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类对于生物都有一种错误的认知,那就是生物必然会在最适合的环境中诞生,这种想法从《地球成长史》和人类现在对于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在《地球成长史》中,作者认为有了原始海洋的保护生命才得以诞生,又因为有了厚实的大气层的保护生物才得以安全登陆到陆地上。
而在人类对于外太空文明探索的方面,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一个生命的宜居带,认为只有那样的环境才有可能诞生出生命,才有可能发展出文明。
似乎在人类一直以来的认知中,生命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下才能诞生,没有氧气不行,没有水不行,气候恶劣不行,生命的行动力局限在肉体上,但是思想却能扩展到宇宙之中…
可是生命真的是这样吗?从《地球成长史》的描述似乎真的是这样,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命在水中诞生,在环境变化中生命又登陆到了陆地上,虽然环境变了,但是先前生命创造出的氧气却是保护了生命,让它们有机会生存下来…
但这种说法真的合理吗?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认为生命是一步到位,还是慢慢发展的?《地球成长史》中原始地球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海洋覆盖整个星球,星球核心炙热,海洋稀薄,大气稀薄,虽然此时的海洋被传闻稀薄的像一盆热汤,但是它毫无疑问的覆盖了全球,而它的温度还不低,那么这样的温度是不是足够适宜生命存在的物质都融合进来呢?
一定可以,这是《地球成长史》的作者的想法,正因为有了如此多的物质,这才使得生命能顺利发展起来,可是如此多的物质真的适合生命诞生吗?不说原始生命,即使今时今日,海水对于我们来说依然难以下咽,海洋深处的压力依旧是人类机械难以承受的。
在自身承受能力方面,人类相信自己绝对不如机械,但是连机械都难以承受的压力,真的在生命刚诞生时候就能承受的住吗?你们是不是太高看生命了?生命是一步步完善的,而这完善的过程就是新元素的不断加入,提高它各方面的能力。
暂时先不谈你们想象不到的生命开端,就拿我们已知的生物来举例,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登陆到陆地上会怎么样?鱼类,除了个别物种之外它们必死无疑,他们没有能在陆地上方便活动的肢体,搁浅的它们只能等死。
那章鱼,乌贼这些软体动物呢?软体动物,他们的行动还不如鱼类呢!鱼类好歹属于有脊椎动物,能靠着脊椎的活动移动一下身体,这些软体动物又能滚动多远?
有人可能说那是突发情况,实际上海洋的变化和陆地的变化是很缓慢的,这些时间足够那些海中生物慢慢适应了。你是不是只以为你自己有脑子?动物根本连思考的能力都没有?
慢慢适应!这是一般生物该有的想法吗?它们想的应该是想方设法返回熟悉的环境才对吧!你别再说情况突变,它们回不去,只能去适应。
先不说你前面说过程缓慢的事,就说情况突变,生物回不去,那没有食物补充的它们能活下来吗?难道又有人想说相互吞噬?拜托,它们连移动都困难好不好?难道你还想说就那么巧,它们落到地方正好有大量生物,因为环境突变而回不去,所以那生物得以顺利存活下来,进而改变自己的身体结构。
你是把自己当人了,但是却并没有把动物当动物,每当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动物总是比人要先一步觉察到,你真的确信自然的突发情况正好把那群动物给困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