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何意义》
作者:胡适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5
ISBN:978-7-5139-0657-9
【全书框架】
一、人生有何意义
1.人生问题
2.关于人生观
二、为什么读书
1、新思潮的意义
2、为什么读书
三、青年人的苦闷与希望
1、青年人的苦闷
2、智识的准备
3、所谓新生活
4、青年人的希望
四、信心与反省
1、中国文化的信心与反省
2、改造社会的重任
五、不老不朽
全书总结
第一章 人生问题
今日导言: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人生意义这个终极问题,一直拷问着活在当代的每一个行走的思考者。人生这个议题太大,大到我们无从思考,大到我们总想拱手追问先贤哲人的答案。
1.人生问题
周易告诉我们何为“中庸之道”,阴阳相济,物极必反,周而复始,人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求索十四载,最后也只一句“朝闻道,夕死可以”,求你所欲,泰然自若,这位心胸开阔的通达圣贤,人生意义已然诠释。
老子讲无为思想,道法自然,为而不争,讲求生命本身的重要性,故来养生之道,所谓名利,皆随他去。
横观国外,叔本华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无意义的悲剧。
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人生的意义,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思考过的问题。那么对于现世问题,胡适作为中国文明与进步,自由幕布的先哲,又从何而来讨论这个问题,又如何解释的呢?
胡适留美学习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偶遇旧时的同学朱子平,此时的他面有老态,脊背微弯,在国内这几年,颠沛流离,生活潦草贫瘠,一位从文的书生,为生计愁苦度日。同学八九年未见,还未及其他,便着急向胡适讨教终日不解的问题:“小山,你是学哲学的人,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
在胡适先生看来,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奋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就无穷了。
人生有诸多的可能性,他不是固有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由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一举一动,来勾勒出各自的人生意义。他可以无意义,亦可以意义无穷。
胡适师从赫胥黎,从他那里学得了怀疑,从杜威博士学会思想。正是因为怀疑,胡适信奉苏格拉底:未经考察过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欲求意义的唯一方式,只有走笨路,就是日积月累的去做刻苦的功夫。直觉不过是积累最后的境界,而不是豁然贯通的。
胡适先生把人生看成一场梦,一台戏。即便是梦,是戏,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
2、关于人生观
宿命论者的屠格涅夫。他认为自然主宰着人性,自然推动着时代,相信命运之神主宰着一切。一切全凭自我的感知和认识,所以在爱的纵横交织的时代和人性的作品下,显示了不可理解的人生。所以他的人生观不是批判的,不是解释的,只是叙述的。他的小说即不在评量他的价值,也没有解释他的原因。
人类受了命运的管辖,是人类永久的悲哀。想想一下,如若你某一天,看到了你的整个人生的详尽过程,何时喜何时悲,何时顺风顺水,何时跌落谷底,数年不得翻身,何时亲朋聚散……那么,你还怀有希望和兴趣,去过如此模样的人生吗?
我们此刻可以活的如此坚强,如此向阳,那是因为我们相信,路是自己脚下的轨迹,每一步都吸引了你接下来的方向。所以宿命论不能帮我们解释人生的意义,也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向前的动力。
工程师的人生观。工程师的思维是,从一个观念到一个意象,再到造成器具。这个过程,是与自然界接触,动手、动脚,多方实验的结果,不是对自然界看看,想想,或作一首诗自然界就行了的。这是一门科学的哲学,工程师的人生观给我们以启迪。
这与宿命论是相悖的人生观,他讲求付诸行动,多次实验,是严谨的,认真的推演过程,达成有证有据的结论,为人们所使用。这是实用主义价值观,这与当下普遍认同的人生观相一致的,也是胡适先生,那么抵御当前中国差不多先生的缘故。
科学的人生观,至少要有科学的方法、精神、态度去做:第一,怀疑。有了怀疑就不会上当。第二,事实,实事求是,才能脚踏实地。第三,证据。怀疑之后,便是需要由证据来佐证我们的信念,好让我们以此来继续向前探索。第四,真理。追求真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就像追求快乐一样,会是无穷无尽,但是,“明知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这都是早在100年前的胡适预见性的忠告。
第二章 为什么读书
今日导言:每个时代都有他们的时代背景,形成的人生观不仅与时代有关,更与头脑中的智识有关,那么读书的问题便是应运而生的了。
1、新思潮的意义
1917年胡适在美国参加完哲学博士学位考试后回国,参加编辑《新青年》,在全国各地方逗留了数日,想看一看离开中国的这七年,中国国内有几番变化。
7月张勋复辟,这又倒回去了;在上海的大舞台看戏,舞台、布景、桌椅倒都是新的,可是台上的台柱子,仍是二十年前的老面孔,不曾见新人;教扑克的书见的不少,至于其他有用的书,仍是王阳明、孔子、韩非子、聊斋志异一类的前朝古代哲学占据的上海出版界。
至于外国书籍,更是不见市面上通行。所谓文化,交流的价值举足轻重,思想的碰撞,正是由于不同文化、理念的交流、融合、发展出来的,这在当时民国7年,没有国内新思想的出现,更没有引进国外欧美的最新思想潮流,对于文化的进步,从何而来?
