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左传》之籍谈“数典忘祖”的委屈

读《左传》之籍谈“数典忘祖”的委屈

作者: 阁上书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4-20 14:00 被阅读0次

赞扬一个人知识渊博,我们会说他博古通今。博古通今更多的时候是赞扬一个人熟悉历史典故,而不是在新生事物上有多大的造诣,“通今”只是为了与“博古”行文对偶的需要,捎带脚奉送的。过气的人喜欢回顾历史,只是想在其中找到一种寄托,希望重新唤回听众的尊重,如果听众被忽悠到了,那就是意外之喜。中国历史太长了,典故太多了,别人那里总有你没有听说过的故事,所以千万不要迷信那些所谓的博学者。但是多知道一些历史,总比少知道强,至少不会在抬杠中处于下风。在这方面籍谈就吃过一次亏。

公元前527年(昭公十五年),周景王的太子姬寿和王后穆后相继去世。十二月,晋国派荀跞、籍谈为正副使节参加穆后的葬礼。周景王在宴会上问荀砾:“为什么别的诸侯来了都有进贡,唯独晋国没有呢?”荀砾让籍谈作答。籍谈说:“当初诸侯受封的时候,王室的赏赐没有惠及到晋国,所以晋国拿不出礼物来进献。”周景王听后就不满意了,列举了周文王、周武王赏赐晋国唐叔和周襄王赏赐晋文公的典故,责问说:“你的前辈负责掌管晋国的典籍,你是司典的后代,为什么忘了呢?”籍谈一时哑口无言。等客人走后,周景王说了一句特别缺德的话:

“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籍谈恐怕要绝后了吧!列举出的这些典故都忘记了祖宗。

从此籍谈成为“数典忘祖”的主角,作为反面形象千古流传。

籍谈很委屈,本来只想发发牢骚,却被周景王一顿抢白,回国后就跟叔向诉苦。叔向和晏婴、子产是《左传》里的三大名嘴,连孔子都对他们的话茬子赞美不绝。果然,叔向一开口就给籍谈解了心宽:“周景王这是要完的节奏。一年内遇到两个大丧事,不但这么早就宴饮宾客,还要因丧索求进贡,这都不合于礼。礼是天子奉行的纲常,他一次行为就违了两次礼。典籍是用来记载纲常制度的,他忘了礼却说那么多典故,有个毛用?”

博学多知的周景王,经叔向一描述,形象一落千丈,变成了一个只会逞口舌之欲的空谈家:不知道自己不知礼,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违礼的事,只会絮絮叨叨说一些陈芝麻烂谷子来炫耀自己。

籍谈虽然吃了亏,但也不应该算是倒霉,反倒应该说是幸运之极:如果没有这个成语,谁会知道历史上还有籍谈这么一号人物。

【春秋传昭公十五年】叔向曰:“王其不终乎!言以考典,典以志经,忘经而多言举典,将焉用之?”

相关文章

  • 读《左传》之籍谈“数典忘祖”的委屈

    赞扬一个人知识渊博,我们会说他博古通今。博古通今更多的时候是赞扬一个人熟悉历史典故,而不是在新生事物上有多大的造诣...

  • 老王聊文化之:数典忘祖

    “数典忘祖”是一个成语,出自《左传》。原文为“数典而忘其祖。” 公元前527年,出身于典籍世家的晋国大夫籍谈,随荀...

  • 数典忘祖讽刺了谁?

    成语“数典忘祖”语出《左传·昭公十五年》周景王责备晋国大夫“数典而忘其祖”。比喻熟悉历史典故,却不了解本国,本族的...

  • 关于二王并立

    亡幽王之后,二王并立,邦君诸侯不轻易站队,只是派手下人两头下注。 左传中有个成语叫数典忘祖,出处是周景王,周王室祖...

  • 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作者:邵明

    ——《左传》三鼓气竭 近来宅在家里读《左传》,我还联系实际读,活学活用读,真正读懂了就不容易了。《左传》里有一句话...

  • 读《左传》之九十八

      【经】   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   夏,灭项。   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   九月,公至自会。...

  • 读《左传》之九十六

    【传】 震夷伯之庙,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冬,宋人伐曹,讨旧怨也。   楚败徐于娄林,徐恃救也。   十...

  • 读《左传》之九十七

      【经】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  ...

  • 读《左传》之九十五

    【传】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

  • 读《左传》之九十一

      【经】   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   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左传》之籍谈“数典忘祖”的委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ak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