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50——355串

350——355串

作者: 榆木疙瘩b | 来源:发表于2021-08-22 11:28 被阅读0次

349
“这假设肯定是有意义的。”
假设的意义指什么?所假设的东西的存在。“用圆规和直尺三等分一个角”是一个假设,它的意义在于指出这么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的存在现在还是悬置的,它还有待其根据的给出。也就是说,理解这个句子的语法现在还是没有基于这个表达式自身字面上的意思指出来。语法要从另外的地方,在这里是从运用几何规律或几何定理来指出。如果存在理解它的语法,那么语法规则总是在几何定理的经验运用中产生出来。这里是一种建材和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我们使用一种材料,基于这种材料的性质,对于所建成的建筑具有逻辑上的约束:
有些结果或目的,基于这种工具方面的条件,是逻辑上不可能的。譬如基于泥巴的力学性质,我们不能设想使用泥土来造高楼。譬如我手头有一些多边形积木,逻辑上我不能拼出圆来。

假设的意义,对于一个假设的理解。首先在于考察其语法。这里要基于想象力去设想和验证其语法上的根据。一个设想有意义,就是说存在其根据。设想的根据在于指出一种实践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实践上的遵从规则则是如此这般把事情做出来。指出相应目的或设想的一种遵从规则,后者产生的行动把它做出来,那么这个设想肯定是有意义的。但是后者的有意义可以并不指出这种足以产生行动的遵从规则,而是只要指出这样的遵从规则在逻辑上可能的论证,就足以说这个设想是有意义的。或者说,说它有意义是有根据的。这逻辑上可能的论证,就是设想的意义存在的根据,就是说这个句子有意义的语法根据。
而进一步指出产生这个结果的行动的遵从规则,则使得对于这个句子(设想)的理解从意义的存在,进到一种具体的综观形式。但是,我们在指出一个设想时,仅仅关心其意义的存在,或者说其实践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还是也关心产生这个结果或达成这个目的的行动的遵从规则的指出?可以把前者到后者看作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在语法上的递进。从一个设想的真,到其实践的方法上的一个思想。我们可以从一个句子开始谈起,进到设想或问题的考虑中去。设想从语言的理解入手向我们敞开了对于问题本身的思考,后者即理解前者的语法根据。由此,语言分析/理解和对事情的想衔接在一起了。
我们在设想中,本来就是从一种直观的现象直接按的联系的综观的企图,看看能不能在遵从规则的落实中达成它。

w的语境原则,就是指出事情和语言的区分。这种区分是语言现象与其根据的区分,而非因果的区分。因果之间可以是现象之间的关系。现象之间作为对象是独立的,因果是对于独立现象之间的综合统一。其产生的是康德的经验。但是,语言现象与其语法根据之间:
首先语音看作语言,从来不是看作语音现象的对象,它作为语言总是联系到意义的表达被看待,理解。
其次,语法规则作为语言的理解的根据,自身并非现象中独立的对象,它是一种思想的东西。
就是说,它们之间是语言本身固有的逻辑配置的关系,不能拆开来,离开一个谈论另一个。
但是,现象的因果之间,我们可以单独地谈论太阳晒石头,和石头热这两件事情。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经验。我们可以基于因果把它们联系起来,作出一种经验性的综合统一。把它们看作一个经验。
但是一旦我们这么做了,就带来休谟的怀疑:凭什么可以看作一个?凭怎么可以把它们看作因果的一个产生另一个?这就从现象的经验进到对于现象的理解的层面。这时,我们要指出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根据,譬如自然现象所服从的自然规律。我们看见的两个现象之被看作因果,基于的是一种直观上的空间时间之中现象之间的连续连贯联系。这里是一种就看到的东西来理解看见的东西,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语法。进一步的理解,建立这种看见的东西之间的联系,作为偶然经验之间的联系,所奠基于其上的普遍规律的根据。在自然现象里,譬如能量守恒定律,光热在作为能量而言的同质和转换,基于这些自然规律的认知,就能定量地因而连续地分析太阳晒石头热这个因果现象。这使得休谟的怀疑论能够被避免。魔鬼可以欺骗偶然的经验,但是面对一个有效的连续和定量的分析的理论,魔鬼的欺骗的可能受到了全面的否定。我们难以设想魔鬼在欺骗一次两次之外,它总是在做欺骗:整个现象始终是一个欺骗。这样的话对于现象的理解就没有意义了。w所说的不能总是下骗着。既然我们在做基于现象的理解,那么就要建立在现象的存在之上,即使可以有欺骗,但是不能总是欺骗。不然就是现象的存在本身的否定,也就谈不上现象的理解了。

