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
我们通常的观念里,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为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一直以来人们都相当同情这对可怜的恋人。
相爱的两个人不能够长久厮守,说到底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是诗人的美好想象,试问哪对恋人愿意承受长久分离的孤独与寂寞呢!
爱情本是美好的象征,为什么人们偏偏选中了有些“悲剧色彩”的牛郎织女?爱情神话故事的另一个代表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不就挺好。
我们可以从牛郎和织女神话故事的发展史窥知一二。
最开始的时候,牛郎、织女只是远古先民信奉的神邸,与人间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经过夏商周的发展演变,牵牛织女的人格化形象开始出现。织女摇身一变成了天帝的女儿,牛郎则变成了辛勤耕种的农夫,两者作为人们对"天地结合"的美好想象牵在了一起。
不过直到魏晋时期,以"牛郎织女一年一会"为核心的传说以及七夕节才逐渐成型。
牛郎织女被分离神话起源
牛郎、织女之说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代表天上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在银河东边,织女星在银河西边,二者隔着银河要遥想对望。
1975年冬,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大批秦简,其中《日书》部分有两条与牵牛织女相关的材料,
材料一:
“丁丑、己丑取(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
材料二: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这两个材料的大意是指戊申、己酉日娶妻是不吉利的,因为这是牛郎娶织女的日子。
《日书》是古代一种以时、日推断吉凶祸福的占验书。睡虎地秦墓墓主喜的下葬年代应为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根据竹简的成书年代早于墓葬年代的原则,《日书》的成书年代要早于此年。经学者研究认为睡虎地秦简《日书》应该成书于秦昭襄王时期。可见,牛郎织女苦命鸳鸯的故事在秦代就已出现,并成为卜筮者占卜吉凶的论词。
当时,牛郎织女相恋的故事虽然出现,但是并没有广为流传。进入汉朝,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初步成型。在大多人看来,牛郎和织女只是一起守护着普通人家的经济生活,并没有所谓的爱情关系。
image东汉班固的《西都赋》记载: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张衡的《西京赋》中同样写道:
“豫章珍馆揭马,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
这两位汉朝名人都只是简单描述西汉长安时的昆明池旁立有牛郎织女两座石像,并没有两者爱情传说的叙述。
现代牛郎织女石像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
“七日,遂作麴,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葸耳,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
在七月初七这天,人们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向牵牛星和织女星祈福。穷人会晒晒衣服,富人会办办宴席,而读书人则会晒经书最有个性的当属名士郝隆,他在七夕节这天光着肚皮躺在院子里,别人好奇问他,他说我是在晒我肚子里的书。皇宫里的宫女会向织女祈福,保佑他们能够织出巧夺天工的衣服来。为此,宫女会日用丝线穿七孔针。并且,她们还会把瓜果放在外面,如果有蜘蛛爬上去织网的话,就意味着得到了“巧”,所以七夕节在古代也被称为“乞巧节”。
这些事情都和爱情没啥关系,可见,此时的人们还没有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看待。
转型爱情神话
这么好的爱情素材,文人墨客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岂能彰显自身才华。
两汉时期,一些文人墨客已经借"牛郎织女"的典故来表达心中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他们绞尽才华,只为给这个故事增添更多的传奇绚丽的色彩。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记载”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中也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神话。
创作与汉末时期的《迢迢牵牛星》就是依牵牛和织女的故事情节创作而成: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织女因为思恋而无心织纴,流泪的时候如同雨水噼里啪啦地落下。相隔在银河两边,只能含情脉脉地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诉说。
曾经被这首诗感动得一塌糊涂!
曹植《九咏》曰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可见中汉末三国时期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
到了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具备雏形,话说天帝的女儿住在银河东边,虽然善于织布,但总是郁郁寡欢,天帝于心不忍,就将她嫁给了银河西边的牵牛郎。谁知织女从此荒废了本业,只知道男欢女爱,天帝大怒,于是命令织女“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但这个故事咋一看太缺乏内涵了,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工改进。
比如与董永的故事融合:
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同时收录了董永和牛郎两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中的女主角,都叫织女。而两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逐渐合二为一,牛郎从此名为董永。
"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着。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可惜的是,这个故事并不浪漫,织女下凡就是受天帝之命来帮助牛郎的,使命完成就直接飞走了。
之后,牛郎董永又与《田昆仑》中的寻母故事结合起来。晚唐五代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提到,董永的儿子董仲七岁外出寻母,有道士孙宾告诉他: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羞见小儿郎。”
这些人物故事的融合虽然加深了"牛郎织女"故事的丰富度,但是并未引发人们广泛的传播。
牛郎织女的故事成型
到了明朝,市井文学的发展进入到巅峰时期,突破传统礼教约束的作品越来越多,尤其是男女追求爱情的题材。在这一背景下,"牛郎织女"的故事成了人们寻求理想爱情的绝佳素材。
明代朱名世的《新刻牛郎织女传》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完整记叙了牛郎织女故事的中篇小说。
小说中,王母娘娘成为阻拦两人爱情的反派。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男女婚姻都必须听从父母安排,不得私自决定。不过,对于牛郎和织女,王母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她同意牛郎和孩子留在天上,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又惩罚喜鹊给他们搭桥。从此便有了每年的七月七日,无数喜鹊飞来为她们搭桥的设定。
这个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了,相爱的两个人打破无数桎梏终于能够在一起,哪怕是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也不离不弃,令人感动!
到了清代,这个故事有了新的发展。
邹山的传奇《双星图》有许多关于牛郎织女不同于以往的流行说法,特别是搀和了其他神话故事,比如精卫成为织女的姑姑,并曾经运石造桥供牛女相会。
清末的《牛郎织女传》则是情节最为丰富的一部小说,它几乎继承了全部以往牛郎织女故事的关键情节,同时增加了许多民间故事的成分。
最终,牛郎织女的故事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版本:一个仙女抛却天上繁华的生活和人间的一个穷小子谈恋爱,两个人幸福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却被顽固的天界阻隔,最终无奈分离。
即便在今天,这个故事仍然寄托着无数年轻人对爱情的美好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