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曜读圣书》阅读心得之1:〈民主与教育〉

《曜读圣书》阅读心得之1:〈民主与教育〉

作者: 教育摆渡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7-28 13:14 被阅读0次

    摘要

    杜威是谁?谁是杜威?我想或许有许多人曾听过杜威(Dewey),有些人还知道他是美国人,更有些人知道他曾经到中国进行巡回讲学,也知道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影响者,但对于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许有些人所知就有限,或许就只能说出杜威最为人所知的「从做中学」或「在经验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民主与教育〉这本书,是杜威到中国之前就以出版的,书里记载了杜威的重要教育论述,内容精简却深入、多元却扼要。在这本书中,有几个名词经常出现,包括:「民主」、「社会」、「生活」、「生长」、「经验」、「思考」、「实用」,由这几个词可以推敲出杜威在本书中所欲传达的核心概念。

    这本书,值得也需要几番的阅读与咀嚼!因此,此篇阅读心得与一般读书心得不同之处,在于我会用比较多的篇幅介绍书中的内容,期盼能让大家更了解Dewey的教育理念。

    教育专业度★★★★★

    内容易读度★★☆☆☆

    (附注:每一本书我试着将书中的教育专业程度,以及内容的易读程度,依据我个人「不负责任」的判断,分别给予一至五颗星的判断。以本书为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教育专业度高的书籍,且因为是译本,文字内容的易读性普通偏难。)

    ◎写在前面

    要阅读100本教育书籍,从那一本开始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我想找一本教育的经典书籍,最好是超过百年历史的教育名著来作为好的开始。究竟找那一本好呢?我在家里及研究室的书架、书柜及书堆(不夸张,真的是书堆!)中寻找,看到这本书(师大书苑1996年译版),心想「就决定是你了!」(神奇宝贝的小智上身!)。

    我忘了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我当初没有认真看完它(真诚实!),事隔多年,在书架上看到它,我知道我可以从这本书开始这一系列的《曜读圣书》,原因有三:1.这本书问世至今刚好超过100年;2.这本书的作者是现代教育界的泰斗之一;3.这本书所提到的教育理念影响颇为深远。不过,选这本书我还是有些担忧的,原因有三:1.内容其实颇为理论,怕自己无法正确理解大师所言;2.本书有多本中译本,我无法全部阅读过,只能挑其中一两本阅读;3.本书过于理论,会影响读友跟读的意愿与兴趣。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先介绍这本百年名著,Dewey(杜威)的〈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关于本书的中译本,除了师大书苑1996年发行的译本外,还有多本译本,我找了一本2006年薛绚翻译的版本,这两个版本刚好分别出版于原书发行的80年及90年后,而我在原书发行100年后,读此书写此书心得,也是一种缘分与巧合。几经比较,我决定以2006年薛绚版本为主,佐以1996年师大林玉体教授的版本,来撰写阅读心得。

    郝明义在导读中(薛版p.12)说得好:「如何阅读这本书?不要被书名吓到。不要被杜威的名号吓到。…这绝不是只有教育者才要读的书,这是每一个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的人,都应该一读的书。」我认同郝明义先生的观点,这本书你可以从第一章一路读下去,也可以挑任何一章感兴趣或想了解的跳读。我觉得这样的书,在不同的时间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可以一再回味!

    如果你对Dewey的教育理念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那可以不要浪费时间,就跳过「内容大要」,直接阅读「教育心得」的部分!

