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自我认同的问题,其主要关注的是“自我认同的塑造过程中,外在的全球性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冲击以及个体对这一冲击的吸纳和强化作用”。吉登斯的现代性含义是指在欧洲封建社会以后建立起来的并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它的出现表现为以下三者:一、时空分离,其使“用历史去创造历史”的观念普遍化,并使现代生活逐步脱离开传统社会生活的束缚;其二为社会生活的疏离化,疏离化机制有两种类型,即“符号标志”与“专家系统”,也可统称为“抽象系统”;其三是彻底的反思性背景,这一反思性指的是依据新的知识信息而对旧的知识体系的修改或抛弃。
第一章高度现代性的轮廓分为六个部分,引言和五小节相关内容。作者先从《第二次机会》谈起,谈到现代社会导致的离婚、再婚、继养家庭变化的本质。在这部分内容中出现了一下关键词:危机、心理困扰、焦虑、愤怒、绝望、心理崩溃,进而引出“成功离异所面对的任务就是建立‘新的自我感’、‘新的认同感’。在长时间的婚姻生活中,每个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与对方密切相关,事实上也与本身相联”。离婚的人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比如说:住在哪里;生活物品如何分割、存放;如何面对大众的舆论、追问;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独自面对生存压力等等。这些问题就是自我认同的问题。开展新的生活,就是形成新的认同感的过程。不断的拓宽生活的空间,将不断的拓植新的认同领域,从而打破偏见的域限。因此,自我认同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乃至一个人的发展。“我将如何生活”的问题,必将在相关日常生活的琐事如吃穿行的决策中得到回答,并且必须在自我认同的暂时呈现中得到解释”。自我认同就是对学习生活的方式、决策的认同。自我认同和人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思维方式、内容、所处的环境、外表呈现、行动方式都是经过了自我认同的过程。不存在没有经过认同的行动。因为不经过认同的行动是无意义的。
第二章自我:本体的安全和存在性焦虑分为五个部分。生活处处有风险。那么本体的安全感从何而来?信任是个体安全感的根源。“习惯和惯例的保持是反抗焦虑威胁的关键堡垒”,“在正常环境中,儿童投射到看护者身上的信任,可被看成是一种抵御存在焦虑的情感疫苗,这是一种保护,以抗拒未来的威胁和危险的,这种保护使得个体在面对让人消沉的境遇时还能保有希望和勇气”。人们为了寻求安稳的生活空间,形成了生活习惯和工作条例,在此基础上人们基本上会产生安全的感觉。如果有人出现了焦虑的状况,就出现了某一方面出现了打破常规思维、生活习惯的状况发生。儿童是不成熟的个体,因此看护者要对儿童充满爱心、耐心,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引导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果看护者对儿童缺乏爱心,对儿童持漠然或者指责粗暴的态度,将会使儿童对看护者产生不信任的感觉。“信任他人就是体验稳定的外在世界和完善自我认同感的源泉”。因此,儿童对看护者的信任是儿童自我认同感的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