而教育形态,即便是很偏僻的山区,都按照教育部的规程设有英语、绘画、音乐、体操。想来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军阀混战、资本主义萌起的时期,更重要的,是要造社会所需、有用的人才,才能有兴国之望。
种种现状的中国,文化的停滞,并无新鲜思想的流入,浮于形式的教育形态,因为社会正当根本动摇的时候,因为不能适应时势的需要,出现了种种困难,亟需新思潮的涌现。
当时之中国,面对民族危机,追求民族复兴乃是国民第一等大事。自古至今,民族的兴衰永远都是由信念、意志所引领的,那么新思潮则是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重要武器。
2、为什么读书?
新思潮的涌现,便也引起了教育的深思,教育不能普及,则新的人才阶梯不能架构,又何谈为国家为社会而贡献呢?所以我们更要知道,读书的
意义。
一是因为先贤留下来智识的遗产,我们接受的智慧,以此为基础,去建立更高深伟大的智识。这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先学习,再创造,未知的空白才会一点一滴的去填补,新的文明才能被创造。
二是为读书而读书。王安石说:致其知而后读。意思是说,你需要读过、学过很多知识之后,才有更高的智识,来支撑你向更高深的学问进阶。你若不懂文言虚词,怎么能读懂诗经。你若不懂得数理,怎么能建造机械的工具。所以,我们有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在读书时,我们才能左右逢源,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
三是读书可以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格局大一点,可以为民族复兴献微薄之力,若独善其身,可以为自己增长智慧,学以致用换取等价值的资源,可以开启个人新生活的新篇章。
开卷有益,读书开启了无限生命形态的可能。无论在哪个时代,读书永远是不过时的食量。
第三章 青年人的苦闷与希望
读书是对于青年人最主要的本业,然而并不是每个时代都能有幸完全参与其中。我们看一看彼时的青年,经历了怎样的洗礼。
1、青年人的苦闷
八年沦陷,内战惨酷,对国家政府失望,对前途绝望。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的牺牲,本不是我愿,相较于读书,民族危亡更使热血喷张。此乃是当时青年人的普遍苦闷。
实际上无论是民族危亡时期,还是天朝太平的今日,全世界青年都有各自的苦闷。二战战败后的英国,丢掉殖民大半土地,降为二等大国,英国人要吃大苦痛。但英国人知识水平高,大家绝不悲观,都很清楚,战后的善后比战时还要困难。只有吃苦努力,才可以希望在十年二十年后收到一点复兴的成绩。
正因为我们今日的种种苦痛是从前努力不够的结果,我们青年能做的,不是仰天长叹,不是悲悯国之命运,我之哀鸣。我们只有努力工作一条窄路,一点一滴地努力,一寸一尺的改善,没有捷径。
今日的我们,享受着太平盛世下的安乐,又苦于追求精神上的安宁。那么道理是一样的,唯有脚下的路,能丰盈我们的安乐和安宁。
杨绛先生说:你之所以烦恼,是因为你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如出一辙,处处都在讲求一个“做”字。看一个国家是怎么样的国度,要看国家做了什么,国民在做什么。评价一个人,是要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他想了什么。成就一个人的,是他做了什么。
易卜生说过:你最大的责任是在于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2、智识的准备
如何锻造成器,就要靠如何获得并提升智识了。
一个受过训练的头脑,就是对于易陷入偏见、武断和盲目接受传统与权威的陷阱,存有戒心和疑惧。同时,一个受过训练的脑筋绝不是消极或是毁灭性的。他之所以怀疑是为了想确切相信一件事。为了要根据更坚固的证据和更健全的推理为基础,未建立或重新建立信仰。所以,怀疑,推敲,反驳,肯定的过程,便是求知习惯训练的过程。
求知习惯的训练,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思维习惯的养成。时刻影响着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思考原委的根本模式,如若这一基础动作不能坚牢而清晰的树立,或思维懈怠,或思维固化,或摇摆不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将来成事可能。为了避免多走弯路,胡适很早就提出了这一点求职习惯的养成,对于任何一个敏于思考和求知的人,点拨出一条明路来。
赫胥黎讲,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行为就是口里讲,内心深感觉到这句话”我相信某件事是实在的。”紧附在哪个行为上的是人生存在世上一切最大的报酬和一切最严重的责罚。要成功地完成这一个“最神圣的行为”,所以用在判断、思考,和信仰上的思想训练和规律是必要的。