    ◎关于书(内容大要)

    Dewey说〈民主与教育〉这本书的主旨在于发掘并说明民主社会内含的概念,再就这些概念来剖析教育事业面临的难题。全书共分为26章,涵盖许多与教育及哲学相关的面向,我挑选(采跳读的方式)其中比较吸引我关注的几个观点,简介书中的内容大要(我将书中内容依个人之理解,以较简单的方式重新加以描述)。由于这本书的内容相较于其他书籍要来得理论,因此,内容大要的部分我必须使用较多的篇幅来呈现(全书440页的简要说明),如果你懒得看理论,就直接挑读「关于教育」那部分。

    1.教育与生活ch.1

    教育是生活之必需」。生活(Life)是透过与环境互动来达成自我成长的过程,生活包括了习俗、制度、信仰、成功与失败、娱乐与工作等。最低层次的生活,就是指生命的延续,因此,最广义的教育就是延续社会群体生命、传递个人生活经验的历程。社会透过经验的传递而存在与永续,这种传递行为是年长者把行事习惯、思想感觉的模式传给年幼者,因为年幼者必须接受教导,成人也有教导年幼者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教育便成为不可不为的必要之事,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教育与社会ch.2

    教育是一种社会功能」。Education指的是导引或教养的过程,也就是影响、塑造、调教的意思,是要把人塑造成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模样。生活在社会环境里的人,其行为活动与别人会发生关联,而一个与他人有关联的人,在做出行为时不能不考虑他人的行为,可见人的行为习惯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或许可以用「训练」的方式,改变年幼者的行为习惯,但这与「教育性」的教导是有所区别的,教育是希望透过社会环境来养成个人行为的心理意向,因此学校成为提供社会环境,从心理层面改变学生行为的场所。

    3.教育即生长ch.4

    社会指导小孩子的行为而决定他们的未来,决定小孩子的未来也就是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生长的基本条件是「未成熟」状态,这里所指的「未」,不是欠缺的意思,而是指一种积极的力量与能力,亦即生长的能力。未成熟的人具有两个特性,一为依赖性:有和他人互动的需求;二为可塑性:具有适应成长的特殊能力。个体的生长(成长)表现在「习惯」的养成上,而教育即在于培养有益于个人去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生活即发展,而发展与成长即是生活」,而这中间的关联点便是「教育」应发挥的功能。

    4.教育与民主ch.7

    民主社会的生活形态中有不同利益的彼此交融,透过交融的过程可以带来社会的进步发展或重新适应,实现这种社会生活使得民主社群比其他社群更需要注重审慎而有系统的教育。一个社会若能妥善安排所有成员平等地参与全体的共同利益,并且在与其他群体互动中弹性地调整制度,就可以算是民主的。讲求民主投票机制的民主社会,必须依靠受过教育的被治理者,而不是依赖由外在施加的权威。在民主社会中,社会组成是基于人人能发挥所长,而不是来自分明的阶级层。

    5.教育目的论ch.8

    探寻教育的目的时,不是跑到教育过程以外去找,不是把教育当作为那个目的所做的贡献与效劳,而是应该注意,目的就在过程之内,与将目的定在过程之外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目的的本质是指包含在行为之内的目的,而不是指另外设定的目的(教育「目的」应包含在教育历程之中,而不是独立于教育历程之外,亦即「教育过程即为教育的目的,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就好比射击,标靶只是一个标记或符号,指明「行为」的方向,但「行为的目的」不是标靶,而是「射中」标靶,标靶只是导引行为的工具,重点在于「行为」,在行为之中生成的目的是导引行为的计划,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每个目的一旦达成,就变成带着行为再向前的一种手段。Dewey认为「受教育得到的报酬就是受了教育」,一切学习与训练必须是本身就值得做的,才称得上有教育功能

    教育目的也是如此,教育的目的必须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结合。教育者,不论是父母亲或教师,定下他「自己的」目的来当作孩子应有的成长目标,这是一件荒唐的事。Dewey认为教育目的应以受教者本身的行为和需求为依据,其反对将「为未来作准备」当作教育目的,而是要为「民主社会生活作准备」。

    6.兴趣与纪律ch.10

    一切有意图的经验之中,透过目标事物所带给人的动力就是「兴趣」。这样的动力可能是可见的、可能是在想象中领会的。兴趣在教育发展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在于可以藉此考虑个别孩子的天资、需求、好恶(个别差异)。同一份教材会对不同的孩子产生不同的感染力,教学与反应的态度与方式因感染力不同而各异,教材的感染力又因孩子天生的性向、过去的经验、生活计划等条件不同而各异。教育该做的是,选择适当的教材,使学生觉得学习活动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达成目标是对自己很要紧的;在活动中不把事物当作操练用的器具,而当作达致目标的条件。

