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黄山梅
文:花木君
黄山是我国著名风景区,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因而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
黄山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布,景区森林覆盖率为84.7%,植被覆盖率达93.0%,有高等植物222科827属1805种,其中以“黄山”命名的植物就有28种,著名的有黄山松等。在这里面,有一种草本植物,花朵硕大,花色艳丽,并非梅花却以梅命名,而且还是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这就是“黄山梅”。
黄山梅(学名: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又名钟玲三七,少女花等,是虎耳草科、黄山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2米。茎直立,无毛,略紫色;叶生于茎下部的最大,圆心形,长和宽均10-20厘米,掌状7-10裂,裂片具粗齿,基部近心形,最上部的叶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叶柄生于茎最下部的最长,长达25厘米,生于茎上部的渐短以至于无柄。
黄山梅为聚伞花序,生于茎上部叶腋及顶端,通常具3花,中部的花最大,无小苞片,两侧的花较小,具小苞片,有时退化仅具1-2花;苞片披针形;花黄色,直径4-5厘米;蒴果阔椭圆形或近球形,顶端具宿存花柱,干时褐色;种子黄色,扁平,周围具膜质斜翅。
黄山梅12月中下旬地下茎进入休眠状态;3月上中旬新芽由地下根状茎萌动,嫩芽锥形,粉紫色;4月上旬开始展叶;6月下旬出现花蕾;7月上旬开始偶见花开,中旬为盛花期,发育较迟的花可延迟至8月中下旬。但直至花瓣即将脱落,花瓣都不完全张开。9月坐果,10月中下旬至11月蒴果成熟,种子由蒴果背缝线开裂处散出。11月下旬,黄山梅地上茎开始枯萎死亡。(《中国植物志》标注花期为3-4月,果期为5-8月,似乎和实际不符。)
黄山梅为阴性草本植物,不耐强光照射,喜温凉、湿润、富含有机质的酸性黄棕壤的生境。植株多零星或集群分布,海拔高度范围为700米-1500米,黄山梅大都生长在遮荫度较高的林下石壁或流水的石缝,与之伴生的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有天女花、圆锥绣球、金缕梅、白檀、黄山杜鹃、鸡桑等。
黄山梅在我国分布于安徽省黄山地区包括黄山风景区及歙县清凉峰,和浙江省天目山地区。黄山梅最早被发现于日本,1888年8月9日被日本植物分类学家矢天部良吉发现,最初认为黄山梅是日本四国地区的特产,不过后来在纪伊半岛和九州也相继发现;1935年在朝鲜半岛全罗南道的白羊山又被采集到黄山梅标本;经过研究发现,上述两植物都是黄山梅种下的变异类型,因而与黄山梅归并,成为黄山梅的异名。
黄山梅花朵硕大,花色艳丽,由于花瓣颇似梅花,又在黄山被发现,因而得名。然而黄山梅的花朵不完全盛开,一直都是闭合的状态。这种特性限制了黄山梅的花粉传播,同时很少有昆虫来传粉,这使得黄山梅的座果率低,因而是黄山梅植株自然繁衍较为困难,自然种群数量较少。
黄山梅根茎可以入药,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因而民间有采集黄山梅入药的传统,这也是黄山梅野生资源日益稀少的原因之一。然而,截止到2005年,对其致危过程和致濒机制尚未能完全清楚,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找出真实原因。
黄山梅由于自然种群数量稀少,植株数量有限且更新能力较差,因而在1999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名单,保护级别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等级为无危(LC)。我们国家已在安徽歙县清凉峰、黄山及浙江临安县西天目山设置自然保护区,对黄山梅进行保护。
黄山梅是中国、日本、朝鲜间断分布的虎耳草科、黄山梅属特有单种属植物,因而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另外,黄山梅花色靓丽,叶片奇特,因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我们邻国日本已经成功驯化黄山梅,并且开发成园艺观赏植物,推向市场,这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019-10-3易花得木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易花得木(yihuademu)(服务号)
宜花得木(yihua-demu)(阅读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