正如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所谓知行合一,是指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知与行需要达到一致,无任何杂质,不存疑,不矛盾,没有二心,也即是本心所想与实际所行,高度吻合,无念相差,才能称之为知行合一。要做到,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必然是头脑里的思维一定要清晰,诚恳,不存疑虑,从而导向行为的相合。
东西方思想的高度一致,殊途同归,也正印证了这是一条通途。智识的训练,思维的提升,这是能够使我们保持精神上的平衡和宁静,精念自由沉静思考的技术。
3、所谓新生活
我们努力的培养独立的思想,训练辩证的思维智识,为的就是要过一种曾经没有的清醒的,有责任心的思考,能为自己言与思,负完全责任的生活,不为无意义的周遭所左右,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新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苏格拉底说:未经考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凡是自己说的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
放在今时今日,胡适先生的定义,仍然是我们的一盏明灯。“为什么”三个字是我们打开这个世界的方式,引起我们的兴趣,吊起好奇心,我们才愿意走进这个世界,能用我们的智识去问一个问题,便是开启了新生活的大门。
4、赠与青年人
青年人怀揣对于新生活的无限向往,而又忐忑谨慎,如何迈入社会,胡适给了我们以下的忠告:
第一,毕业到了实际社会,不要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记得上学的时候经常跑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看世界未解之迷,看笔迹探知性格等的书籍,都是极有意思的事情,毕业后为工作绩效所累,为人际而烦,几乎已遗忘了当时废寝忘食的潜心专注了。
第二,不要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青年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会渐渐褪去我们的热忱和勇气。所以我们必要防御这种堕落:怎么防御?第一个方子,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要解决问题,我们的大脑会自觉的运转,而不让琐碎的时间耗费大脑的精力,喂养大脑,大脑会告诉我们趣味无穷。第二个方子,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闲暇时间来做的业余活动,闲情探索,舒心娱乐,可以使你不再认为工作是一份苦工,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他饱含了生活的艺术。其实,业余时间做的活动比他的职业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第三个方子,“你总得有一点信心”,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信心给予了我们用功的勇气,和一砖一沙的收获。功不唐捐,你走过的路,脑回路经过的地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算数。
这是1932年,日本占领东三省大半年之后,胡适在北大的一次演说,真可说是超越一世纪的预见。
第四章 信心与反省
信心之必要,我们更需要反省,关于中国文化,新文化的学者们的讨论也愈加热烈。
1、中国文化的信心与反省
1932年,丁文江、胡适等八九个朋友发起了《独立评论》,想把各自的意见随时公布出来,做一个引子,不期望有完全意志的主张,只期望保持独立的精神,各人根据自己的知识,来研究中国当前问题。
这就引起了关于传统文化的取舍,以及西方文化的各自地位的讨论。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肯定先贤留下的遗产,例如孔孟老子,周易,王阳明等大家的文化瑰宝,更多的是哲学精神的资源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使我们能站在他们的智慧之上去攀登更高远的价值。
而西方文化,工业革命,信息经济,注重的是实用性,效率性。最终以目的性为导向。
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排斥观点相悖文化。东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模仿,只要是有益的,无害于他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模仿,是进步前的基础,它不是消极的,不是低姿态的。没有模仿,更没有超越。只是在同一个社会某一个时代,哪一种文化更为之所需,作为发展的前蹄,我们要优先的去倾向他。而这不正是西方的实用的术,东方的阴阳之道吗?
