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Ofer老师的戏剧工作坊讲师班已经结束一周了,可是课程上的那些内容似乎还一直在心中激荡,直到现在才拿起笔把这些天的一些体会记录下来。
不可否认,虽然这个工作坊只有3天,但是内容量之大让我咋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的几个点。
1. 作为讲师,要注意场的建立。
这个工作坊是紧挨着Ofer老师的上一个个人成长自传工作坊之后的。有幸,我两个工作坊都报名参加了。但是有的学员是只参加这次的讲师班的。当我还沉浸在个人成长自传工作坊的时候,Ofer老师敏锐的感知到了这一点,并且细心照顾了新进来的学员的感受,一下子就消除了那种无形中的隔阂,让大家处在同一个场中。这一点让我很震撼,因为从来没有正式当讲师的经验,所以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老师点破之后,才惊觉其中的高明之处。确实,作为一名讲师,一上来就应该为学员营造一个安全开放的场,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课程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讲师需要了解学员的定位并据此制定课程内容。
老师一上来就非常明确的指出这个班是为了讲师而开设的,所以无论是身体的练习还是讲课内容的设置都是围绕“怎样更好的带领小组,作为一名讲师如何更好的在学员面前呈现自己”这样的主题而设置的。并且在整个课程当中,老师都在强调这个目标学员的定位并不断澄清期待。
作为学员,我明显感受到了和前一个个人成长自传工作坊的不同。而我也由此备受启发。内容是为目标学员而服务的,所以我们要先清晰目标学员的定位,从而来准备不同的课程内容。
3. 讲师的亮相
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让我们做一个自我介绍的练习。每人3分钟时间,站在讲台上向大家介绍自己,然后老师会即时给出点评。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练习,但没想到它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
关于Feedback。
每次学员结束自我介绍,老师都会提供特别精准的feedback。而老师一再强调的是,他的点评没有评判,不分对错,只是反馈事实和自己的一个观察。作为一名讲师,我们不对学员进行评价,但是我们又需要在不夹杂评判的feedback中让学员自己体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我自己默默感受了一下,真的好需要功力呀! -
所有的细节都将影响学员对讲师的理解。
老师让我们充分意识到一旦讲师站上讲台,就像演员站在舞台中央一样,一切的一切都将被呈现出来,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而这一切都会影响到学员对讲师的理解。你选择站立的位置,你的声音,你的音量大小,你的手势,都将告诉你的学员,你现在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否值得你的学员的信任。 -
位置的选择
当需要传授知识的时候,最好是站在讲台中央,将所有人的目光和关注都聚焦在自己身上;
当需要进行分享的时候,尤其是从心而发的分享时,围成一个圈会更好。 -
音量的控制
当你注意到学员有可能已经在走神的时候,你可以大声说话,起到唤醒学员的作用;
但是如果你觉得学员已经是在和自己在一起的话,就可以让声音柔和一点,语速放慢一些,营造一个亲切温柔的氛围。 -
目光的交流。
讲师要注意和学员进行目光的交流,这实际上是反映一名讲师控场的能力。我们在呈现的时候要将意识包裹住小组里的所有成员。如果丢失了小部分学员的注意力,那么就要注意通过某些方式将学员的注意力拉回来。 -
时间的掌控。
这点很重要,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拖堂的老师。并不是说作为讲师,我们要时时看表去关注时间,而是说我们要有这个意识,要有一个sense clock。我想,这点,也许需要从经验中习得吧。
4.打开感官世界。
除了在个人成长自传工作坊里做过的身体练习,老师又安排了很多其他的练习来帮助我们去打开感官世界。比如沙包,比如即兴练习,比如背靠背,比如“出租车”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并不是只有眼睛和耳朵这两个感官可以利用,其实,全身上下都是我们的感官。即使我们不说话,即使我们闭上眼睛,我们之间也能交流。也许,那才是从心出发的交流吧。老师带我们领略不同方向不同维度有着不同的质感,带我们去感受不同的音节有着不同的质感,带我们去感知那些无声的交流。通过投掷沙包,我们会觉察到不同的对话有着不同的节奏。现在回想起来,打开感官世界之后的那些发生,一切都是妙不可言。
作为讲师,我们需要时刻用心去观察和聆听学员的需求和感受,并随之调整我们的课程内容,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和学员之间的联结,让学员能够一直跟随我们。
讲师和演员类似,都是站在舞台中央;但是讲师和演员又不一样,我们不能太过于陶醉自己在舞台上的表演,而忽略了和学员之间的这一场对话。
又想起老师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挨个站上讲台,以一名讲师的身份来结束这个工作坊。老师特别说明不要进行准备,一切等到站上讲台之后,看看会有什么声音从心底升上来。
可是我的大脑根本不听我的控制。老师话音刚落,我的头脑就开始马不停蹄的运转,想着待会儿我上台的时候应该说些什么,配合什么样的肢体语言。可是,我也看到有些学员上去之后,整个人就是呈现出一个很放松的姿态,很快,结束语就很自然地流淌出来,让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很舒服,都有一种被联结的感觉。而我精心准备之后的呈现却反而有生硬之感。
事后我想,也许是因为我还不太敢相信自己的心,不太敢相信我全身都是有感官的,是可以在那个当下感知到听众的感受的;或者是我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头脑,所以闭合了我的感官吧。呼吸,放松,体会,且让我慢慢来吧。
5. 课程结构的安排。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不同时间段的不同质感,并建议我们据此安排不同的活动。比如说,晨起,适合做一些运动来帮助我们进入身体;而当我们很好的入驻身体之后,就可以安排一些需要思考需要动脑的活动了;而吃完午饭之后,大家一般会比较容易犯困,这个时候就又适合安排一些身体活动来唤醒我们。
老师还提醒我们时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What is the process I am doing?
Where is it going?
Where am I in the process?
这样我们便不会迷失,并保证我们可以到达我们想要去的方向。
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副从种子到果实的循环图。作为讲师,我们希望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学员是有能带走的果实的,并且为下一颗种子埋下希望。
6. 结语
三天的课程时间实在太短,在各种欢笑中倏忽而过。可是,我却真的开始意识到讲师自己要有一个内在的strong center,并兼顾到全体学员(I am here, I am also there)。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呼吸,并将这种呼吸带入到课程当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