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项目这三周,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没有产生新的认知或觉察?如果有,是什么?
/壹/找到真正想要的“月亮”而非“手指”。
我在16年底决心成为专业心理咨询师,但如果因为在体制内舍不得辞职,没有足够的时间投身学习提升,如果跳出体制成为专职人员,未来几年又面临难以保障生活水平的“两难”的问题,直到课程开课前,我还在为此纠结折腾挣扎着。
还好课程让我明白:佛陀指月,指非月。通过“外观”——看行业趋势和职业赛道中最棒的NO.1,同时结合“内观”——梳理自己的成就事件,找到自身能力、认知和内驱力等优势,“内外结合”方法,让我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享受生命的过程、自我实现超越和创造自己想要的世界,做心理咨询师只是目前我用来实现这个人生终极目标最合适的工具。并非本职工作并不会阻碍让我享受生命、自我实现和努力创造,而是我认为它会的想法阻碍了我。因此我更加明确“先扎根体制向上爬,同时向外求发展”的打法。这个体验会让我在未来发展中戒勉常问:我现在追求的是手指还是月亮?
/贰/找到“月亮”,让“阻碍”转化为“资源”。
分析对标人物是张宝蕊,我发现她之所以活成了我期待的样子,并非她的心理咨询专家的身份,而是她的简单纯粹、自由开放、睿智慈悲的状态和心灵,因此引发了我的关注点从“如何成为一个像张宝蕊的心理咨询专家”变为“如何通过成为心理咨询专家成为拥有张宝蕊人生状态的人”,我明白到心理咨询师只是“武器装备”,活成我想要的样子才是必达的“终极目标”。
因此,原本的障碍——体制内的身份,慢慢地转变为资源和优势。它提供了长久稳定的保障,让我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成长专业能力;它提供了权威的官方资源,让我更容易整合妇联等组织资源,通过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沙龙,提升专业技能和塑造个人影响力;它让我随时从政府部门的角度,了解国家地方最新的心理行业政策,觉察“政府+心理+未来新风口”的可能性;它让我了解“721”学习法则+“事上练”学习方法,在完成日常本职工作任务,同时用“每必事”的方式锻炼自己的深度思考、沟通协调、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叁/沿着别人的足迹,走出自己的路。
参加课程前,我并非没有想到“体制内+向外走”两条腿同时走的路径,但是心里就是不踏实、不确定:这是否是我真正想要的?是否行得通?走不下去怎么办?我“看不清”+“没方法”+“无思考”,导致问题始终在脑子里打结,并随着自己内心渴望和现实状况的冲突越滚越大。
课程给出的不是“千人一面”的路径,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拿来即用的工具。第一周让我看到了这条路的可行性和未来可以带给我的收获感,第二周让我看到这条路上,那些走的很好很快很远的人留下的足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区分那些可借鉴、适合自己,第三周让我看到自己离那些可借鉴足迹的距离。对标人物在前方,面对着前方的距离,有些人可能已经上路,有些人踌躇着该不该踏出第一步,有些人甚至还在疑惑着前方是否有路……但无论如何,走是一种选择,迟迟下不了决心做选择其实也已经做了选择,我们都必然用自己的未来为当下的选择做责任。接下来,我还将用这套工具继续打磨自己的个人战略,循着“专业——输出——平台——更专业——更大输出——更大平台”的思路,细化打磨升级战略1.0版本。我相信,即便没有路,路还是得自己走,走着走着也就走出自己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