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育儿书多了之后,慢慢发现,要被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以前听樊登讲养育孩子,说很多父母那么重视孩子的学习,绞尽脑汁把孩子送进好大学,最终不过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很不以为然,觉得怎么可能有父母会这样想。当父母让孩子学习好肯定是为了他的将来。
直到经历了两年多幼儿园家长群,并且最近反思自己的养育过程后,才慢慢明白,确实是这样。比如我们家长群里的内卷,抢着争当第一个发作业的家长,哪怕孩子还没有写完,先发孩子已完成科目的作业,写的不好也不在意。老师会表扬写的快的孩子是“勤劳的小蜜蜂”,但这样一味追求速度,却忽视了作业的真正目的,无法让孩子热爱学习,专心投入,真正受损的还是孩子罢了。
其实我们想想,什么时候我们会心情低落,容易责骂孩子?基本上要么是在孩子考试考的不好的时候,或者被老师“谈心”,或者受到外界评判的时候。那个时候家长们会觉得没面子,转而通过责备孩子宣泄心中的不平。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的感觉不到,并认为那是恨铁不成钢,一切都为了孩子更好。倘若真的是这样,为什么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发现孩子的问题,一起分析帮助解决,却要通过打骂来改善他的行为?
吼叫只会破坏亲子关系.jpeg
曾经在一个平台上看到一个爸爸发视频咨询育儿方法:儿子考试不及格,并且老师让用黑色笔答题,他却用了铅笔。这位爸爸在视频中生气的说,在经过老师一阵“谈心”之后,准备好好找儿子聊聊。接着视频画面转到儿子回家,出电梯的孩子还冲爸爸笑了笑,但得到的是爸爸劈头盖脸一顿骂,一回家爸爸就开始责问成绩,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题不会做,为什么做过的题还是会错,为什么不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诸如此类。一阵批评过后,孩子站在那里动也不敢动。
作为旁观者的我,看到视频觉得孩子太可怜,他已经在学校被老师骂了,回家还要被父母骂。孩子在视频中的笑容难掩内心的尴尬与不知所措。分数低只是表象,家长从未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分析原因,没搞清楚原因就骂,又怎么能成功解决问题?
这位爸爸在视频末问网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孩子听话。点赞最高的回复是认为父母应该先对孩子有个好的态度,先审视自己在教养中的问题,再分析孩子的问题。
以前听一位教师说,他们在学校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我很赞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如果一个孩子沉溺于电子游戏,那么他的父母要么强势专制,要么没有给过他足够的陪伴跟爱。
前两天,我跟儿子因为写作业的事情有过一次不愉快。前一周在没有我陪伴的情况下他写作业很是专注,写的又好有快,但是那天晚上快半个小时了他居然一个字都没有写,我立马火大,说了他几句并催着他把作业写完。后来录打卡视频的时候,几次都因为忘词被我终止了,折腾了几次孩子终于忍不住大哭。我也很崩溃,快三个月了,为什么他的习惯这么不稳定?
现在想来,养孩子哪儿有那么容易?
那天晚上我心疼地睡不着觉,自责自己怎么可以这样对孩子?他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写字写的歪歪扭扭是正常,写作业的时候走神很正常,对于新知识做不到非常流畅的背诵也很正常,他的字需要练,学习习惯都在养成中,为什么一开始就用那么完美的标准去要求他?哪个写字漂亮,学习习惯好的孩子不是一点一点这样练出来的呢?一开始就要求那么严格,他怎么可能没有压力?
现在回想那天,其实就是想让他像从前一样,又快又好得写完,好让我尽快发到家长群,否则发晚了让别的家长会看到我的孩子“退步”了。
“别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自己跟自己比”这种说法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当真正落实的时候,总是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回想践行群战友王莉莉在一段视频中说,她当初见牛人也会紧张会觉得跟别人有点差距,但是后来她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牛人是经过大量时间跟经历成长的,觉得有差距是因为自己拿牛人的现在和自己的现在比。就像让一年级的孩子跟三年级的孩子比加减法,必然比不过。所以,踏踏实实成长,才是最靠谱的。
对孩子而言也一样,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所以孩子在小的时候,玩心重很正常,注意力差也很正常,考试不好也很正常。写到这里,我那颗焦虑的心突然有点释然了,既然都是正常的,又为什么要生气,而不是坦然接受,然后一起进步改善?
最近读了一本书——《自驱型成长》,讲到我们要成为“顾问型父母”。父母的职责就是支持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提供帮助,成为孩子的“非焦虑临在”。
读的育儿书多了之后,慢慢发现,要被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长成他想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让他变成的样子,毕竟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