在日常语言,在人类社会的社会现象而言,人的行动就其表达遵从规则而言,也是语言。而语言就其表达一种东西而言,也就是行动。在这里,语言现象并不局限于语音的语言游戏。而是以社会现象就其意义的表达而言看作语言现象。这样看,自然现象看作自然法则的语言现象,未尝不可:对于试图理解自然现象,了解其原因或根据的诉求而言。譬如科学家的工作,譬如一个并非科学家但是对于这件事有好奇,在想或做这件事情时。

回到349,最后一句。设想一种这话在其中无可应用的情况。指的是,这个假设作为目的,找不到一种达成它的实践。没有一种做,能作出它来。譬如通过理论论证一个设想在逻辑上不成立。
应用,就是存在一种遵从规则把它做出来。
这时,就是后半句话,这话作为一幅图画,基于这个设想在字面上给出来的结果的图画,根本是一种逻辑上不可能的空想。一丝不挂,类比光滑的地面:无从着手去做出来。和粗燥的地面相对:基于遵从规则可以在现实中做出来。回到现实的联系中来。语言的产生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相互协作所需,语言的用法就在这种使用中产生出来。语言的理解的语法,其意义,也在这里。要落回到现实世界的谈论和考虑中来。

总结 我们对于语言的理解,是对于语言的用法的领会,基于用法理解其意义,语言的使用所表达的东西。而语言的用法从哪里来,在于语言的表达意义的使用中来。这就要看第一人称基于他所考虑的东西如何来说话的。因此,用法是对于表达一件事情的达成,意义的达成,和说出的话之间的函数关系。我们基于语境得到一个达成意义的表达的语言游戏,所表达的东西也在语境中给出来了。因此,语法规则就是两者之间衔接和过渡的分析。我们是基于分析指出语法的。而非基于综合产生出语法来。
(现象到概念基于领域的跨越看作综合,康德的经验的产生。但是如果把现象看作意向性,把概念看作对象的含义,那么这里就出现了类似于数据分析那样的分析的过程。)
这样看,语法分析似乎是没必要的。我都已经达成了意义的表达,再去分析语法有什么意义:我使用语言的目的就是达成意义的表达,语法分析并不对于这个表达作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这相当于质疑逻辑命题的意义。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逻辑命题么?
逻辑命题是一种分析的事实。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不作严谨的分析,我们可能想当然地据有一些谬误的逻辑思想。譬如语言的意义的本质主义。逻辑命题,在语言的意义理论上,就是语法命题,处于日用而不觉。非得严谨地反思,才能把它们在分析中析取出来。
哲学病的治疗,就是避免在语言的理解上望文生义,而是要有根据地理解,并且这个根据不在字面的意思上,而另外从考虑的东西的领会中来。在使用上避免没有根据地说和想。一个断言的根据就是这个句子的语法。

