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常和我们开玩笑。你期待的结果,结果事与愿违;你越是放不下的人,越是伤害你最深。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懦夫,人的一生都在与这个懦夫战斗,都会在“知与行”之间彷徨。
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可是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却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思考了许多哲学问题,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叔父谋害了国王父亲,娶了王后母亲,这个不共戴天之仇相信谁都不能咽下。
但是,当有机会复仇时,他却没有立即动手,理由是不想在叔父忏悔的时候让他去天堂,原本他的罪行是要下地狱的。
我们所要做的正确的事,应当一想到就去做。
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化的,有多少舌头、多少手、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豫、多少延迟。
可是,哈姆雷特犹豫了,错过了复仇的好机会,同时也酿造了后面发生的种种悲剧。
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完美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被迫切换角色,靠着装疯卖傻来伤害最爱的人。
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勇敢?
哈姆雷特最后虽然复仇成功,却搭上了自己的爱人、母亲、好友和自己的性命,这样的结果又是他原本想要的理想吗?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喜欢的,也有讨厌的。不管如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或多或少自己的影子。
【可是我们往往自食前言。
志愿不过是记忆的奴隶,
总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
像未熟的果子密布树梢,
一朝红烂就会离开枝条。】
克劳狄斯篡王位夺兄妻,还口口声声说哈姆雷特是他最爱的儿子,背后却密谋两次杀害他,除去心头隐患。
他是个阴谋家,诡计多端,奸诈狡猾,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
自己准备的毒酒却毒死了自己心爱的王后,他的罪行终于被揭露,最后被哈姆雷特刺杀而亡,害人终害己。
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
哈姆雷特为了复仇,借着装疯卖傻,用比毒剑还犀利的话语伤害爱人和母亲。
错手杀死了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他却这样为自己解释开脱:
“两个强敌猛烈争斗的时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辈,却去插身在他们的刀剑中间,这样的事情是最危险不过的。”
在哈姆雷特眼里,波洛涅斯不过是国王的替死鬼,可没想过他是自己心爱的奥菲利亚的父亲。
哈姆雷特失去父亲悲伤要复仇,害得奥菲利亚失去父亲变得失心疯,最后溺水而亡。
悲剧一个接着一个而产生,皆因欲望而生,多么可怕又可悲!
《论语•里仁篇》中有这样一句话: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考虑的是德行,小人只顾眼前的安逸生活;君子思刑法而治国,小人贪小利而为家。
这句话旨在提醒世人,勿把自身的利益得失看得太重,在正义和道德面前,这些东西都是不值一提的。
“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
“掘坟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是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的。”
人死后化为一具腐尸,化为一具骨架、一缕尘土,再也没有性别、贫富、高低贵贱之分,生命平等而渺小。
故事的最后,波洛涅斯被杀、奥菲利娅失心疯溺水、葛特露误饮毒酒,雷欧提斯和克劳狄斯被刺杀,哈姆雷特也在混乱中完成复仇,最后被毒剑所伤而亡。
然而,生存还是毁灭,却依是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莎翁的戏剧就是演出真实的现实状况,揭露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导演,上演着不同的角色。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人生太累,不如做个真实的自己,好好爱自己,爱身边的人,过好这一生。
END
感谢关注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