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甚至生活在比较自由的国家的人们,由于无知无误,他们整日杞人忧天,为了摆脱那些不存在的忧愁,长年累月场作着,最终心力一点点耗尽了,却无法收获生命的美果。他们的手因过度劳作而变得笨抽,不停地颇抖着,哪里还能采摘美果呢!的确,不停劳作的人,无法抽出闲暇来完善自我;他无法维持自己与人之间最高尚的关系;一进人市场,他的劳动就贬值了。他就如一年不停运转的机器,根本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这样的人,怎么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呢?无知就是他活下来的依靠一一他不是经常费尽脑力吗?在对他们做出评价之前,我们应先解决他们的衣食需求,并提供提神的饮料助他们恢复健康。就如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我们人性中最优良的美德,也需要小心翼翼,才能保全。可惜,这样温柔地相处.在人与人之间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我们都是大部分人中的一份子,但是看完这段话,我首先想到的是在田间劳作的人,我们那些祖祖辈辈们。大山里的人之所以很难走出来是因为认知偏差,是因为认知极其有限,而不是有限。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脚底下的那一亩三分地。今天该翻地了,明天该播种了,后天该除草了,再者又该收获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劳作使人疲惫,长年累月心力都在这上面,就像上面说的,他们就如一年不停运转的机器,哪里还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更不可能还有时间去发现自己的认知薄弱。
可是他们并没有错,温饱是每个人最底层的需求。如果那个时候他们也能读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或许他们会非常感谢马斯洛对需求的理解。理解每个阶层的人对需要的不一样,理解人只有在解决温饱之后才能有余力思考这件事情。
幸运的是我们读到了,我们还更全面的意识到了只有跳出埋头苦干的这个怪圈,才能真的实现需要层次的跳跃。我们才能意识到,除了解决温饱,人还有其他的需求,我们还有情感,我们需要建立链接,我们需要的是丰富的体验,而不是单一的劳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