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和李斯,秦朝历史上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相似的地位权力,不同的历史选择,书写了秦王朝发人深省,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
商鞅,战国时期卫国名士,师从鬼谷子精修法学,学成后周游列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拨开迷雾选择当时荒蛮落后的秦国,得遇英主秦孝公,大展身手,制订秦律,奠定了秦国长足发展的基础,被历代秦王奉为治国宝典,立下了不世之功勋。
商鞅一心变法只为富民强秦,把个人得失抛之脑后,所谓“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尤其在秦孝公去世后表现得更甚。为了不让秦公及自己的心血半途而废,他竟然答应车裂自己来平息甘龙等一些老世族的愤怒,从而让帝位顺利过渡,给了秦驷自稳阵脚的宝贵时间,并公心推荐司马错和chu里疾为大将军和左庶长,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从而青史留名。
商鞅的成功得益于秦孝公的慧眼识人,用人不疑,让他可以毫无牵绊地施展才能,即使遇上太子赢驷在旁人窜掇下冲动试法这一特例也毫不留情,先处置后汇报。后来,君臣之间竟然沒有因为这件事生下嫌隙,可谓千古难得,所以,孝公对商鞅说,既是王上又是知音,这样的君臣,世上难寻第二,所以才会有后来"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
李斯,秦始皇时期的领政丞相,遇到了与商鞅同样的境况一一新法大道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皇帝撒手而去。历史行进到了十字路囗,李斯在危难之际的片刻私念让善于洞察人心的赵高捕捉到了,于是巧设迷局,步步引诱,抓住时机(私启诏书),威逼协迫,致使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了主动权,不从,诛灭九族,祸从天降;从了,风平浪静,历史改道。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被内侍专权,发生指鹿为马的荒唐闹剧。
一声叹息,祭奠二世而亡的秦国,却无法抚慰赳赳老秦的无限悲哀。
所以,人一旦有了私心,便会时时算计利益得失,心念不定,无法全身心做事。
人一旦有了私心,便会便不怀好意的人盯上,招致无休无止的麻烦,甚至走上一条不归路。
私念是毒瘤,需根除,尤其“执公器而谋私欲,必遭天算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