这也正是文化的包容性,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的接受与选择,是自由非自由的选择,亦是容忍与不容忍的选择。文化的容忍与自由,何尝不是社会的,世界的。
2、改造社会的重任
社会出现矛盾,出现问题,所以需要革新、需要改造,那么如何改造?
社会学的目的有二:第一,要知道人类的共同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在社会里头,能不能把人类社会的普遍道理找出来。第二,如果社会,社会里的风俗习惯发生病的状态,应当用什么方法去补救。
补救的方法分为四步。第一步,分析问题,然后检查它的毛病。第二步,问题的观察和调查。考察病的来源。第三步,怎样用药。调查与参考。第四步,用药的功效。公开事业,解开黑幕,模范生活,社会立法来呈现。
其实不仅是改造社会,同时改造企业,改造家庭,改造个人,都是一样的思维模式。
第五章 不老不朽
社会滚滚向前,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这些历史的痕迹便是不朽的印证。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正是靠着不朽的图腾,徐徐攀爬。我们能从这不朽中,反省出更多的智慧。
不朽有种种说法,总的看来分为两种:一种是把“不朽”解作灵魂不灭的意思。一种就是《左传》说的三不朽:立德的不朽,立功的不朽,立言的不朽。
除了正面的永垂史册的立德、立功和立言,还有着普通人于世间的真、善、美的潜在,他们真挚而可爱,同样不朽于世;还有遗臭万年的恶事仍是留存于长久,万代鞭笞着未来,我们视为不腐;这所谓的朽与不朽,全是靠着实际的事迹,供后人评说的,因价值观念的差别,褒贬不一。
所以还有一种不朽,是社会的不朽。从社会的横、纵剖面来看,历史是不断的,多维的,个人造成历史,历史造成个人。个人造成社会,社会造成个人。这个交互影响的社会观和世界观,便生出社会不朽论:
我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量数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的主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的;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的。种种将来无穷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滴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灭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这便是一个“大我”。
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了。我需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负了那“大我”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这样一种社会不朽论,使我们对自己所有不朽的行为思想和言语道义,深深的怀有一种道义的责任感。即便我们不为宗教意义上的轮回,即便不为整个社会或国家或团体的整体攀升,我们也要为自己的一步一行找到一举手一投足的价值,这便是社会于我的价值,更是我于人生的意义。
总结:
全书通过拷问人生的意义切入社会中这一重要议题,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亦不能缺少人类的双手去绘制大千世界。胡适先生说要争国家的自由,必要先争自己的自由,同样的理由,我们首先搞清楚各自人生的意义,在历史的推进中,才能坚挺的自由的独立行走于这个纷繁的社会,去思考,创造,去绘制蓝图。
下面回顾下全书的要点:
1、在纷乱的喊声里,能立定脚跟,打定主意,救出你自己,努力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2、明智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3、读书是为了要读书,多读书更可以读书。
4、怀疑是为了想确切相信一件事。要根据更坚牢的证据和更健全的推力为基础,来建立或重新建立信仰。
5、自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最重要的用处,是在于用来训练我们的能力,磨炼我们的智慧。
6、未经考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
7、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绝不能创造。
8、你总得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9、功不唐捐。
全书就到这里,谢谢您的收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