这里,特别要区分一个句子表达的是经验,或设想。经验句子基于经验为真。但是设想却没有相应的经验提供其真值条件。句子的那副图画,字面上的意思,还仅仅是设想,它还不是现实。其存在还是存疑的,或者说其存在的根据还是没有给出来的。我们不能把这幅图画看作句子的意义。这是经验的情况。设想不是经验。把设想基于图画产生意义,这是实践中的理念的情况。但是,语法分析顺便也指出理念本身需要受到逻辑的考察的需要。有些理念本身就是逻辑上不可能的。先天的理念,仅仅限制于布涉及经验性的行动的某种原则性的指出。这就是伦理和审美的情况,也是真作为逻辑的情况。它们都还不是遵从规则,而仅仅作为诉求的目的中的原则性的指出。它们本身还不足以产生任何行动。

350
假设的东西在此始终还只是假设,并没有给出根据,或真值条件使得这个假设得到实证。或者说,使得这个句子的语法被给出来。一个假设句的语法还是悬置的,空的,还没有指出来。
没有领我们多走一步。这里的多走一步,指的是给出假设的语法而言。或者说,在这个假设的成立的根据而言,没有指出任何新的东西。
太阳上5点的例子,也还是从定义到定义的情况。定义和假设的区别:
假设的语法要有待指出。
定义一个符号在于使用这个符号。这是一个语法句子。定义一个符号却不使用,这和“定义”的语法相反。

不对,开始的两个句子之间是基于同一个定义,后半句可以规约于前半句。这里不是一个推理。可以看作分析。
从前半句到后半句,没有多走一步:没有说出关于他疼的任何新的东西。这里始终没有对疼作出任何言说。始终在假设上说话。

在语法的给出上多走一步,指的是给出语言的某个使用场景。其用法基于某个东西的考虑是有根据的。
给出真值条件。

感觉表达式的问题在于公共使用,试图作出能让别人理解的表达:指称感觉。感觉的东西是私有的,作为对象,只能用于认知。但是私有的东西比如意志或价值判断,就可以有不是用于认知的使用:自己把它做出来。这就是意志和价值判断之于行动的关系,如同语言和意义的关系。这是一个语法句子。语法的区别,就是我们所考虑的东西的逻辑的区别。
可见,“疼”用作感觉表达式时,用作指称私有感觉,是语法的虚构。它是不合法的。它只能作为某种角色参与语言游戏。而意志和价值判断并不用于指称,它用于把自身做出来:作为实践的目的。把一个东西用作指称某物,和用作目的把自身做出来,这是截然不同的用法。不同的东西用法不同,相应的是表达它们的语词的不同语法。
这里,“疼”和疼相应,但是“疼”不用于表达感觉疼。这里谈得上一种表达么?——我们说“疼”,这是开始一个语言游戏,而非一个语言游戏的结束。这句话恰当地阐述了“疼”所表达的东西。
审美和伦理,都在于把它做出来,而非作为认知和谈论的对象。

人作为主体,也是对于人的一种用法。作为人在生活世界中的一种角色。这角色不是一个语言游戏中的角色,而是人在社会协作,在语言游戏之外的东西。语言游戏在此终止于它所表达的东西,而人作为主体则统一起种种语言游戏,基于一种内在的主观的诉求。它是一种行动的原则性而非遵从规则,属于伦理原则。

回到350
这里的“一样”,指出的是疼作为概念还是依附于感觉疼,概念疼作为感觉疼的含义的分析,或者说作为感觉疼的综合统一的经验,作为后者的性质的东西,如果感觉疼没有外在标准,那么说疼的概念也就没有标准。由此,“一样”的语法在此还是悬置的。我们只有基于做比较的东西的亲知,才能说两个东西一样是有根据的。“一样”的语法是基于语境给出来了的。不然,其语法还是虚构的,或悬置的。
地球上5点和太阳上5点更明确指出这点。因为5点基于所在星球的自传的情况。不同星球的同一个5点并不能看作时间上的同步,同一个时间。因此,“一样的时间“在此其语法并没有给出来。我们说两者是一样的时间是没有根据的。

