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了——过年才会有新衣服,平时多是姐姐穿过的改小了给我穿;过年才有吃不完的白馒头、胖饺子、粉条炖肉和各式糕点,馋呀!
每年腊八一过,就要准备起来了,小孩子只是慌着盼着,最忙的是大人。
妈妈会赶集买好各种花布,每个孩子总要做一身新衣服、新鞋袜的。妈妈给每个孩子量体裁衣,这个时候就会在小小的心里种下一个种子:什么时候可以穿上新衣服啊?
只好耐心等着。妈妈蹬着缝纫机,哒哒哒地成半夜响,一片片布在她手里逐渐成型,最后变成了新衣服。
当妈妈缝好扣子,咬掉最后一根线头,就会叫过来某个孩子:来,试试!轮不到的孩子只好羡慕嫉妒恨地看着。
一般来说我会排在前头,因为我最小,我猜是怕我闹人吧。或者最小的衣服容易做,先易后难?
喜滋滋地穿上新衣,就会被嘱咐:别乱跑,穿一会赶紧脱下来,过年再穿!
才不听呢,得赶紧出去炫一圈:看,我有新衣服啦!一般都是小碎花的红色新棉袄,或者是棉袄外面的罩衣。就会收获一波小伙伴的星星眼,很是得意。还没有新衣服的孩子就会回家跟妈妈哭闹:我的新衣服呢?
炫完回到家,还是得赶紧脱下来,不能弄脏,一定要叠好放到箱子里——箱子还是妈妈的嫁妆,实木的四方大箱子,原来的颜色已经看不出了,黑黑的,有时候捉迷藏藏进去,一点都不局促。
然后就只能盼着过年了。大年三十夜里,妈妈会把新衣服、新头巾、新鞋子、新袜子一起放到床头,只等大年初一天亮了起床再穿。
新鞋子是妈妈和姐姐熬夜纳鞋底,一起做出来的。姐姐大我12岁,我小时候她已经可以帮着妈妈纳鞋底了,所以家里多数的鞋底都是她纳的。做鞋帮需要图样,妈妈照着纸样子剪好,一针一线地缝,再絮上棉花,就是著名的“温暖牌”棉鞋了。
新头巾或者新帽子,总要有一个的,小女孩还要有一对新头绳。新袜子是买来的,两只袜子还被牌子粘在一起。
看着这些其实会兴奋得睡不着觉的。但还是会被督促着早点入睡,好早点起来拜年。
大年初一早上,早早的就被鞭炮声炸醒了。爹爹和哥哥们起得更早,越早放鞭炮彩头越好。
然后爹爹端起煮好的饺子到堂屋的祖宗牌位那里供享,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老老爷,老老奶,老爷,老奶,爷,奶,爹,娘,都回来吃吧,大年初一头一碗饺子……然后倒出一点饺子汤,就算祖宗们吃过了,我们才一起开始吃饺子。
大年初一的头一顿饺子,会有一个里面包了一分钱,看谁能吃到,就是这一年最有福气的人。
吃完饭,爹妈会给孩子们发红包。爹妈堂屋坐下,孩子们排着队在父母跟前跪下磕头,爹妈把红包递给孩子,说几句好好学习之类的话,孩子们就会欢呼着拿着红包出去嗨了。
给爹妈磕头一般都会垫着一个妈妈用玉米皮编的垫子。编垫子的手艺我也曾跟着妈妈学过,但是编出来会很毛糙、很松散,妈妈编的垫子就会光滑结实,很耐用。还有一种玉米皮编的圆柱形状的墩子,里面填上麦秸,当凳子坐,很舒服。那时候每一家的妈妈都会做这样的草编垫子。
现在我的家里还有这样的草编垫子和墩子,是我结婚时妈妈给的“嫁妆”,我不舍得坐,一直保存着,如今想妈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看。想来天堂的妈妈看到女儿现在过得很好,也会很安慰吧?
