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23266/d541da8965a5cef0.jpg)
有一段时间没听书了,今天趁做家务的空隙听了一本书,书名叫《好的教育》,它是鲍鹏山教授从事教育近40年的思考结晶。本书以孔孟思想为基垫,解答了什么才是好的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里面有几个点让我觉得很受益,于是开始做一个复盘。
1.教育要做什么?教育的两大使命是什么?
(1)什么是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就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教育让人本身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得更健全。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就是唤醒,就是我们要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要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培养他的家国情怀。
“观”,就是看,你要能够博览群书,你要能够理解艺术,理解人类文化史上的成果,要提升阅读量,提升理解能力。这是“观”的内涵。
“群”,就是你要有社会责任感、群体意识,你要有对社区、国家负责的精神,这是“群”的内涵。你不仅是为自己解决问题,更要为大家解决问题。
“怨”就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你会对现实有一些不同意见,并且通过教育,你能够把这些不同意见恰当地表达出来。
(2)教育的两大使命
第一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把人类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教育从人类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具有的本质性的、最原始的使命。
第二个使命是什么?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技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
2.关于为师之道的,就是教师能做什么?
在今天这个时代,教师起到的是引领作用。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做老师?就是能“温故而知新”的人。这个“温故而知新”,一般理解就是掌握旧知识,还能掌握新知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温故”可以说是强调知识,“知新”不是强调知识。“知新”是能够对这个世界上层出不穷的新的事件做出正当的判断。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知识且有判断力的人才能做老师。
老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正当的兴趣——将来能够影响他生命发展的兴趣。
3.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孔子的“兴、观、群、怨”四个字可以解释素质,孟子讲的“四心”也可以解释什么是素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人有“四心”,“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慈悲心;“羞恶之心”就是你知不知道是非、正义、对错;“辞让之心”就是你知道不知道谦让;“是非之心”就是你能不能判断善恶。这才叫素质。
知识不是素质,技能不是素质。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但是它本身不是素质。知识是要有的,但是简单的知识的累加并不是素质。如果那样的话,搜索引擎就是素质最高的了,因为它知道的东西多,什么都知道。技能也很重要,但是素质不是技能的累加。
知识多不代表素质高。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基本的知识,知识很重要,它是这个世界的边界。你的知识到哪里,你的世界的边界就到哪里。所以知识多的人和知识少的人的世界边界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知识确实很重要。但是你还要考虑一个要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无限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如果我们把学习知识理解为扩展生命的宽度的话,那我们生命的宽度有无限性,我们没有办法在无限性上较劲。还有一种叫生命的高度,高度就是人的判断力。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他的知识宽度,而是他的判断力和精神高度。
技能只是展示精神高度的一个手段,如果你没有精神高度,那么你的手段是没有东西可以展示的。精神高度无法伪装,你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4.经典和元典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经典的数量有很多,不同时期都可以出现经典。在我们今天,假如有个伟大的小说家写出一部能够流传下去的小说,那这部小说也就叫经典。
但是元典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可能出现元典。“元”有源头、原来的意思,某种文化的源头,或者某一种开山式的著作就叫元典。
元典界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今天所有的价值观,以及思维、逻辑的出发点,都是从那些典籍里来的。
5.结语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真的没必要有那么大的焦虑和担心。孩子有他自我成长的逻辑,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以前让你劳累的、让你焦虑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不重要的,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必要的。
作为家长能做的就是我们自身的改变和教育。假如我们自己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在自己身上下大功夫,孩子自然就跟上来了,整个家庭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上进。
6.感悟
最好的教育最简单,顺应天性,唤醒内在驱动力。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很多的可能性。知识的获取是多渠道的,所以价值观、判断力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无需焦虑,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拔高精神世界。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正确的指导,把人生的方向盘交给他们,自己只需坐好副驾驶,无论多久,终能到达理想的终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