350开始从想和说的联系转出来,回到感觉表达式的讨论。
之前谈到了设想。而我们基于它人说疼,会设想他疼。注意这里不是之前谈到的我知道他疼,而是我设想他疼。这更严谨。设想他疼并不质疑他疼,只是由于感觉表达式的语法的虚构导致了基于它只能理解到一个他疼的设想。而设想是语法的有待给出。
设想也分为语法的不存在,和语法的有待给出和实证。

第二段
一个分析句子不算解释。解释是什么?我用一种原因来解释行动。
比如,能不能便宜点,我没这么多钱。这对于一个明码标价的交易而言,这个要求已经不属于通常的交易规则中的东西。而它会不会被接受,也看卖家的盈利为目的的交易之外的考虑。后面半句,没这么多钱,对于这个要求是一个解释。它并非交易行为的一步。但是要求便宜点,是交易的一步。

关于解释,前面专门有提到。翻回去看看。

351
用了几个例子来类比感觉疼的语法,痛觉的语法。感觉疼是私有的,它就是不能通过公共使用的语言来表达的东西。痛觉如果看作感觉疼中抽象出来的疼的概念的话,概念疼始终还是基于感觉疼而产生出来的。或者说,概念疼的使用始终还是基于感觉疼,其真值条件还包括感觉疼的指出。但是这是基于语言不可能的。这就是说,概念疼还是一种私有标准的东西。而私有标准的命题不能在公共使用,这是一个语法句子。
第一个句子忽视了痛觉在对自己说,和对别人说时,语法的区别。并非语词基于自身的本质总是在使用中使用同一个语法。痛觉就是痛觉,强调的就是这本质的固有的语词的语法。

炉子的疼,如果它作为非生物,不可设想它会有疼。这是与疼的语法相反的情况。如果在童话或神话的设想而言,那么这是可能的。但是这样的话,首要的是炉子被设想为有生命的。这只是一个设想。至于这个设想的语法,其根据,没有。只有有根据的设想,它才是真的。就是说,它作为关于事实的谈论。
这就显示这仅仅是一种设想,而非对于现实的谈论。一种虚构。虚构的东西和显示在语法上就截然区分。它们不可相互混淆。它们脱离现实,我们不能拿虚构的东西虚构的语法在现实中使用。这就是“没有再多的用处了。”

太阳上下午5点。下午5点 这个时间,本身就是基于地球自传时地表上某处相对于太阳的朝向。说太阳上下午5点,已经与下午五点的语法冲突了。太阳相对于太阳,没有相对朝向可言。这是与语法相反的情况。我们可以说月球上,火星上的下午五点。但是不能说太阳上的下午5点。这个例子和“巴黎米原尺的长度是1m”是相同的情况。
我们谈论事物的长度时,只是米原尺这种设定长度的标准的情况里,不能谈论其长度。不然就混淆定义和判断。但是,在如此语言中,到处存在逻辑。我们谈到一个事情,一个事物,总是在一种逻辑中谈论它。但是语言符号作为一种现象的东西,当它脱离意义的表达之前,就追求一种统计学意义上排列组合而来的表达式的可能性,并且以此种种可能性来追问其意义时,就陷入一种哲学病。这是逻辑的误解。我们总是基于事情事物的逻辑联系来使用语言。语言不过是基于逻辑语境中的被使用的符号。语言的表达要基于其服务于逻辑的表达,符合、或者说嵌入逻辑的表达的诉求被使用。我们说一个句子时,总是基于某个东西的考虑来编织我们的语言。而不是随着语言的随机发散去发见我们的思想。我们总是先有思想,要表达的东西,然后说出来。但是怎么处理想好再说,和一边想一边说?这里的关键在于想就是内心独白,就是说。我们在想一件不确定的事情时,或者说在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只要把它们作为设想,说出来,作为如何它们要作为事物的谈论,其语法还有待给出的句子,就是其真值条件还是悬置的句子,那么这种设想的说,还是合法的。不知为不知。
w指出的设想的问题是,直接当作关于事物的谈论的句子,这就是说,把它们用作意谓真,给出了句子的语法。这就是逾越,是非法的。是语法的虚构,并使用虚构的句子来作为事物的谈论。

