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一个人知识渊博,我们会说他博古通今。博古通今更多的时候是赞扬一个人熟悉历史典故,而不是在新生事物上有多大的造诣,“通今”只是为了与“博古”行文对偶的需要,捎带脚奉送的。过气的人喜欢回顾历史,只是想在其中找到一种寄托,希望重新唤回听众的尊重,如果听众被忽悠到了,那就是意外之喜。中国历史太长了,典故太多了,别人那里总有你没有听说过的故事,所以千万不要迷信那些所谓的博学者。但是多知道一些历史,总比少知道强,至少不会在抬杠中处于下风。在这方面籍谈就吃过一次亏。
公元前527年(昭公十五年),周景王的太子姬寿和王后穆后相继去世。十二月,晋国派荀跞、籍谈为正副使节参加穆后的葬礼。周景王在宴会上问荀砾:“为什么别的诸侯来了都有进贡,唯独晋国没有呢?”荀砾让籍谈作答。籍谈说:“当初诸侯受封的时候,王室的赏赐没有惠及到晋国,所以晋国拿不出礼物来进献。”周景王听后就不满意了,列举了周文王、周武王赏赐晋国唐叔和周襄王赏赐晋文公的典故,责问说:“你的前辈负责掌管晋国的典籍,你是司典的后代,为什么忘了呢?”籍谈一时哑口无言。等客人走后,周景王说了一句特别缺德的话:
“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籍谈恐怕要绝后了吧!列举出的这些典故都忘记了祖宗。
从此籍谈成为“数典忘祖”的主角,作为反面形象千古流传。
籍谈很委屈,本来只想发发牢骚,却被周景王一顿抢白,回国后就跟叔向诉苦。叔向和晏婴、子产是《左传》里的三大名嘴,连孔子都对他们的话茬子赞美不绝。果然,叔向一开口就给籍谈解了心宽:“周景王这是要完的节奏。一年内遇到两个大丧事,不但这么早就宴饮宾客,还要因丧索求进贡,这都不合于礼。礼是天子奉行的纲常,他一次行为就违了两次礼。典籍是用来记载纲常制度的,他忘了礼却说那么多典故,有个毛用?”
博学多知的周景王,经叔向一描述,形象一落千丈,变成了一个只会逞口舌之欲的空谈家:不知道自己不知礼,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违礼的事,只会絮絮叨叨说一些陈芝麻烂谷子来炫耀自己。
籍谈虽然吃了亏,但也不应该算是倒霉,反倒应该说是幸运之极:如果没有这个成语,谁会知道历史上还有籍谈这么一号人物。
【春秋传昭公十五年】叔向曰:“王其不终乎!言以考典,典以志经,忘经而多言举典,将焉用之?”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