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因为曾有一个人的梦想是那样地打动我,还有因为大理夜的华歌笙乐与清冷平宁并存。
因为比北京靠西的原因,大理的夜晚来得也晚些。当太阳终于垂垂老矣地离去,整个天空显示落入一个巨大的宝蓝色的梦境,有点点繁星隐缀。月光皓白,带着只属于夜的清冷。晚风也可以透过古城的每一条街道与转角,与各个角落的零散痴儿邂逅。
古城中心的几条街道是最喧哗繁盛的。木质的牌匾被用力的灯光与声乐掩盖,却带着用资本粉饰出的纸醉金迷秦淮八艳。从中心分散出去的小街巷里,光亮与声浪都是小而谧的,有淙淙的流水自街道而下,自是与中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仿佛还是那句话,“光与阴影,使事物成形”。
在这样的矛盾体上,我总看到一个人的影子——张岱。就是初中那篇课文《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只言片语说不清,我把高三时看他《陶庵梦忆》那本书的读后感截一小段来。
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一生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他并不仅仅爱繁华,每每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也只有张岱能发现热闹中的冷静和喧嚣中的眼泪。
张岱是一个钟情于梦的人,早年的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纨绔生活,而在一瞬间国家覆灭了,他径直跌落到赤贫的人间底层:“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如野人”,然而愈是现实困顿,愈是眷恋着旧日的繁华不肯罢手,虽然作者也曾经将其归因于早年生活的奢靡和对生命的浪费:“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然而“繁华靡丽,过眼皆空”,留在心头的只有回忆。追忆似水年华使往昔种种的罪孽释然!而今日的处境是如此的可悲可叹。对于张岱而言,他是在回忆中把现实的梦境叠加在一起,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他心目中的世界,而他又在这个真实与虚幻交错的世界中回忆往昔。他想告诉人们,即使天翻地覆改朝换代,即使国破家亡零落人间,我还有回忆,我还有梦。在回溯梦的过程中!我的生命和人生有了一个新的展开与延续!故而今日生活的沦落恰恰反衬着昔日的荣华富贵,没有了今日那么回忆的重量也无从说起。那么自己的人生也许和任何一个虚掷光阴的纨绔子弟没有任何区别吧。
因此在整本《陶庵梦忆》中,我们看不到他一丝一毫的悔恨,只有眷恋和怀念,一如那白头宫女藏着往事的眼角眉梢,依稀可见当年的妩媚。他和他笔下的人们一起见证了末世的最后一场繁华,然后曲终人散,落得一片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又有什么好后悔的呢?正如在《金山夜戏》中所记载的那样,张岱因见“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于是一时兴起,命人“盛张灯火大殿中”,自己则“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他和曹国公像极了,但是我不是,小生我终究还是狭窄了些,没那些彻头彻尾的洒脱,但这也不正是我爱大理的夜的原因吗?
2019.8.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