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时代,似乎不管在哪里,人们都开始喜欢“用数字说话”;
要表达一个观察,不配上些数字、图表,就好像没什么说服力。
这样一来,铺天盖地的数字,在人群中引发了两类不同的感受:
一些人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了解数字,更擅长挖掘数字,挺得意;
另一些人觉得自己的数字敏感度低,在数据时代要处于下风了,挺焦虑。
这两种感觉,可能都是错觉。
因为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人真正理解数字。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其实只能对3以内的数字产生不假思索的反应,幸运的话,最多能识别到4和5。
比如,当我们看到三条金鱼的图片时,大脑会立刻弹出“3”这个数字。
而如果再出现更多的鱼,我们的大脑就要稍微反应一下了,甚至要逐个数一下才能确定。
当你向别人抛出一个数字的时候,千万别指望他能马上就理解你的意思。
有时候,人们对数字的吸收能力甚至低到让你想不到。
商业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例子:
美国有个连锁快餐,叫艾德熊,主要也是卖汉堡薯条那些东西的。
他们为了跟其他快餐连锁品牌竞争,推出了一款1/3磅的汉堡。
这款汉堡的价格呢,和麦当劳的一款1/4磅的汉堡一样。
艾德熊这么干,本来是想告诉顾客,我性价比更高。
结果,他们没想到,好多顾客竟然来投诉了。
他们觉得1/3磅的汉堡比1/4磅要轻,自己被艾德熊敲竹杠了。
你看,1/3和1/4,可能在你看来,大小再明显不过,但竟然就是有那么多人,乍一看就搞错了。
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块大陆,那么数字就像是外来的闯入者。
它们并不是这里的原住民,所以它们天然就会“水土不服”。
我们在想用数字传递信息的时候,如果不能把数字转换成鲜活的人类经验,信息就会丢失。
如果我跟你说,某个NBA球队在选秀大会中,相中了一位身高7英尺8英寸的中锋。
你可能还没什么感觉。
但如果我跟你说,这位新中锋的身高比姚明还要高2英寸,你应该马上就反应过来了。
再有,如果我跟你说“100个G的音乐存储空间”,你可能也没什么概念;
但如果我跟你说,“你接下来三年的通勤路上,不会听到一首重复的歌”,是不是感觉就不一样了?
所以,光有数字没有用;
只有鲜活的数字,才有战斗力。
那么,怎么让数字变得鲜活?
是来自斯坦福商学院的智慧。
奇普·希斯教授在斯坦福商学院有一门已经教了15年的MBA课程,叫“让创意更有黏性”。
他建议学生们,尽可能避免使用数字。
奇普·希斯的看家本领是一门在当今世界特别有用的功夫——摆弄人心。
怎么用最平常的语言,在别人完全不设防的情况下,给他的大脑植入一个观念。
同样是说一个事实,那样说别人就听不懂,这样说别人就能认同你,再换个说法别人就能认为那是他自己一贯的立场。
“用数字拨动人心”这个使用数字时的最高任务,主要讲了四个原则。
首先是“能不用就不用”,如果一定要用,那么请记得,尽量化整体为个体,化无关为有关,化抽象为具象。
把那些冰冷的数字,还原到人们温热、真实的人生体验中。
在这个数字无处不在的时代,应该时刻记住:
只有以人为底色,数字才能鲜活;
只有鲜活的数字,才能拨动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