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判断人死亡有很多手段,在通常情况下,检查是否死亡,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和用听诊器等检查呼吸、心跳是否停止,双侧瞳孔是否散大、固定等来判断。那么在听诊器没有出现之前,又是以什么方法来判断死亡的呢?

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的医师知道脉搏对生命的重要性,因此会以脉搏停止宣布死亡。但问题是,严重脱水或因故休克的人脉搏十分微弱,很难察觉,这就使得当时很多还有生命迹象的人被宣布死亡,出现了很多假死的情况。在战国时期,扁鹊在行医的路上,来到了陕西与河南的交界处,听说了一个消息,虢国的太子死亡了,多方打听之下,才知道太子原来得了一种急病,叫做尸厥,大家以为他死亡了,所以,就准备着发丧呢!没想到,扁鹊一听说之后,大惊失色,赶紧说:“他没有死亡,这只是假死的征兆”,所以,在取得了国君的信任之后,入宫为太子看病。幸好,扁鹊来的及时,太子还没有被入葬,扁鹊在经过几天的治疗 之后,太子苏醒了,正因为这件事,扁鹊成为了起死回生的名医,成为了千古闻名的医生,实际上,扁鹊说:“他并不是真的死亡了,只不过是一般人看不出来而已”,正因为这件事情,才有了古人“停尸7天”的做法,给这个人生还的机会,如果7天之后,确定人一旦死亡,就会被真正下葬。所以就有了停尸的风俗。将死者停放几天,一旦发出尸臭,就知道是真的死了。
听诊器的雏形是1816年雷内雷奈克构思发明。需要为发明之母,当时雷奈克 为一个疑似患有心脏病的女子检查,但女子拒绝用耳朵贴着她的胸膛听诊,而叩诊又很难诊断,于是,他就用纸片卷成圆筒,一端抵住病患的胸膛,用来聆听心音。后来他就利用这个发现发明了听诊器,而这项发明,也使诊断朝正确的方向迈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