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聊个人关系的处理
----阿拉丁956
近期,在《喜马拉雅》听“一听就上隐”的故事,其中,关于韩信的故事引发了一点点思考。
一是华为任正非:“我还是要求你们学习两个人,一个是韩信,一个是阿庆嫂。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阿庆嫂能够应对八方来客。前者强调处理好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后者强调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
如果单纯从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处理的角度诠释韩信,倒觉得可以探讨的东西不少。其胯下之辱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为,也不是一般气量之人所能够接受,的的确确有值得借鉴之处。
但,若客观地剖析韩信,个人性格上的缺陷还是不小的硬伤,以至于身首异处、无法善终。尽管这其中有鸟尽弓藏之意,但若善于明哲保身,应该结果不至于如此。
若单纯地从“取他人之长”的角度解读,无可厚非,在处理个人与个人关系层面上,志存高远之人一时半会的屈辱算不了什么,只是其前进目标上的小迂回而已;若短视于眼前的个体,是很难接受乃至忍受的。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其实也是有所权衡的。诸如韩信的胯下之辱,如果换作他人或者得过且过之人,其处理的结果决然不同。不论是膝下有黄金的男儿,还是娇弱女子,委曲求全的事情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去接受去采纳去践行的。
每一个人都知道,人生不可能那么顺利,暂时的退让、忍耐是必须的,但真正落到自己头上之时,情绪的管控可不是你知道就能做到的,这点诸位都应该经验满满。
如果从韩信的一生去客观分析,胯下之辱只是一个小片段,其最终的结果也值得总结总结。不可否认,韩信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萧何对韩信有举荐之功也是属实,但最终韩信死于萧何的计策之中也是事实,萧何为何从对韩信的赏识到最终将其灭掉三族?
笔者认为其中的关键因素的是韩信的不懂政治。其实咱们平民百姓也不懂政治,只是站在傍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时,稍微表达一点思想认同而已。
一是韩信有谋反之意之时,被刘邦用计逮捕,后虽赦免,却由楚王降为淮阴侯。这里应是一个不祥之信号,理应引起韩信的警醒。但,韩信不但没有任何收敛之心,却开始怨恨刘邦,常称病不朝。
二是巨鹿守将陈郗造反,韩信已事先与之达成默契,愿为内应。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韩信借病不从,却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欲袭击吕后和太子,不幸事泄。于是,吕后用萧何之计,骗韩信入朝,在长乐宫前将他斩首。
韩信之所以如此自信和狂妄,来自于刘邦答应他的“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加之对汉朝大业的功高盖主的伟大功绩,使其忘乎所以然。吕雉稍作变通,既做到了当年答应韩信的三不杀条件,又以布袋困住,用竹签将其捅死。
一代枭雄就此灰飞烟灭,不得而终。是历史的悲剧还是韩信本人的悲剧?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韩信无法善终这一事实。
今天的我们,无法给韩信支招,也确实不具备支招之资格。但,就看瓜群众的感悟,除了惋惜之外,更多的是从其中借鉴一二。
世上之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不管是谁给予你的承诺,周遭环境变化了,一切皆有可能。固守僵化的诺言无动于衷,没有跟随外部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思路,到头来,最有可能受到伤害的就是你自己。
自己与自己,最为关键是保存自己。活下来了,一切都有可能。如果没有将自己的风险点进行有效评估和防范,生命都没有了,谈其它有何意义?
韩信的胯下之辱,就当时的环境而言,也许就是最理想的保存自己的方法。若当时意气用事,说不定汉朝大业也就少了一位伟大功臣。
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的风险全盘托付给别人,自己对自己也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如此,胯下之辱不失为一种保全的方案和生存法则,但你能做到吗?
知道了也做到了,你就牛叉了!
2022年10月13日星期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