地球的“上”和“下”也是一样的情况。地球上的人说到上下都是基于和地球关系:和地球近为下,反之为上。这是上下的定义。我们不能进而在人和地球的关系中使用上下这一组概念(关系)。不然就和说米原尺长一米是一样的情况。

语言长着翅膀,我们乘上语言去思想。这是不对的。我们总是在思想中,基于考虑的东西来使用语言。不如说语言是从我们的存在所长出来的羽毛。并且,语言本身并非现象,不是对象的东西,只是被使用的东西。语言没有本身的本质,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离开逻辑,离开文化,离开我们所考虑的东西,语言就什么也不是。不作表达的语音不是语言。计算机随机产生语词来产生一篇作品,这种想法是哲学病。作品之为作品在于它作出表达,是基于我们考虑的东西使用语言而产生出来的东西。这其中以我们考虑的东西作为符号之为有意义的语言表达的根据。一串表达式在无所思考地给出来而言,它是还没有语法给出来的东西。任何字面上的意思,都是缺乏基于表达这个目的而言的语法根据。如果要从这样的东西中产生一个作品,和空白新写一个作品面对一样的情况,我们所考虑的东西的从无到有基于想象力给出来。这种随机文字反而使我们难以去关注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而被字面的东西带入不知所云的无意义的东西之中。不如直接人自己来写点东西出来。即使随机给出一些文字,还是要基于人的认知来作出理解。超出我们的逻辑的东西,我们无从理解。因此,想象力不在于材料,而在于我们的逻辑形式。科学中材料仅仅提供实证。

352
一个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这里一个命题x,x是一个代词。这个句子是对于任何命题的先天的谈论,它总是真的。这个句子可以带入任何一个命题a,但是这个句子并不作出对于命题a的任何经验的考察。这是因为,这个句子是一个语法句子。把命题用作意谓真或假,是命题的语法。而非只是对某个命题譬如命题a的语法的谈论。这里指出的是命题的语言的普遍情况。

排中律在图画的情况,也是排中律的语法表述。
π的展开有一组数或没有,也是一样的情况。这是一个关于排中律的语法句子,它总是真的。它并不讨论或关心这里有这组数,或没有这组数。后者才是经验命题。

用这个例子,引入对感觉表达式的语法讨论。通过给出一个感觉表达式,基于排中律是关于任何东西的谈论,因而,不管感觉表达式有没有意义,我总是可以说或者有,或者没有。但是这么说时,并不是关于感觉表达式的语法阐述,而是关于排中律的语法句子。就像在一个含有表示普遍性的代词x的函数/概念中,这里还不是一个关于对象的谈论,不是使用概念来判断一个对象,或者说对象补充概念的不满足的一个句子的情况。我们说一个概念是一个真值函数,而非得到对象的补充的概念,一个句子,是一个真值函项。前者并不考虑是真还是假,而仅仅指出它受到对象的补充后,用作一个真值函项。前者是关于真值的谈论,后者是对于真和假的考虑。从真值进到真,从概念(真值)进到对象(真)。

排中律的运用,指出的是一个类,一个概念,而非一个命题,一个对象。但是这个类的划分:有x或没有x,构成的是关于宇宙的谈论。因此,它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排中律是先天逻辑。

353 询问 证实 一个 命题 的 可能性 及其 方式, 只是 以 一种 特殊 形式 询问:“ 你是 什么 意思?” 其 回答 则 是对 该 命题 的 语法 的 一种 贡献。