    长久存在的错误教育观念在于,不重视找出或运用能使人关注的活动模式(例如游戏或其他有用的事),忽略了这些活动对观察、想象、记忆的影响。「为了培养纪律」一句话就足以挡掉所有对课程与教学的质疑,但过度强调纪律的维持,使得老师加紧培养学生的纪律,并过度强调教材是为了一般性纪律而设计的。如果教材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都是因为受教育的人不愿意接受纪律训练,这样的观点是Dewey所反对的。

    越是让学生学习指定的功课,学习就越不自然,越没效果。学生越能明白眼前所学的东西与完成他关注的活动目的有关,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习的事物与课题怎样才能和所欲促进的行为产生关联,是教育思想中真正的兴趣论之根本

    7.经验与思考ch.11 & 12

    经验包括主动与被动两个成分的奇妙结合。从主动的方面来看,经验就是尝试(的行为,trying);从被动的方面来看,经验就是经受(的后果,undergoing)。我们经验某事物,先是用它来做什么,然后就承受他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对该事有所作为,之后它又反过来影响我们,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奇特结合。所谓「从经验中学习」,乃是在我们行为与行为带来的好坏后果之间,加以前后连贯起来。行为是一种尝试,是与周遭世界进行的试验,藉此发现其究竟;经受则是一种教诲,发现事物的因果关联。

    经验基本上是主动被动结合的事,基本上不属于认知,但经验是否有价值,要看行为能否认清经验带来的关系或连续性。经验若能有累积作用,或产生意义,就是包含认知的。Dewey认为将心智或意识(心:知识学习)与实际行为(身:身体活动)分开来,是不正常的,用「心」学习的课业,亦必须用到「身」体(感官),尤其是眼与耳,才能理解课文、地图、黑板上的文字、老师说的话。凡是把身体活动压缩以导致身心分离的学习方法,都是机械化的(例如:数学课只注重计算技巧、科学课为实验而实验)。

    思考或反思,就是在所做的行为与行为的后果之间,刻意而正确地建立起关联。思考应包含下列步骤觉察疑难、观察条件状况、合理而周密地假设结果、积极地进行检验。因此,思考是一种逐步进展的经验,思考的起始阶段即是「经验」。思考的题材内容不是思想,而是行为、事实、事件,以及事情之间的关联。在思考活动中,与已知的事实、数据、知识相互关联的是联想、推论、猜测的意义、假定、试作的解释:简而言之,就是想法。想法与观念不论是粗浅的猜测,或是高深的理论,都是在提出预期的可能解决办法,是在预先考虑一个行为与尚未出现的后果之间的连续性或关系。

    8.教法与教材ch.13 & 14

    学校工作的三合一主题是:教材、教学法、行政或管理。教学法是指教材经过整理安排而能作最有效的运用,也就是将教材作有效的处理的方法。教学法所陈述的,就是如何使学生领会教材的经验,能进展得有效率又有成果。可见,教学法绝不可能脱离教材而存在。教学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是运用智能而导向目标的行为。

    教材的主要意义,应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当前的社会生活。教材指的是一个有目标的情境发展过程中,所观察、记忆、阅读、讨论的事实,以及这个过程中联想到的概念。学校如果能安排一些可以凭学生的真实经验便可以理解的情境,使学生认同情境中必要的举措与预见的结果,则教材内容不妨可以少一些事实与道理,也就是少一些假定学生得接受的东西。课程内容与学习环境的营造有很密切的关系。学校课程距离学生的经验太遥远,这不是看似如此,而是事实。因此,学生的教材不可能和成年人那种用公式表述的、定型的、有系统的教材一模一样,不是书本上、艺术作品之中的那种教材。要使学生的经验持续朝专家和老师已经知道的方向走,老师有必要既熟悉教材又知道学生典型的需求与能力