小时候红包都不会很厚,块儿八毛的,就是过年期间小孩子的零花钱了,男孩买鞭炮,女孩买头花,或者买零嘴,总之都会小心收好,因为那个年代钱太缺了。
那个年代,记忆最深的自然还是吃。不像现在多数都是买的半成品甚至冷冻品,那时候都是家里自己做。
爸爸还会做粉条。红薯洗干净,机器打成浆,过滤,要过滤很多遍,晒干,把红薯粉储存起来,当然这是秋天就做好的事。进入腊月,爸爸会和几家大人一起,在一处空场院里搭起锅台,和好粉,用一个漏瓢端着,另一只手使劲捶呀捶,细长的粉条就会从漏瓢的圆洞洞里漏出来,在大锅里煮熟,邻家伯伯把粉条捞出来泡在凉水里,再盘好挂到两尺来长的木杆上,排好队晾着,等晚上在外面冻得硬邦邦的(所以做粉条都得在冬天),再趁着好天晒干,红薯粉条就做成了。我一般会跟着爸爸乱转,趁机捞点煮熟的粉条吃……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天晚上要吃豆芽面条,最好还是黑豆做的豆芽下面条。妈妈会早几天就泡上半盆黑豆,上面盖着笼布,每天早晚虑一次水,黑豆就会变胖,发芽,长大,长成一盆黑豆芽。吃的时候用水淘一下,去掉黑色豆皮,待葱花面条下到锅里之后,就放入黑豆芽,出锅时淋上几滴芝麻油,别提多香啦!
二十四,扫房子。每年爸爸都会带着哥哥们把堂屋里里外外大扫除一次,焕然一新来迎接新年。厨房归妈妈管,大扫除也是妈妈带着做。记得小时候大嫂子已经来了,干活很是利索,头上蒙着纱巾,拿着扫帚爬高上低地忙活。我大一点之后,爬高的活儿就归我了,有时候是站在梯子上,有时候就是大嫂抱着我举高,我手里拿着长把扫帚把屋顶角落的蛛网灰尘扫掉。
二十五,做豆腐。过年前爸爸会自己磨豆腐,送亲戚,也留一部分自己吃。泡豆子我就用手搅和,小毛驴拉磨我就在后边打鞭子,爸爸和哥哥一起虑豆浆,煮熟,点卤,压豆腐……当然豆浆熟了我先喝,豆花出来了我先吃,哈。
妈妈还要炸丸子,肉丸子素丸子,红萝卜的青萝卜的;炸豆腐;煮肉炸肉;蒸馒头蒸包子,包很多饺子……其中馒头包子要做很多,还有用大枣和面粉做的枣山,大部分是作为走亲戚时拿的礼物。因为老家的风俗是不到破五(大年初五)不干活,只是吃喝玩乐,所以都要提前做好。
小小的我也会被派上大用场,比如被大人用绳子捆着腰吊到菜窖里拿萝卜白菜,这个活儿还非我莫属,因为大人太重、个子大,小孩正合适。还有跟妈妈一起揉面玩,一边玩一边被教导:不能浪费粮食。最后把我做的奇形怪状的面食也一起蒸熟,这时候是很有成就感的。比如帮忙剥白菜叶子,一边剥一边吃白菜心。当然了,妈妈做好的小酥肉啊炸豆腐啊包子啊枣馍啊各样好吃的一般都是我先尝。作为老闺女的特权,那时候好幸福啊!
那时候妈妈常说:吃啥不干活,干活不吃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要吃好吃的,就要费心去摆弄,费事费心的,就不能干活了,真正焦麦炸豆的农忙季节哪有功夫弄好吃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说,干活的人顾不上吃,吃的人一般不干活。这就是说我只会吃啦,我嘿嘿一笑,只顾埋头啃着骨头,看着姐姐跟妈妈一起和面蒸馒头,看着哥哥跟爸爸一起做豆腐,果然只有我一个闲人有功夫吃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