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是由“荼”【tú】字简化演变而来,古人称茶为荼【tú】,后来改为茶。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荼【tú】即茶。
从近年发掘的文物考证,中国先民对茶的发现,距今已有7000多年。
古汉语“荼”【tú】字的起源与演变,不仅仅是茶叶名称的变化过程,更是中国茶学史、茶文化史的一个缩影。
参考《画说汉字》“荼”【tú】字出于《尔雅· 释木》,曰:檟【jiǎ】,苦荼【tú】也。蔎【shè】,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shè】。茗荈【chuǎn】,皆茶之晚采者也,荈【chuǎn】意指茶叶老者。
在荼【tú】、槚【jiǎ】、茗、荈【chuǎn】、蔎【shè】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tú】最为普遍,流传最广。
晋· 郭璞注释——早采者为荼【tú】,晚取者为茗,一名荈【chuǎn】。
除当作茶饮的含义之外,“荼”【tú】字还有“苦菜”、“荼毒”、“茅芦白花”等多种释义。茶的应用发展到以饮用为主的时期,为与含义广泛的“荼”加以区别,文人创造出了专指的“茶”字。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总结:“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陆羽将“荼”【tú】减少一划,改写为“茶”,自此古今的茶书中,茶字的音、形、义便固定下来。
但有意思的是,“茶”字广泛使用后,唐代以后的宋元明书画,延至晚清民国,都有艺术家以“荼”【tú】指“茶”。晚晴吴昌硕书帖《角茶轩》中的“茶”也是多一画,写作“荼”【tú】。甚而当代不少书法家在写“茶”字时也会写作“荼”【tú】。可见,在表达“茶”的意思,书画家或出于审美之故,多用“荼”【tú】,而文人学者出于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则统一用“茶”。
吴昌硕书帖《角茶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