这句话是对于设想句/设问句的正面的语法阐释。
设问或设想是其语法根据还悬置的句子。譬如“用圆规直尺三等分一个圆”,它作为一个实践的目的指出来,这个目的的东西作为思想,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是清楚的。但是,我们说它有没有意义,是这个目的的实现在逻辑上可不可能。类似的是伦理命题的语法,不是逻辑上可不可能,而是会不会打算不打算有没有把它做出来。前者不考虑作不作出来,而是把它做出来的逻辑上的可能性。这逻辑上的可能性,就是谈论这个设想的意义的语法根据,或者说这个设想意义存在的条件。以及如何做。
对于一个关于实践中目的的设想,关于它的理解,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其逻辑上是否可能,这关乎句子的意义的有无。然后是落实在遵从规则中把它做出来。这关乎对于句子的理解方式。
在语言游戏里,语法总是和语境中领会到的生活形式处于一种相应的关系中一起被给出来。但是在设问中,譬如一个数学或科学命题,句子的意义的存在,和遵从规则之间,并不存在这种相应的关系。给出遵从规则,把事情做出来,那么句子的意义一定存在。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可以指出一个命题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但是把它做出来的遵从规则还并没有得到考虑。譬如打靶,在射程之内,打中在逻辑上总是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某一次就能打中,或者说,这并不意味着学会了射击的要领,成为一个神枪手。
但是数学命题,科学命题与此不同。它们是先天命题。就是说,指出一个命题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就基于给出遵从规则,给出怎么做。遵从规则在此是逻辑命题。或者说命题在逻辑上使得可能的根据就是足以产生行动(做出来)的遵从规则。

354
标准和征候。
征候指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因果联系,却并不考虑其语法规则。规则基于标准。而语言和意义之间的惯有联系产生的因果,其实正是奠基于某种用法,也即基于某种语法规则之上。我们基于某种东西的考虑产生语言的某种使用。这里用法是一种分析的东西。我们可以不考虑用法,就如此这般使用。但是我们不能基于一种语境中经常使用,而把这种用法脱离出这语境而作出一种普遍的使用,作为任何语境下语言的同一种用法。
征候指出的就是一种固有语法,或者说基于一种惯用的语法把它普遍化,用作语言的总是这般使用的固有语法。

对征候的理解,不是看见的东西和结果的东西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只是现象的认知,却非现象的理解。对征候的理解,是认知其根据。把现象看作语言,认知其语法根据。这就是标准的东西。低气压之于湿冷感觉,是一种根据和现象之间的客观规律。低气压使得空气湿冷,使得下雨,这是根据之于现象。
根据和原因比较,前者是一种概念思维,一种遵从规则,而原因可以是一种现象,而非规则。
我们也可以说本体因、物因、动因,而根据是一种目的因。?

根据是遵从规则。理解语言的根据,是了解语言被产生出来所基于的东西——遵从规则。根据是原因的一种。
但是因果还可以是现象之间的经验关系。我们可以并不了解其根据就可以指出两个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时,这种因果联系作为现象的语言,其语法还是有待给出的。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设想的情况。认知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理解这个现象之间的因果性是俩回事。后者要基于根据的东西被给出来,这个根据要能普遍地连续地解释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概念思维的理论,就能达成这个效果。在这里,可以排除休谟指出的怀疑。休谟基于现象之间的断续的联系来指出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并不给出自身的根据的东西。但是断续的现象之间总是可能插入魔鬼的欺骗。而科学的概念思维基于一种根据的设想和实证,指出一种因果联系的根据。基于这种根据来断言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于现象的有根据的理解(有根据是理解的应有之义,因此这里是废话,似乎理解还可以有不具有根据的情况),基于这种根据,可以指出看见的断续的现象之间的任意一个中间过渡的现象的情况。就是说,这是对于现象的连续的预测。有根据的理解,理解的不仅仅是看到的断续的有限现象,而且是对于现象的运动的完整过程的综观。魔鬼的欺骗在这里无隙可入。感性的欺骗在这里不成立:可以论证,或者随意地实证。

