现有遗址在原始布局图的位置,没有介绍,其规模大小也没有说明。借助昭和十一年(1936年)发行的“大奉天最新美术图”的显示,并移植到现在的沈阳地图上,大致可以看到北大营的位置和规模。
有资料显示,北大营呈正方形,每边长2000米,周围有2米高的土围子,围子外面是壕沟,1米深,3米宽。
昭和十一年(1936年)发行的“大奉天最新美术图” 沈阳市地图 北大营的位置和规模由于某些差异,可能存在误差,但是总体可以看出一些概貌的信息。图示中红色线条所显示的区域,即为北大营遗址陈列馆的范围,蓝色线条所显示的区域是原有北大营的区域,大体符合现实。
查看相关区域的地图,现在还在沿用北大营的名称,而区域南面的“南卡门路”,应该就是当时设置哨卡的地方。
4. 北大营的后来
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大营损毁严重,又由于日军建立碑、塔、墓地和公园等,北大营失去了作为军营的作用。直到抗战胜利之后,这里日本人建造的建筑被拆毁,余下建筑即区域被征调使用,总体上仍然有军队驻守。
抗战胜利后,或许这一地区便成为荒芜之地,由于局势动荡,对此地无暇顾及,因此也具有了一些人在此经营的可能,并由此产生了一些蚕食性的损毁。
解放后,这一地区便由军队接管,成为各种军事及其相关的用途,比如成为军校,成为家属区,等等,直到现在,紧邻北大营遗址陈列馆的一小片区域,还是军队家属区,还是低矮的平房。
另一方面,各种基本建设也在开展,工厂、住宅等设施相继出现。从2011年沈阳地图相关区域的标记上看,依然可以看见各种工厂的影子,期间又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当然就不得而知了。
或许是因为军队家属区的缘故,才使得仅存的几个建筑才得以保存,以一种幸运。在已经确定了此地为北大营遗址之后,2014年,尚存的原北大营弹药库因为基建而被拆除,可想之不易。
5. 对于北大营的描述
关于北大营的描述,当然我也不是相关的研究者,但是即便是想简单的了解,也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比如说建筑规模,有说是3000米方形区域的,有说是2000米的,不知道是记忆偏差,还是印刷误差。有些文献则回避了这个问题,只是说有400万平方米,变相肯定了2000米的说法
网上有一些老地图,会显示北大营的平面形状,其表现也不相同,有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
1934年的沈阳地图 1936年北大营地图 北大营地图(不知年代) 1932年的北大营地图 北大营位置图(不知年代) 北大营遗址陈列馆展示的平面图 北大营区域地图在地图上测量相关区域,似乎不足以满足3000米的尺寸,2000米有可能,而400万平方米的说法更稳妥。
6. 还有一个东大营
沈阳还有一个东大营,这也是一处场所,建国初期彭老总曾经视察过东大营。
东大营始建于1922年,位于清东陵西。东大营的建设规模与北大营相当,设施更齐全,更好,并始终是军营所在地。军营建成后,东北讲武堂也迁在了此处。
九一八事变时,驻守此地的东北军没有抵抗,弃英出逃,被日军占领,标志着沈阳完全沦陷。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接管东大营,成为其固守沈阳的据点。1948年11月,解放军攻占东大营,沈阳城宣告解放。
东大营随后成为炮兵学校,炮兵学院,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有资料显示,肖军曾在东大营东北讲武堂受训。
7. 北大营影像
北大营航拍 北大营西侧的铁路 北大营南门 日军士兵陵墓 日军修建的战迹碑 北大营营房旧址 2019年的营房旧址 北大营营房旧址 北大营营房旧址 北大营营房旧址 北大营遗址陈列馆 北大营遗址陈列馆 北大营遗址陈列馆 北大营遗址陈列馆 北大营遗址陈列馆 部队家属院参考资料
[1] 孟繁宗 “九·一八”事变时的沈阳东大营
[2] 张洁 新发现北大营遗址考析
[3] 孟繁宗沈阳东大营的沧桑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