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两次《清代八股文》后,除梳理出读此书的目标,并解决了相应的问题,其实最重要的是思考与行动。

思考有两个点,一方面是根据作者的观点,思考其前后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就是去探索事物的其它角度,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至于行动,就是把学到的部分,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融于思维智慧之中,并长期践行予以巩固。

针对此书,我有几个思考点:

一、凡事要学着客观全面的看待它,并非刻意剑走偏锋,而是事物原本有两面性,不必过分执着于负面,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就是这个道理。

二、凡事多去探究背景就会更明白事理。
比如人人在痛骂八股文腐朽的时候,可以去想下为什么在明、代两代中还能存续五百年,如果说存在就是合理的,那它的合性又是什么?为什么五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无一不是这一教育制度训练出来的,而且那些学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养他们的却是腐朽不堪、空洞无物的八股文教育,这又该如何解释?

三、『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读书识人皆可用。
当然此书中糟粕之处也可圈可点,比如读书范围长时间限于《四书》《五经》,这显然与信息爆炸时代格格不入的,不可取。另外写作格式固化,无变通缺乏灵活性,不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再次就是八股文始终是以代圣贤立言,而无个人思想,这与追求个性与创新也是格格不入的,不可取。

针对此书,那下一步应该有哪些值得行动呢?

一、先通过阅读积累素材再开始写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最重要的是找到好的『米』,那国学经典可以多去尝试,以朗读方式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明白了,文章也记住了,素材自然也不会少。

二、从写『小对对』开始学写文章。
这与富兰克林的写作方法一致,从学写一句话开始,对照文章以自己的方式写,以转换格式的方式写,然后再学文章的逻辑格式。

三、训练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辩证性,而克服片面性、极端性。
凡事从正反两面、上下两层,左右两边来思考、来写作、来行动,长期以往形成习惯、模式,则无往不利了。
活学活用八股文,细数起来有感精华太多,值得继续探索,再三思考、更多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