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是这句话不够完整。应该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却产生相似的结果。
不幸的家庭往往是由有毒的父母构建的。操控型、酗酒型、身体虐待型、言语虐待型和性虐待型,这5种不同的行为,导向的是类似的伤害。
操控型
先说说操控型父母,他们有的会采取直接控制的方式,比如威胁子女,如果不按照自己说的做,就断绝关系;有的则会用爱作为伪装来控制子女。
这类父母,往往对于自己的人生有很多不满,把希望都寄托到子女身上,一旦子女长大成人想要独立,他们就会感觉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生活也没了盼头。
为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子女牢牢捆绑在身边,甚至会反复向子女催眠,让他们相信自己离开了父母什么都做不了,必须得按照父母的要求生活。
而对于子女来说,不管是选择顺从还是叛逆,本质上并没有不同,结果都是继续被父母控制,因为一切不是出于主动选择的结果,都很容易在情感上被挟持。
酗酒型
酗酒型的父母,他们让子女生活在一个失控的家庭里,为保守秘密而变得敏感多疑且孤独。
酗酒的父母中往往会有一方是不喝酒的,但他对此熟视无睹,甚至为伴侣的行为开脱,认为对方不过只是因为心情不好喝了一点酒,而选择性忽略了酗酒这件事对家庭造成的伤害。
还有的酗酒父母,会直接甩锅给子女——他们会说,都是因为你从小到大都没出息,我才喝酒的。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子女往往缺乏安全感。他们一方面对父母酗酒的行为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却又不知不觉习惯了这种模式,以至于长大之后,他们往往也会找一个酗酒的伴侣,或者自己也成为酗酒者。
不仅如此,面对醉醺醺的父母,他们要么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照顾好他们,要么觉得自己无力改变,却无法向任何人吐露这份感受,因为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父母竟然有这样的丑态。
必须补充的是,有可能你的父母并不酗酒,但是家庭中表现出和酗酒家庭同样的氛围,这个时候也归属于这个类型,因为孩子会经历相似的伤害。
身体虐待型
我们过去很少会认为,父母打孩子,或者用语言攻击孩子,可以称之为虐待。
但事实上,很多人混淆了惩罚和虐待的界限。
惩罚是事先和孩子商量好的一种规则,一旦孩子违反了规则,需要接受惩罚,并且这种惩罚是适度的。
而身体虐待,则是随机发生、缺乏约束的。孩子也许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打,很可能身体已经受了伤,父母却依旧停不下手。
这类父母很可能也是成长于一个暴力的家庭中,所以除了暴力,他们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方式可以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
他们在心理上很可能极不成熟,甚至可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父母的替代品。当年未曾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慰藉,如果孩子身上也没有,就会拳脚相向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更可怕的是,不少父母会对孩子施加暴力之后,做出爱的承诺,让孩子一次又一次相信,父母只是情非得已,下一次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结果噩梦却不断重复。
而父母中未曾施加暴力的那一方,对暴力行为的不加劝阻,其实也是在变相伤害孩子。
被施暴的孩子,除了累积了很多的愤怒和恐惧情绪,对人很难建立信任,也可能会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觉得自己不重要。
言语虐待型
相比之下,被言语虐待的孩子,则没那么幸运。
有人说,如果在挨打和挨骂之间做选择,他会选择挨打。因为被打这件事,身体创伤愈合得快,并且因为它会留下痕迹,所以也更容易被他人关注和同情。
而挨骂这件事,除非有人目睹了整个过程,否则很难被看到痕迹,但这些话却像根针一样扎在心头,久久不得解脱。
法律可以保护孩子不受身体上的虐待,却无法保护他不被恶言恶语所伤,尤其当这样的侮辱来自于父母。
而对于有的父母来说,这种言语上的贬损,其实是一种建立优越感的方式,他们需要通过这样的做法来逃避自己无能的感觉。
而可怜的孩子们,往往会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内化成信念。
所以被嘲笑长得丑的孩子,会对自己十分不自信,看不到自己美的那一面;被诅咒一事无成的人,长大后即使有了成功的机会,也会心怀恐惧,甚至不允许自己成功;更糟糕的,则会自暴自弃,甚至有自杀倾向。
言语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人利用它灌溉了孩子的自信心,也有的人用它摧毁了孩子的自我认知。
性虐待型
最后一个毒型父母,是性虐待型。
性虐待不一定是指发生性行为或者身体接触,也包括在孩子面前裸露身体,或者偷窥孩子换衣服、反复讲述不雅内容等。
这类型的虐待,融合了其他类型虐待的特质,比如家庭中出现乱伦,往往大家会共同保守秘密,受害者会感到自责,自我厌恶和羞耻,会把这种行为当成爱,甚至会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用各种方式来自我惩罚。
你可以理解为,性虐待是其他各类型伤害的终极加强版。
现实中,这5种伤害,也许并没有必然的界限,有毒的父母可能既爱操控,也会有言语及身体上的虐待。
了解它们,不是为了给父母定罪,而是为帮助我们更好地界定自己身上都发生了什么,从而找到方法来消解负面影响,防止同样的伤害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