    9.游戏与工作ch.15

    由于教育改革者的努力、儿童心理学的日受重视,以及来自课堂的亲身体验,此三种因素均强调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经验与能力着手,因此类似孩子们在校外所进行的活动型态,应被纳入学校内的游戏与工作之中。小孩子只要能在身体活动中施展天生就有的冲动与活力,上学就可以成为一件乐事,师长管教的负担可以减轻,学习可以变得比较容易。学校该做的是安排环境,使学生在其中进行游戏与工作时能增进智能与道德成长。只在课程中加入游戏、竞赛、手工艺、劳动练习是不够的,重点在于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这些部分。这些方式与原则包括:提供学生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选择与调整活动进行步骤的权利、给予学生做错的机会。

    工作和游戏一样,也是有目的的行为,行为本身都不是为了外在的结果才做的;但不同于游戏的是,工作时为取得结果而做的行为过程比较长,专注必须更持续,选择与调整方法时必须更用心。能使人一直带着游戏的态度去做的工作是一种艺术

    10.就业与教育ch.23

    为就业而教育」。职业泛指任何能服务他人、能使个人为达成结果而付出能力的、持续不断的行为。反对在教育中重视就业生活的立场,通常都伴随着固守旧时贵族统治的立场。我们必须要避免的,不只是把职业的意义限定在立即可见的产品制造上,也应避免误以为职业的分配是排他的,一个人只能做一种职业。再也没有比教育一个人只做某一种行为更荒唐的想法了。

    个人特别才能和他对社会的帮助,唯有靠职业才能使两者平衡。职业是一种有目标的、持续的行为,就业教育的最适当方法就是按学生当时的需求和兴趣,教导学生主动投入,唯有这样做,师生双方才可能真正发现学生的个人性向,选对日后可以从事的专长。但就业教育并不是预先决定职业,如果预先决定未来的职业,再把受教育「完全」当作为就业做准备,这会妨碍现在的智能发展,这种教育可能培养出做一成不改的工作所需的机械式技能,因为才能和性向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只要成长未停止就仍在进行。

    ◎关于教育(教育心得)

    撰写读书心得,我的习惯是先不去看网络的书评,而是用我的「直观」与「直觉」,来表达我从书中获得的理解与感受

    就读师院时,有几个外国学者不断地出现在不同的课堂中,例如Piaget(皮亚杰)、Maslow(马斯洛)…,其中一位就是Dewey(杜威)。

    〈民主与教育〉于1916年出版,至今刚好满100年,100年前杜威所提出的教育理论内容至今是否仍然适用,是否有些需加以调整,这是值得讨论的好问题。我针对上述的书籍内容大要,整理与组织出一些心得如下:

    1.教育应重视学生在民主社会中的角色,同时为现代及未来社会生活作准备

    Dewey认为学习不可以与社会生活脱节,学校安排的学习活动,不是只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重点在于为学生做好在民主社会中生活的准备,也就是说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进入社会中,因此,学校所教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必须要能在民主社会中加以应用。举例来说,多数小学会举办小小自治市长(或乡长)的选举,让高年级学生在校园内进行竞选活动,并由中高年级学生进行投票,若以Dewey的观点,学校安排这样的活动,不是为培养未来选举人才做准备,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身为现代公民所需之素养。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会安排各种参访及体验活动,透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与民主社会接轨,例如:在地产业及社会机构参观、与社会相关人士的互动(地方耆老)等。这也符合教育的目的的其中一种说法,亦即「教育能协助个人『社会化』,是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Dewey此种观点与Spencer主张教育应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观点有所不同。天下杂志在1996年在「海阔天空的一代」特刊中指出十三项未来教师的特质与角色(2004年又再重提一次),其中一项即为教师必须成为未来专学,能看到前瞻性的未来。这样的观点,较偏向Spencer的观点,认为教育必须教导学生在未来生活需运用的知能。

