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如今经常听人感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不管有没有年味,过年的仪式依然按期举行,新年仍然让人期待。
因为过年重要的已不是年味,更重要是万家团圆,是对外漂亲人的一种期盼。平日亲朋好友东西南北各自打拼,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此时机倦鸟回归,春节是属于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也是身心休整,重新待发的新起点。
没有年味,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现在不再像八十年代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美味佳肴、才有新衣穿,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如今的生活,只要你愿意,每天都能像过年一样。另一方面,或许我们已从一个享受新年的轻松人变成新年的劳累人,成为了一种负累。
提起年味,自然想起小时候,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遍祖国的各个角落,但那时年味很浓,常听到人们说“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就是表达了新年即将到来,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与希冀。
小时候,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开始,新年的前期准备工作就正式拉开帷幕,先把家中里里外外来一个彻底的大扫除,除旧迎新。特别是厨房,把年货需用的工具找出来洗刷干净备用,接着就是备年货,发面蒸馍(就是馒头)、蒸包子、蒸花枣馍,炸油条,炸鱼、炸肉丸子、炸豆腐,包饺子,鸡鸭鱼肉……。随后的几天里,家家户户的厨房里热气腾腾腾,烟雾缭绕,空中都飘着清香和浓浓的新年味道。
小时候,家家户户过年挂上红红的灯笼,大大小小的门上都贴上门联和福字,院内树上或外墙上贴上“春光满院”,面缸上贴上“年年有余”,寓意福气满满,年年有余,新的一年寄予新的希望,一派喜气洋洋的新年氛围。
说起门联,年前的那几天,我家常常门庭若市,因我父亲写一手好毛笔字,苍劲有力,邻居们会拿着无字的红纸,找我父亲写上祝福,那几天,我家的院子里随时准备着桌椅,恭候着来访者的到来。为此还专门买了一本关于门联的书,让邻居们选好后再写,写好的祝福语,一条条红红的铺满了院子,凉干了再收起带走,父亲温和稳重,总是免费热情服务,未见其烦,来访者也是笑容满面,满意而归,另一番新年热闹的景像。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丰富,集市上也渐渐有了有字的门联,过年求写门联的也逐渐少了,后来,连我家的门联也是买的。
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那时的新年我都会收到两个头上戴的红花或粉花,煞是好看,或是爸妈或是爷奶买的,但我对花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反正是新年的仪式,意义非凡。
除夕晚上和新年凌晨,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在劈雳啪啦鞭炮声中,总有不听话的小炮脱落而没被点燃,成了“漏网之鱼”,兄弟和邻居小小子们不约而同聚在一起,哪家鞭炮响起飞跑到哪家去捡“漏网之鱼”,然后,用火柴点燃小炮焾,迅速扔出去,双手捂住耳朵,听到“砰”的一声响,小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小小子们乐此不疲。曾有多次我也跟随哥哥的屁股后面去捡小炮,哈哈。
初一当天,大家喜笑颜开,纷纷走出门去,给长辈拜年,口吐祝福语收获红包。初二开始走远点的亲戚,话家常,了解各自的情况,亲情是永远剪不断的情。岁月如梭,慢慢成长,位置调整,晋升为父母辈,由当年的收红包人变成了发红包人。
年年相同,而形式不同,常年在外,小时候熟悉的年味依然部分保留,蒸一些包子、花枣馍,炸肉丸子,包饺子,只有这样才觉得有过年的味道。新年的规定动作完成,选定动作还是要入乡随俗。
一方水土有一方的风俗,今年在另一个异地过年,这里,亲戚好友互相邀请吃团圆饭,亲戚多的家庭可以从年前的几天开始,到整个年假都是不断的聚聚聚,推杯换盏。亲朋好友常年不联络不走动,也会渐行渐远,所以过年别怕麻烦别怕累。
感动于远在五六十里外的亲戚,一个电话,按时赶来,心里都明白,主要不是吃饭,而是团圆,是情义,好久不见,见面聊天、共叙家常、交换思想和见证各自安好。这就是亲戚朋友的力量,也是新年的魅力。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过去的随风而去,未来扬起新的希望,愿大家万事如意,幸福美满,好梦能圆,事业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