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人常爱讨论究竟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这样的问题。
而以我有限的生活经验来看,这问题多数时候可能都得分情况讨论。
因为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或处在不同阶段的同一个人,对此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而王阳明后来则说,我们要“知行合一”。
好家伙!那些你以为你知道的,其实还并不是真的知道,唯有在似乎get到了一点什么,即刻就去做了,甚至做到了,这才能算是真的知道。
而这点在我看来,恰恰是真的很难的。
(二)
譬如,我很早之前就知道,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来说,“顾客就是上帝”,“顾客就是衣食父母”。
道理很简单,却也隐含着些许无奈。
没办法,因为你无法确定,这些上帝们,是不是一定就愿意将钞票赐予给你;这些父母们,是不是一定就像你亲生父母一样愿意给你提供衣食。
因此,当你所兜售的商品和服务,并非市场上独此一家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去想办法,尽可能使客人们都感到满意,愿意花钱,愿意回头再来花钱。
钱都是一样的钱,而客人们却各有各的不同:
有的客人彬彬有礼,识得尊重与体谅;有的客人则盛气凌人,自以为有钱就很了不起;也有的客人斤斤计较,愣是觉得你在挖坑等TA跳;还有的客人不懂装懂,总想外行指导内行。
于是你免不了,就会遇到你心目中定义的“傻逼”,但你仍旧得要保持微笑,要选择原谅对方的无知与粗鲁,要温柔,要忍耐。
(三)
然而,吊诡的是,当我们又重新变回客人的时候,在另外一些我们所不熟悉不了解的领域,我们也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傻逼”或是“麻烦鬼”。
我不知道各位如何。
也许是我太敏感,每每当我问出了一些傻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傻方案的时候,对方脸上一闪而过的微妙表情,总是会令我觉得心怀歉意,仿佛给对方添了很多麻烦。
尽管,我出钱本就是要对方为我解决麻烦,但我仍旧会感到不好意思。
这时,若是对方还依旧能沉住气,愿意耐心地同我解说分析,令我感受到他的真诚与善意,我便会觉得格外温暖。而往往这种时候,成交的几率也都特别高。我想,这大概就是服务的力量。
从事服务业的人,大抵都知道服务很重要。然而真正要做到——尤其是面临一些“难搞的”客人的时候——依旧能保持平常心、同理心、无分别心,最终还要能令对方感到宾至如归、心怀感激,这就实在是需要很好的教养。
(四)
我忽然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在百家楼那条街短暂摆地摊的时光。印象里,曾有个小伙子停下了他的单车,驻足看了一阵,母亲笑着向他推荐,说了许多,然而他终于一语不发地走了。
那时我看着他扬长而去的背影,心里只觉得委屈,默默流起泪来。
我又想起我初三、高三的暑假,在清远一家超市打工。做保安的时候曾被要求帮忙扛五十斤大米到马路对面的小区;打称的时候曾被大妈质疑我输错条码;收银的时候曾被大叔骂过速度太慢;卖奶粉的时候被少妇冷嘲热讽说我只是为了推销;在门口促销快过期方便面的时候被人拿回来投诉······
我忘了那时候到底具体是什么心情,大概也觉得很麻木,反正是老板的生意,我纯粹当领钱挨骂。
再后来又在教育机构当老师,没想到依旧还是个服务业,既要服务学生,给他们补习知识;也得服务家长,帮他们缓解焦虑。
那时候我才似乎多少懂得了究竟何为服务。说穿了,不外乎是:展现专业之余,将心比心,急对方之所急,让对方充分感到被理解,被尊重。
(五)
昨晚在酒吧里我就又遇到这么一位客人。
当她看着主调端给她的那杯——用价格不菲的马天尼杯装的威士忌酸(一款鸡尾酒)时,又随手指着我们店喝水的杯子,问,老板,我要换成那个杯子装,行不行。主调瞬间当场石化,仿佛受了惊,我亦感到了一丝丝无言以对的尴尬。
然而主调坚持,这杯酒,就得用这个杯子装。我看到那位客人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以及些许不满。
后来主调因事先走,临行前把那杯酒又端了回来,说客人觉得不够酸,让我重新做一杯。
于是我就做了,做完还特地跑去问她,是不是想用那个杯子?她说是,于是我就用了。再问她要加冰块吗?她说要,于是我就加了。
端上去,她喝了一口,眉开眼笑,说,比刚刚那杯好。还特地拿起手机,与那杯酒合影。
我喝完了那杯被退回来的,顿时感到哭笑不得,心里不免还有些泄气,师父,到底还是师父!
然而人心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那位客人并不懂酒,自然也喝不出个中好坏。然而我没有当场戳破她的自以为是,却郑重其事、和颜悦色、毫不勉强地满足了她的小小要求,她一开心,竟也觉得我做的更好。
这大概也是,服务的力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