    究竟,教育应该为现在民主社会生活,还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我认为教育的功能有三:潜能发展、公民培育、生活预备。潜能发展是透过基础教育,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也透过教育培育学生成为一名社会公民,并为生活做好准备。潜能发展是内在目的,而公民培育与生活预备则是内在目的达成后的外在目的。尽管Dewey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目的,并没有所谓的外在目的,但我觉得教育,更具体来说是学校教育,除了培养个人基本知能的部分,多少都有会有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相关教学活动,特别是关于未来需展现的「能力」,能在求学阶段先培养的相关能力。因此,我认为身为教师者,需同时考虑学生在现代与未来生活中所需具备的知能,也就是说教师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使他们能同时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生活。

    2.教育应兼重经验的行为与后果,培养学生思考行为与其后果的关联性之能力

    Dewey重视教育的经验与体验过程,认为学习乃从经验而来,尤其是特别关心经验的行为以及行为所带来结果。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除了注意学生最后表现出的学习成果外,还应该关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过去的教育太过于偏向「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只要「讲光抄」与「背多分」,不需要也不被鼓励要有思考的习惯,特别是批判思考的能力的养成。从Dewey的观点来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能思考其行为,并能预先设想行为所可能带来的结果与后果

    当教师批评现代的学生,做事不考虑后果,过于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同时,也应该想想,这是不是教师没有善尽培养学生「批判思考」能力的责任,或者教师本身就没有仔细省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者并没有在教学前就先思考可能的结果与成效,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一成不变,变得行礼如仪,变得索然无味。

    由上可知,Dewey对于学习经验与思考的观点,一方面能提醒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具备透过思考,了解其所经验的行为与结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醒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是否能针对教学的行为与可能产生的结果加以思考与省思。老实说,或许后者比前者来得更为重要!

    3.教育的目的在于回归孩子的生长与学习需求,而不只是教师的教学需求

    教师在决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时,不应只考虑「我想教什么?我可以教什么?」,而是应该考虑「学生应该学什么?我应该教什么?」两者的不同在于从「谁」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学的意义与内容。教师进行教学决定时,思考的出发点应是什么才是学生需要的,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教学便利,而牺牲学生本该有的学习权利。例如,自然实验课时,教师不可因为怕实验器材耗损或怕麻烦,而只由教师示范实验的方式,不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剥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教学是为了成就学生,而不是为了满足教师自己。这就好比有些父母大量买玩具给小孩,而且是买了许多以前自己无法拥有的玩具给孩子,这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为了孩子,只考虑父母自己的需求,而没有考虑时空环境及孩子成熟度的问题,没有考虑孩子的需求与需要。

    4.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

    延伸前面一点,我们可以从Dewey的理念中找到目前台湾教育界盛行的翻转学习概念的理论基础之一。翻转教学或是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核心,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权回归到学生身上,这与Dewey的理念相符。教师应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从「应教」到「应学」(学生应该学什么),从「应学」到「想学」(学生有想学的意愿),从「想学」再到「能学」(学生能够学得会)。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表示教师的角色就因此而不重要,我认为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互为主体」的,也就是说,教师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及学生的特性,并运用教师本身的教学知能,与学生共同为学习与成长而努力。

    5.重视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与兴趣,提供游戏情境「寓教于乐」

    Peters曾提出教育的三大规准,其中一项即为「合自愿性」,认为教师必须安排适当的学习情境,增加学生自愿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以提升其学习意愿与效果。Dewey重视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主张提供游戏情境,以达「寓教于乐」的成效。因此,学校应可适当地安排游戏情境与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例如,新北市重阳小学在校园中设置「玩具烦抖城」,一方面让学生下课时能有玩玩具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来学校学习的动机。

    此外,有些老师会善用情意目标的层次,透过游戏或创意的教学,让学生从「注意」到「反应」,再到「接受」,逐步养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心

    有活力、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安排适当的情境,让校园及课堂中能充分发挥「境教」的功能,以促进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意愿与专心程度。

