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长相不甜不美、性格不咸不淡的女孩,少不更事时,总被人关心“早恋”问题;刚入大学时,觉得不少人突然变身为与“鳏寡孤独”战斗的义士,忙于牵线搭桥,妄图解决别人几十年后可能老无所依的问题。
其实在衔接高中与大学的那个暑假,我就已经体会过别人的“操心”了。
录取结果出来后,便与一些从同一高中考入同一大学的前辈取得了联系。P学长为人热情,为我解惑,而后将我拉入了某个QQ群,并说了一句,“C哥,有小学妹来了,抓紧咯~”。群里别无声息,C学长沉默寡言,对我也没兴趣。大概是他大三了还未有过恋爱经历,所以我的学长、他的学弟P便替他吆喝了起来。
当时倒不恼怒,只是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尚未谋面,你不知我长相如何,更不知我是否有男朋友,为何就这么大张旗鼓毫不避讳地当着我的面,含着“这个学妹单身可撩”的意味,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有些许羞涩,但习惯于强装镇定,亦不多言。
大一下学期开学,我们乘同一辆列车的不同车厢返校。P学长约我在地铁站碰头,附了一句“C哥也在”。C给我的感觉比较清冷,极少发动态,对于我问的大部分问题,也不回复。后来我干脆就不问他了,二人再无交集。我亦未曾作他想。等到几个人相见时,P在我面前对C使了个眼色,说“C哥,快看,快看!”C淡淡地说,见过了。的确,刚进大学时他给了我几本用过的教材,加了微信,匆匆一面。突然,或因P这一个轻佻的眼神,或因对方的冷淡让我觉得失了面子,有如“芒刺在背”,趁他们觉得那趟地铁太挤,我先走了。
其后,我不断反问自己,当时为何会觉得不快。
大概是王小波所说的“行货感”,即我被当做某种物什,被动地由人介绍、被人评点,无须经我同意,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好像自己是菜市场的一条鱼,李大妈正在帮王大姐忙招揽顾客,“李大爷,看看这条鱼!”“张大妈,今天吃鱼吗?”“小二哥,这鱼刺少。”要是被人相中了可能还会有被欣赏的虚荣,要是别人摆摆手说不要,或是看了一眼,说再看看,就更增加了没有被选中的耻感。鱼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是把我放在鱼的位置上,我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处于被人单方面观看、选择的境地,不是我自愿的,临了还根本看不上我,那我情何以堪。所以从这个意义而言,我宁愿被介绍男朋友——至少我拥有主体选择权——也不要被别人当做可撩拨的对象轻佻地介绍。
其实本质上,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行为就是不尊重对方,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如果执意要为朋友介绍某个对象,又不好向对方明说的话,就大大方方引介,或是不露痕迹不动声色,来电的话二人自会有所行动,不挑明反而不尴尬。
本质上,在我看来,做这种事情的同龄人往往不是“瞎操心”,根本就是“不操心”,他们也许只是企图从中得到某种快感罢了。真正追究起动机来,诚心为了朋友好,诚心为了促进人类交配事业的发展的人,少得很——虽然这种自视为上帝的出发点,我也不认可;这种认为单身意味着失败的预设,我也不承认。做出与P学长所为相似的人,多是已经拥有了恋人,并微微自得,总是时刻提醒着别人你还单身哦,要不我给你介绍一个,以此来显示:我不是单身狗!好像因此得到了精神上的胜利,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如果这占据了动因的绝大部分,那我厌恶他们的嘴脸。
我开头说的第一句话,意在表明我的平凡,但我也有过一段横跨初中高中三年的恋爱经历,我从对方那里,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以及恋爱这件事情本身。所以,我并不是被压抑了很久的对接吻拥抱急不可耐,肉体精神全面呼啸着要恋爱的人。我可以悠悠阔步,虽然在你看来我是踽踽独行。
一直觉得“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七十岁时才有的原则,那时候是达到了从善自如的状态,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应该有着对自我的要求,不逾矩,只是这种距离感,规矩方圆,需要在成长中慢慢拿捏,日臻完善。周作人认为一些苦涩,变成了“韵事”,还被人流连赞颂,不很可解。“我们论事都凭个‘我’,但也不可全没杀了我中的‘他’,那些世俗的享乐,虽然满足了我的意,但若在我的‘他’的意识上有点不安,便不敢定位合理的事。”意在启示我们评判事物应本有的原则,也要兼顾到他者的本意,而这种“我”之中有“他”的意识,我认为也应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