354最后一句,有点问题。“定义”,不恰当。依栖在自然规律或自然法则之上。如果这里要谈论一种定义,那么这不是人的定义,而是造物主的定义:总是如此这般的自然规律。它是先天的科学命题,而非经验命题,经验的归纳。

不对。参考楼巍注解。
气压才是征候。而湿冷或某种视觉印象是标准。这样整个就顺了。
这里的误会,湿冷的感觉是一种间接的印象。看见下雨的视觉印象,才是下雨的标准。这里的问题在于句子里使用“会”。英文里就没有这个问题。会···可以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情况的判断,而这里指出的是一种伴随现象,是同时发生的。我看见下雨时,在下雨。
这里,下雨就是基于视觉的看见,触觉的湿冷,作为定义的。下雨这个现象基于感觉。这里有别于现象间的因果联系,需要看见之外的根据。现象之间的因果由于断续,而存在着欺骗的可能性。而对于现象的因果关系作为语言所表达的一种设想,诉求其根据所在。这个设想如果有意义,就是存在这样的根据,给出这种设想的语法。这是从现象的经验进到现象的根据:现象所服从的自然规律的认知。而基于现象的因果关系的根据的认知达成的对这因果现象的理解。

在下雨这件事里,这仅仅是一个现象的经验的认知,还不涉及经验的根据。因为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个现象直观的经验,不需要根据。或者说,其根据就是直观本身。而现象之间的经验联系譬如因果联系,可以追问原因。在这里,因果作为经验是一回事。对于这个经验进一步追问其根据,是另一回事。这个追问,从现象的经验推进到自然现象对于自然规律的服从。
社会现象怎么看待。我们把看见的语言游戏和行动理解为嵌入生活形式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社会 现象就是对于看见的东西所领会到的东西。就此而言,社会现象已经是奠基于理解的结果的东西。
自然规律不是生活形式那样直接领会到的东西,所以对于自然规律,可以看作理解自然现象的语法规则。和自然现象不同,我们对于人和社会的看,语言游戏、行动理解为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社会现象可以进一步探究其根据,作出理解。这时,就是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现象的综观的情况了。我们在此在人性中找到根据的东西:人的行为的规律性。对于语言游戏的理解,和对于行为方式或社会现象的理解,是两回事。前者无关价值判断、伦理命题,后者却以价值判断、伦理命题的了解为理解它们的根据。

355
感官印象和事实之间,这里强调我们日常是通过使用前者来达成关于后者的判断。把前者看作语言,那么这种用法就是理解前者的语法。这里是一种图像式的固有的语法。但是这种语法还是基于我们对于它的使用:我就是这么用它的。联系假设神让鹦鹉有想,基于想而说的情况,这个假设是整个句子的理解的基础。这里,我们如此这般地使用感官印象,也是一个直接给出来的事情。我们可以追究其根据,但是在那之前,我们已经在如此这般地使用我们的感官了。我们在谈论标准和征候的时候,要基于这种用法来作出理解。征候是奠基于感官之上的。
对于感官的追究,就是休谟的怀疑论。但是即使休谟,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感官的经验运用产生怀疑。

=========================================

1
大自然的语言,恒古未变。自然规律始终如此,不管我们发现它或没有发现它。而人类的语言一直在变迁。落到一个人从婴儿,到童年、青年、成年以致老年,它的语言就一直在变化。语言的变化在于语法的变化:它的思想或观念、见识的变迁。

2
用法,基于作为语言的现象承载作为意义的东西,语言和意义的关系,为人的存在的现象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怎么理解精神,思想,心灵?它们不是自身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空间对我们给出来的,它们是通过作为使用言行的根据,所表达的意义的东西,作为对于语言的理解的东西,存在。

