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笔
浅析蜀汉衰亡之因

浅析蜀汉衰亡之因

作者: 陈转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09:59 被阅读32次

          摘要:公元263年,存在了43年的蜀汉王朝被魏将邓艾、钟会所灭,成为了三国之中最早灭亡的国家。诸多史学家笔下政治清明、百姓富足、人才济济的“天府之国”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呢?本文中笔者将通过政治、军事、经济、人口等多个方面来全面分析解读蜀汉衰亡之因。

          关键词:三国、蜀汉衰亡

          蜀汉(221~263),又称季汉。为三国时期诞生于西南方的强大政权。使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之后元气大伤。后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之能与魏吴抗衡。后进行多次北伐,但均告失败⑴。蜀汉四相相继去世后,朝中宦官开始乱政,前方战事渐不为刘禅所知,最终遭致魏国入侵,蜀汉就此灭亡。

          那么,具体是何原因令蜀汉为强敌所灭呢?依笔者所见,主要是以下五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蜀汉的衰亡:

    一、政治之因

          蜀汉政律《蜀科》由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所编列。后为辅佐后主刘禅与保障朝廷的正常运作,孔明又先后制定八务、七戒、六恐、五惧,训诫大臣⑵;令朝廷内外风气清廉,法家思想治蜀地,人心不乱,使蜀中政事、民事都能成功进行。虽然行政严峻,但都无人怨恨⑶。

          诸葛亮离世后,蒋琬、费祎、董允等都继续诸葛亮的政策。但后来朝中宦官黄皓当政,后主刘禅也受其蛊惑,开始相信鬼神之说。“阿斗”这种荒诞行为严重扰乱了蜀汉内政,也令原本清明的政治环境趋向于黑暗。

          一直以来,蜀汉政权并未有效解决刘备的“原班人马”和长期居住于益州的本土势力之间的军事利益冲突。蜀汉的重要军政职位自建国以来便以“原班人马”为绝对主导,而刘璋旧部与益州本地世族则难以受到重用。即使到了政权后期,掌权的大臣蒋琬、费祎等仍是外地人才,甚至像姜维一样的魏国降将。加之诸葛孔明的事事亲力亲为,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年轻有为之人的上升空间和积极性。就这样,蜀汉中期和后期均爆发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问题。以至于后来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尴尬局面。反观曹魏,人才来源一直很充足,对蜀汉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二、军事之因

          蜀汉将士,在刘备在位的最盛期间(未失荆州时)约厂土16万~17万间。至蜀亡时,仍有将士102000人⑷。

          蜀汉发起的对外战争多面向曹魏。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伐中原。然而这并没有实现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⑸”的梦想,由于种种原因,北伐一次次都以失败告终。这些极度透支国库却收效甚微的战争,给大大加重了百姓负担,而且使部分重要关口据点无兵把守。后期,军中厌战情绪高涨,逃兵数量与日俱增。有资料表明,由于孔明连年挥师北伐,兵员不足,遂调各郡兵补充。然而各郡指挥官却以各种借口为由不予发兵,形成“多不相救”的局面。作为地方长官的吕乂,数年中仅在蜀郡一带便发现了万余名逃避兵役者。姜维北伐中原时,已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见过早和过度的北伐耗尽了蜀汉国力,成了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

    三、经济之因

        由于蜀地国小民寡,其经济实力在当时还不及曹魏。益州之战中,刘备与刘璋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使得益州百姓“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令府库之一空,这下连军费开支都成了大问题。于是,无可奈何的刘备采用了发行大面额纸币的方法转嫁经济危机,以充实府库。但这种方法并非长久之计,它固然可以聚财敛富,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势必对益州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破坏,并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随后的连年征战,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至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出现了很大的经济问题。诸葛亮为解决蜀汉的经济问题,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大力提倡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并设置督农官一职,用以保障百姓温饱与军粮供应。同时,他也大力提倡盐业、纺织业、工商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不错成绩。可谓“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公元227年,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志,开始领兵北伐,准备一统天下。但数次北伐,无一成功。连年征战致使十余年来发展所得的充盈国库重新耗之一空,从客观意义上来说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其实诸葛亮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虽前期采用休生养息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蜀汉经济基础还是显得异常薄弱,与魏吴相比就更是“小巫见大巫”了。而连年北伐所产生的庞大军事开支又迫使孔明继续发行大面额纸币,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百姓苦不堪言。之前经济危机的动不但没补上,反而被挖得更大了。最后引得蜀汉政权从内部崩溃。

    四、人口之因

          章武元年(221年),蜀汉在籍户数二十万,人口九十万⑹。经诸葛亮治蜀后,人口达1082000人,其中户数二十八万,民数数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⑺。其中蜀郡拥有户口最多。

        尽管如此,蜀汉的人口仍为三国中最少。这使得蜀汉在整体生产力上一直逊于魏吴两国。同时稀少的人口也无法为蜀汉提供足够的兵源,这是导致魏蜀军事力量悬殊的重要原因。(当时魏国人口440万,军队约60万)加之连年征战的需要,政府又不得不从原本就稀少的人口中大量征发壮丁以应战事。至蜀亡时,国内仅有户28万,人口94万,军队约10万⑻。稀少的人口是使蜀汉衰亡的致命因素。

    五、其它原因

        就魏国方面而言,其占领了已开发的中原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民心所向。在成立初期,魏以“携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法,确保了战略方针的正确性,使得大批人才流向曹魏。较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原地区地势平稳,可快速调动军队支援与运送粮食。而后期司马家族的强势出现,更是一再打破蜀汉一统中原的愿望,令前后十六次北伐接连失败,无一成功。

        另一方面,由于曹魏政权的成功统治,中原人对于汉室的留恋已经趋零。外加刘禅的“昏君”形象,使得中原人民的立场更为坚定,这使蜀汉失去长久以来的对外宣传优势。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也必然失天下。

        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蜀汉的衰亡,雄据一时的“天府之国”终究还是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渐渐远去,无人问津。

                            参考文献

    ⑴蜀国(三国时期蜀汉)――搜狗百科

    ⑵《条亮五事》:“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⑶《三国志·诸葛亮传》:“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亲必戳。善无微而不赏,恩无纤则不贴;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各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城之内,威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

    ⑷蜀汉――百度百科

    ⑸《出师表》赏析.人民教育网

    ⑹《文献通考·卷十》:“汉昭烈帝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九十万。”

    ⑺路遇,腾泽之.《中国人口通史》

    ⑻《文献通考·卷十》:“蜀亡时,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

    ⑼蜀国(三国时期蜀汉)――搜狗百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蜀汉衰亡之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dt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