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总有些完成不了的写作

总有些完成不了的写作

作者: 72d28164e802 | 来源:发表于2018-10-23 18:27 被阅读23次

        想写点什么的时候,我有时这样开始,坐在那里,一边琢磨写什么,一边出神,等回过神来,瞅一眼屏幕右上角,二十分钟已经过去,心里不禁感叹,这过得也忒快了。

        不过这样到好,显得比较轻松,写作这件事上没有附加什么期待,写作的意思就是写作,即使它还能帮我打发打发时间。

        我几乎已经快忘了,为什么开始写作,大概是因为时间看似自由,有时候反而不知道怎么支配,做别的事情,多少又会有点虚度光阴的愧疚。类似打游戏这种事情,时间长了,也感觉不到什么乐趣,重复接受同一种刺激,总有厌倦的时候。

        写作这事就不大一样,名义上我不会觉得浪费了时间,每天写作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写完,我也一般不想明天写什么,有时候也想过,要是实在写不出来,中断了这种连续性,岂不难堪。但实际是,尽管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确实不怎么顺畅,但中断还从来没发生过呢。

        我把写作和打游戏放一块类比,看起来有点耍无赖的意思,这两件事,走在大街上遇见了,没准都互相鄙视。当作是娱乐的话,游戏的体验,每一次形式不一样而内涵相同,而写作刚好相反,每次完成写作之后,体验是不一样的。

        有时候是兴奋的,比如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从没有想过要做这样一件事的我,居然也能把一番东拉西扯,做成像模像样的姿态,朋友们看到了没准都会取笑。

        除了觉得有意思,我继续做这件事情,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命题让我觉得有意思,还充满了想象。不过转念一想,有时候也是自己对一些事情理解太不准确了,想象中这样的事情,做起来可能是那样,不自觉的又有点失望。

        最近读的几本书,也反复提到这个体验。我们是不能够了解自己的,正如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脸,除非找一面镜子照一照。了解自己,还得通过外界的反馈,相对于外貌,无形的“自我”更难察觉,什么是镜子,也很难在现实中找到类比,只能说,尽量在对每天经历的人和事,有意无意的复盘中了解自己。

        有时候,也有体验不好的时候,虽然嘴上说——实际确实也是这样——不给写作这个事情附加什么,跟打球一样,体验就好了。不过,当我有一点认真劲的时候,不自觉地,会对做事情的结果提要求,是会让自己有点较真和不舒服的。比如,觉得写得不够好的时候。这种不好,有时候是跟前一天的文章比,有时候是跟预期里这个题目应该写出来的效果对比,总之,总能找到些,或有道理或自己找抽的参照物。

        不满意这种情绪,其实蕴含着一种期望,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期望能够做得更好,有时候不禁琢磨,这要求究竟讲不讲道理,为什么我们不会要求自己每天把饭吃得更好,把澡洗得更好呢。把做一件事情的过程进行打磨,这是互联网的职业病,另外还有一样症状,就是追求极致,两种实际心理,其实都是对有用无用论的一种妥协,这是在接受,写作,没准真是一件“有用”的事。每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赶紧着急忙慌的否定,这样下去,长此以往,可能把自己逼到绝境,下场可能沦为鸡汤而不自知,这事就真干不成了。

        有时候,又有点完成任务之嫌,一本书读完,如果不给它写点什么,好像有点对不住作者,又有点对不住自己花的功夫,不琢磨一下,不回顾一下读过之后印象深刻的一些句子,好像书就白读了。我最近读刀尔登的几本书,里面刚好也提到这个问题。即,我们读过的书,做过的事情,或者在事情上经历的经验教训,时间一长,忘记了,是不是表示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在《亦摇亦点头》里,提到写日记的作用,日记当然好,是为了不忘却的纪念,想回首往事的时候,还有实实在在的记录可以参考,读一读,甚至能保持记忆原来的样子,不被自己修饰而走样。没有日记,又不是一件可惜,也谈不上后悔的事,因为,不管我们还记不记得那些想忘或不想忘掉的事,它们是我们自己历史的砖头和石块,填充了曾经的每一块时间,在真实面前,计较记忆的得失,这有点自我考古的意思,多半只是出于情绪的某种需要。一本书对自己实际有什么影响,也是不需要弄明白的事。

        有的书读完,觉得很有意思,但就是不知道该写点什么,让我觉得,给它预备着的事情一直完成不了,有点恼火。

        这些书,要不它说的已经足够充分,超出我的思考想象太多,好像我在此基础之上,再继续发挥一分,会显得笨拙,于是只有鼓掌叫好的份,一旦我真鼓掌叫好了,反而显得更笨拙。如果只谈体验,它大概又是些稀松平常的,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唠家常唠得这样深刻,我如果要评价似乎有点找不到目标,要在话题上继续攀爬,又找不到承受这份力的把手。

        读书我就怕这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感觉,尝试思考一个问题,能找到的路径,能力所及范围以内,它已经让我迈不开步子;想找个小路抄过去,企图找个侧面的角度看一看,它又给你封死了。书写到这份上,就有点讨厌了,读完了,感觉什么都不说,反而是最合适的,就像聊不下去的天。

        写读书,我就喜欢梭罗这样的,只是偏见和啰嗦,就足够让人吐槽的,适合各种尺寸的篇幅;

        他琢磨的问题,又给你很多角度,以自己的能力,轻松的就能够找到条路径,姿势是走是爬,也随便自己。他给的容量也足够大,不管是时间还是距离,还是命题上,都有挺大的想象空间。人一啰嗦,反而提供很多细节,细节实际代表了距离近,意味着生动,凡是我能感受到的生动,记忆必然又能够找到它和很多事情的联结,思想上也形成讨论,思维里的动作,是自然舒服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总有些完成不了的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na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