猜想和经验命题的区别,后者是认知,前者是实践。

语言在对于人的活动的理解,是本质的。康德的经验只适用于看得见的现象的认知。但是人的想说和做,却基于理解。理解是对于行动和语言的根据的约定和认知——领会。

3
在人的存在中,事物,现象中的东西,包括人的身体,感知,想、说和做,都是拿来使用或被使用的东西。物质和现象作为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承载了人的有意识的表达。
精神、心灵、主体仅仅指出一种领域,范畴。其中的活动才是实在的。如同w说世界由事实而非事物所组成,人的生活世界或人的存在不是由精神、心灵、主体这些实体所组成,而是由它们的行动所组成。实体仅仅是一个虚构的逻辑位置,离开行动,人作为主体就没有意义。这是一个语法句子。就像语言总是作为意义的表达而言被考虑,脱离意义的考虑说语音是语言就没有意义。这是一个语法句子。

亚里士多德是论,原因的探究带来反思。
本体因(形式是本体)、物质或底层物因(质料因——科学,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不可能是科学)、动因(动变的来源)、目的因。
在语言使用的语法分析中,起作用的不是本因(形式因),不是物因,也不是动因,而是目的因。前三种正是本质主义的语法的来源。把语法看作看见的语言的表达式的图像,把理解混淆于看见的东西的认知的经验。
本体因考虑的是认知活动的解释。
物因中联系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把因果现象看作大自然的或造物主的造物的语言,探究造物的规则:自然法则。物因的探究开启自然科学。物因考虑力的产生源于物性。
动因则考虑运动中的自然规律。物因和动因的探究是自然科学的源头。
目的因的探究引出的是具有意志的人,有意识行动的人的生活世界的理解。

4
关于看空。我们可以在多和一的关系中,说形式是本体,而质料不是。质料不分有形式的思想,是空。我们可以基于形式对于多的统一而把质料看作对于整体的认知而言是空的。但是,对于还没有形式的思想而言,这多却是实体,还不是空。
看空的是抓住本体之后对于质料的抛弃,却不是从多上升时拆掉多。这时,多时达成整体的认知的客观条件,必不可少的,潜能的条件。取消多,那么热整体也就不存,连潜能都不存在了。多/质料是梯子。

5
一种管理如果不是以直接的效率的提升为目的,自身作为手段脱离一种目的为根据,而陷入自身即目的的情况,就是极··权的语法。这是权力的腐败。自食其言。

相关文章

  • 计划书

    1期350注于610 2期350注打1倍350钱合计700中960于260 3期350打2倍700钱合计1400中...

  • 350目斜纹网滤网@江苏350目斜纹滤网@德轩350目斜纹滤网厂

    350目斜纹网滤网@江苏350目斜纹滤网@德轩350目斜纹滤网厂家 350目斜纹滤网属于方孔编织网,是一英寸/25...

  • 350

    连续350 【耶39:18】我定要搭救你,你不至倒在刀下,却要以自己的命为掠物,因你倚靠我。这是耶和华说的。’” ...

  • 350

    晴,21.6℃。 气温慢慢升起来,中午可以只穿衬衫走来走去,这么穿没觉得冷。 穿上针织外套,就开始觉得有点热,走着...

  • 350

    姓名曹彩萍~公司丹阳明煌工具。 日精进打卡第 350天 《六项精进》1 《大学》...

  • 350

    下夜班,吃完早饭回家,转到儿科楼刷了卡,回家玩了会手机就开睡,我的天,很快入眠,一直睡到下午两点钟,九点多睡得,睡...

  • 350

    晚上6点,陈娜在厨房炒菜,说女儿、儿子怎么还没回家。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父亲打来的,接通电话,老爸叫我下楼...

  • 350

    牙齿

  • 350

    Title: 平民女生 周五快下班的时候在洗手间里遇到单位的一位清洁女工。虽然不熟,礼貌上还是和她打了个招呼。 人...

  • 350

    今天终于完成了一篇美文,是关于回娘家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内容还是很丰富的,认真来讲是食物比较丰富,哈哈,没有统计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50——355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dc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