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阿忠打电话说,他们公司一直疯传的人员分流终于靴子落地了,春节前需要到岗到位。他不在分流名单里,心里感觉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作为好友,我首先祝贺他。但放下电话,心里隐隐感觉,我应该询问阿忠一些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祝贺。
比如:
公司要进行分流的原因是什么?
你怎么看分流这件事?它一定是好事(或者坏事)吗?
公司下来会如何发展?会有第二次分流吗?
2017年,你的个人发展计划是什么呢?
按照经验,如果这个公司发生了人员分流(非员工自愿的公司之间的工作岗位调动)的现象,那么在1-2年之前敏锐的职场人士应该已经有预感了。比如:公司的主营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业务的重组,部门沟通的日益困难,办事流程越发冗余,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胜于具体事务的解决。当公司的氛围不执着以干事的时候,就要开始搞人了!!
在2016年,我记忆犹新的一部电影名叫《云中行走》,是根据杂技名人菲利普·帕特的个人自传改编。讲述了1974年,菲利普·帕特在纽约世贸大楼双子塔之间搭建钢索,成功穿越两座大楼的经历的故事。从小就喜爱表演的菲利普·帕特长大后成为法国杂技名人,他来到纽约,想要在摩天大厦之间走钢索的梦想,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怀疑、误解、受伤之后,在精神导师鲁迪的协助下,依然坚定地站在了世贸大楼之间的钢索之上。众目睽睽下,垫钢索的木块突然粉碎,在众人的惊呼声中,400多米高空之上的他内心专一,看到的仅仅是脚下的钢丝绳,钢丝绳以下的景象这时候幻化为一朵朵白云,他要做的就是一步步向前迈进,随时根据风向调整平衡杆。结果他做到了,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云中行走》电影海报经历过职场残酷拼杀的我们,可以按照以上的场景做一个恰当的隐喻: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就像是在高空行走,需要你时刻保持注意力;你的技能和经验是手握的平衡杆两端;脚下的钢丝绳就是你通向职业目标的通道。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在公司里,除了按部就班的做事,你还需要时刻觉察从行业,公司和自己身上发生的可能影响你的职业生涯的“异响”,就像行走在钢丝绳上的时候,你必须提前观察脚下2-3m的情况,才能调整好姿态顺利通过。那么有哪些“异响”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呢?
一、行业及外部环境:和你的职业生涯年限相匹配,它现在和未来3-5年的发展前景如何?不必看的太远(你也没法看的太远),可以借助国家政策,行业分析报告,但关键是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伙伴们可能要问,那预测结果不是太主观了吗?没关系,这是需要关注的三个方向之一,我们可以借助其他两个方向进行协助互补。举个栗子,在房地产行业,这是一个几乎没人猜得准发展走势的行业,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市场和公司的业务发展,大致判断行业需要精细化,未来3-5年还会继续平稳发展,但不会高歌猛进了。
二、公司:可以询问几个问题,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否有连贯性?公司的业务发展是否可持续性?公司的工作氛围是是以人还是以事为中心?工作中,你感觉到的是部门间的协作还是相互推诿?在工作中你经常保持协作的态度还是推诿的态度?你需要经常和同事,领导聊聊,知道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而不是只是埋头苦干。
三、个人:在需要关注的三个方向上,改变的动能最大,效果也最明显。也就是说:不管上述两个方向,你觉察的是否准确,你一定可以有继续完善的地方。这里是指,一些可迁移的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情绪管理,向上汇报等,也包含一些专业技能的学习。举个栗子:目前你的工作和兴趣符合吗?在工作平稳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发展一些和兴趣有关的技能呢?在拆书帮的伙伴们,一定关注过自己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果这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可以深挖,甚至帮助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进行转行。如何找到兴趣,我们可以参考《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等书籍。查理·芒格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所以对待公司分流这件事上,无所谓好坏。没有被分流的人,如果一直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那就是坏事;被分流的人,如果能看清自己的优劣势,利用新的平台上奋斗出一片天地,那就是好事。
我想把这篇文章送给阿忠,希望他加上自己感悟和行动做个A2(拆书帮的便签读书法)。就像罗胖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中说的:“我们这一代人最有效的生存策略也许是,像王烁说的那样,做智识的游牧民族。看见哪里的青草更肥美,我就转场到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