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交代两点体会:第一个,文献查找与文献综述与选题过程同步,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过程,注意发现并保存整个过程中的灵感火花。我们在读文献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灵感,这时的一些思维火花要注意保存下来,因为这些火花很可能就是一个好选题,这是一种基本的学术研究的素养,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我每天都有那么多选题?其实就是因为我有这个习惯,我每天看的文献很多,有什么想法马上就会记下来,所以我就有永远都写不完的选题。

第二个,如果没有科研与写作顾问,遇到任何问题,找文献都是第一选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大家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如果不会做选题,就上知网里面找一找关于论文怎么选题的一批文献,然后全都读一遍,这一批文献是有助于你的论文选题的。还有人说有一个方法不会使用,比如不会用扎根理论、民族志方法怎么办,这时你要上知网里找一批扎根研究的或民族志的文献出来,都看一遍,这个方法你就学会了。大家要记住遇到任何问题,找文献都是第一选择。那么,第二选择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找文献如果到一个点找文献,又到一个点再找文献,那文献多的真的看不完了。

第二选择是找一个顾问,比如很多人报名参加我们的培训班,找我们做为你做科研和论文写作的顾问,因为我们是专门做论文写作研究的,我们会告诉你哪一个环节该怎么做,找一个顾问可以提高科研写作效率,如果自己做的话,一个是量非常大,另一个是效率非常低,稍微花一点钱,找一个顾问来辅助你去做这件事情,科研写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第三个选择是什么?是专门去学。我认为这样的人很笨,当然,有很多聪明的人愿意下笨功夫,而有很多真笨的人不愿意去下笨功夫,我想这个道理大家肯定都明白,所以一个人真笨还是假笨还真不好说。但是不管如何,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去学东西,尤其是一些很零碎的东西是第三种选择。比如有人不会使用民族志的办法怎么办?可以报个民族志办法的培训班。如果按照这样的想法,光每天报班了,别的什么都干不了?因为这些东西太零碎了,根本就学不完,所以很多人报了我们的线下班之后都觉得很惊讶,因为我们既不上课也不告诉你这个地方怎么研究,那个地方怎么研究,我们什么都不讲。很多人刚报班的学员都有疑惑,这样就能把论文写完吗?我这个方法不会用,那个方法也不会怎么办?要记住,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啥,如果我让你往下查找了,你非得在那做文献综述,我让你梳理文献了,你就非得做文献批评,总之我让你干什么你就不干什么,这不就乱套了吗?我没让你弄方法,你就不要弄方法,因为我都提前了解清楚了你能干什么,不能干的事情我也不让你干。比如,你是学文学的,看到一堆数据就头疼,我绝不会让你去做量化研究,我是要把你往一条活路上带的,绝对不会把你往死路上逼,不能干的事情我们都避开,最后我们才能找到一个你能干的方向去写,这是基本的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