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是读书小组的第三本书,目前看到120页,书的内容其实不难,不管是提出
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类似的结构化写序言的方法,还是演绎推论和归纳整理的方法,都是
平常学习和工作非常常见的场景。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作为一本基础的逻辑类的书籍,我期待它引导我梳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
理解底层的逻辑。结合我经常应用的培训领域,培训的过程是一个植入认知的过程,当有一大堆的
知识点给你的时候,这些里面有背景,有专业术语,有与常识不一样的新认知,还有新认知存在的
种种疑点。
举例:新产品的销售
旧认知:旧产品的功能体系,
背景:新产品的销售策略制定和产品知识
冲突:新产品比旧产品更适合用户
疑问:为什么
回答:新产品的特性
我们去植入一个新观点的时候,是要和其他人脑海里的旧知识产生联系和冲突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非常清晰
的结构化思维,去理清楚,我们存在的背景/冲突/疑问/回答怎么去梳理关系。
当你有非常大量的知识点的时候,你需要有像金字塔一样的脉络,帮你梳理出小标题,
方法有时间、结构、重要性。而当你要把结论得出来,植入进脑海的时候,也要给对方做好一个工整的逻辑性的
交付,对方才有可能不被大量的知识点淹没,或是被某个触发他强烈排斥感的点全盘否定。
举例:中医比西医更有效果
旧知:西医的广泛应用有效果,中医的实际案例少于西医
冲突:结论不能直接支持观点,得出结论的途径和数据存疑
疑问:中医的效果为什么一定比西医更好
回答:大量的事实与数据论证
实际上对于这种观点我们每天都在上演,回答问题的会有神奇的中医案例,也会有中医发展,还会有中国数千年的中医发展历史,等等。知识点
多到你认为这个观点是一定正确的,但是,下次生病,你还是会直接到医院,去接受西医的治疗方法。到底为什么让我不能完全坚定,总不能让
人自己去病一场,用中西医做案例对比吧。
所以我想提出来的是:我们如何联系旧知更好的应用金字塔原理
这里会对金字塔思维的应用有小的微调,金字塔原理非常适用于公文和写作以及表达,但这些对象都非常大,对象大,我们并不能很好的联系
旧知,也就做不到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当你不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那么你要接受自己的观点永远只有部分的人会认同,这些人,恰恰
是有冲突,有疑惑同时还能接受论据的人。但是我们如果面对的是个人,我们需要确认他原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并将你要表达的观点提炼
出来,找到和他旧知相联系的接口,准确的打破或者巩固变成新知识,然后给与他理论的支撑。
举例:
提早做孩子的艺术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旧知:我从小没有学过,但我仍然生活的很好,艺术培养是给那些有天赋收入高的家庭,现阶段社会更看中的还是成绩
背景:给没有尝试过艺术培训的家长进行课程的介绍
冲突:认为艺术培养未必对孩子有用,孩子不一定有天赋,我的家庭不适合做艺术培养,
回答:艺术培养在普通的家庭,一般的孩子身上的优势和案例是什么,和没有做过艺术培养的孩子相比较的明显不同在那里
艺术培养是如何去进行的,家长和孩子需要付出什么预计得到什么
如果没有联系旧知识,当然可以像议论文一样把所有的相关论据都拿出来,甚至可以古今中外的名人做为举例,但这些逻辑,并不会注入
到个人的心中,书籍之所以有部分的受众,是因为在他人拿起书去翻开的时候,他的兴趣点在这里,并能认同书中大量的观点和论证。而当
我们要把新的知识植入到个人身上的时候,逻辑性要更服从于如何破旧立新。
这是我的一点收获,请各位书友一同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