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习得性幸福”

“习得性幸福”

作者: 胡诗宏 | 来源:发表于2021-06-20 21:26 被阅读0次
    西双版纳文华

    在这次课堂里,我将从A到B的练习进行改版,在中间设置了一些障碍,有一位女学员经过几次尝试终于成功的到达了B点,所有人替她鼓掌。

    让她分享感受,以为她会分享她的开心和喜悦,但并没有,她分享的一直是过程中让她难受的事,我让大家去感觉她,从而提醒她看到自己分享的方向和内容,她表示收到了。练习结束后,大家围圈分享,轮到她时,她依然在那个难受中……

    是的,虽然她成功了,但始终感受不到她的喜悦。在后来的访谈中,我们会发现,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模式,看事情习惯于在问题中,在问题中她觉得熟悉和安全。

    这个案例让我再一次看到: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成功了就会幸福,其实并不是。影响我们是否幸福的不是表面所谓成功或者失败,而是我们是否习惯,或者叫我们是否熟悉幸福,又或者换一种说法是在幸福中我们是否觉得安全。

    也就是说,如果在我们以往的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于呆在痛苦里,痛苦才是我们熟悉的味道,在痛苦里更让我觉得安全,那么,幸福快乐到来的时候,首先你可能感受不到,因为你不知道幸福长什么样子。其次你可能认出了ta,但因为你不习惯,如果没有觉察,你会努力回到你痛苦的状态里,因为那才会让你觉得安全。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悖论,我明明想要幸福快乐,可是我又会极力的推开幸福快乐。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有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将两只狗分别关在两个笼子里,每天一个时间同时给以电击,一只狗笼子里有按钮,一只狗没有。刚开始,两只狗都会想办法逃离,一段时间后,找到按钮的狗学会了逃离,没有按钮的狗在每次电击时不但不逃,还会直接卧倒开始呻吟和颤抖。后来将笼子拿走后电击,那只卧倒的狗也不会逃离,而仍然留在原地呻吟颤抖,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课堂中的这个案例,包括生活中的许多关于固着、关于应该、关于标准、关于我不行、关于只能如此的例子,都可以解释为习得性无助或轻或重的表达。

    一个孩子,如果父母在他成长的经历中,在某些场景中给他贴上了一些诸如笨、拖拉等标签,孩子一旦认同,那么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会在很多类似的场景以笨、拖拉来解释自己,从而陷入习得性无助而失去动力。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被安排,从来没有被信任,没有自己主动为自己做主的经历,那么成人后,他也很难成为一个自主自立的人。

    一个孩子,如果一直在规条和标准中长大,成人后,一旦生活超出了自己的规条和标准,出现失控的可能,他也将很难适应和调整。

    ……

    或者,上面这些可以称作为“习得性不行”。

    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所有儿时的经历都会最终形成我们的潜意识,指导我们的生活,习得性不行同样如此。

    学习心理学,是让我们带着觉察,去探索,去发现,去当知当觉,真正自由的选择最能适应和满足当下这个现实我需求和渴望的生活。

    而且,我想,有习得性无助,习得性不行,一定也有习得性我行、习得性幸福。

    当我们自己能带着觉察去自由选择幸福并最终熟悉幸福、习惯幸福、创造在幸福中的安全感觉时,我们会慢慢形成“习得性幸福”。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的多给予孩子一些正面反馈,让孩子感受到他行、他可以,那么,他也会“习得性我行”。成年后的他将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迎接生活和挑战。

    我们有意识的让孩子习惯幸福、习惯快乐、习惯喜悦、习惯事情总可以解决、习惯生活永远充满希望……那么,孩子就会“习得性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得性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as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