    6.教学是基于「一定技术」的「艺术」,基本教学与创新教学能力同样重要

    教学到底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还是一种艺术性的活动?这个议题经常被拿出来讨论。我认为若教学纯粹属于技术,则或许我们未来能设计出教学机器人(其实现在已有许多雏形出来了),就直接将技术性的程序输入,就可以让它担任教学者的工作,但事实上教学现场是复杂的、多元的、变异的,因此不应只是仰赖教学的技术。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若将教学纯粹看成是一种艺术,认为教学者不一定要接受教学的训练,就可以表现出其特有的教学艺术,这难免又陷入另一个极端的思维。教学是需要「蹲马步」的「基本功」的,教学能力不是一蹴可几的。就像张大千之所以能画出泼墨画,是基于其累积许多年的绘画基本功。因此,教学应是「基于一定技术的艺术」。

    因此,在师资培育的过程中,同时注重教学法知识(PK)、学科内容知识(CK),以及学科内容教学法知识(PCK)。PK及CK可以算是基本功,而PCK则是针对各科(领域)的特性,安排适合该学科的教学活动与目标,此可以算是一种教学艺术的表现。

    由上可知,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与创新教学能力同样重要。教师应具备基本教学知能,并培养创新教学的能力,将教学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7.提早或过度重视就业与职业教育,不一定是好事

    Dewey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因此,他特别重视就业与职业教育,认为学校应落实职业教育,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但Dewey所指的职业教育,并不是要在学习阶段就预先决定未来的职业,他认为这样会妨碍学生的智能发展,而培养出一成不变的机械技能。这样的观点,在100年前与100年后的今天,是否有所改变?我认为目前台湾的大学教育,偏重职业导向的学习,而逐渐忽略大学应具备的学术训练与博雅教育的功能。职业过早分化与定向,虽然有助于聚焦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但也容易忽略人文精神与科普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教育就只是培养出「工人」而不是培养出「公民」

    ◎关于生活(生活应用)

    Dewey的理念虽然多是关于学校教育,但对于家庭教育或是生活教育,其实亦具启发性。身为父母,要相信你的孩子,要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的目标与价值。平时应该多安排亲子互动,藉由游戏与活动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或许找几套适合合家一起玩的桌游,可以作为亲子互动的好方法。

    此外,父母应教导孩子能思考他自己的行为,以及这样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具体的作法是一开始由父母提供过去的经验,慢慢的开始与孩子共同思考,最后逐渐放手,让孩子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于企业(商业应用)

    Dewey的教育理念其实也可以应用于企业之中,特别是企业中的教育训练。首先,要相信你的员工,从事企业教育训练工作者,应同时了解讲师的教学与学员(员工)的学习目标,在非讨好且不乡愿的前提下,促进讲师了解员工的学习需求,以学员的需求为中心,再考虑讲师本身、学员特性、企业文化等因素,共同设计出合适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此外,Dewey的游戏与工作结合的理念,与目前「企业游戏化」、「工作游戏化」(例如google的公司文化与上班模式等)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Dewey认为经验包括行为及其预期的结果,而在企业中,绩效管理的绩效考核,其实也应该包括「行为」与「行为的结果」两种面向,并且重视上司与部属共同思考与讨论部属的经验(行为与结果)。

    ◎延伸阅读

    〈经验与教育〉

    〈解读杜威教育王国:理论与应用〉

    ◎预告

    第一本书是100年前的著作,第二本书准备来读2017年热腾腾的著作,较偏向教育实务的著作,与这本书截然不同,敬请期待!

    ◎书目与备注

    本来我想提供书目数据就好,但为了方便大家找到书,我还是贴上网络书店的链接(我目前没有参加网络书店的AP策略联盟,若有参加也会将回馈金捐出,因为这不是我写100本阅读心得的目的!)

    「网络与书」的版本,网络书店应该还买得到,「师大书苑」的版本,网络书店大概买不到了,实体书店可以找看看。

    ·

    书名:〈民主与教育

    ·作者:John Dewey(杜威)

    ·译者:薛绚

    ·出版社:网络与书出版


    ·书名:〈民主与教育

    ·作者:John Dewey(杜威)

    ·译者:林玉体

    ·出版社:师大书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曜读圣书》阅读心得之1:〈民主与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gx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