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工业时代

工业时代

作者: 风鱼 | 来源:发表于2022-12-07 11:21 被阅读0次

    经济的历史(目录)


    19世纪20年代起,英国兴起了对拉丁美洲各国的投资热,至1828年,除了巴西,拉美各国都对英国有巨额债务,陷入无法偿还债务的状态。现在新兴国家债务危机的起源,就可追溯到那时的拉美各国。经过工业革命,人们开始利用蒸汽机和机器,工厂大量生产工业制品的生产制度(工厂制机器工业)出现。

    以工业革命为契机,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工业革命,城市成为生产的场所,经济的大规模化迅速发展,种类繁多且大量的工业制品不断被生产出来。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棉纺织业,之后各种技术革新纷纷出现,带来了产业资本主义时代。

    工业革命分成为三个阶段:
    ①棉纺织业出现些许工业革命的时代;
    ②铁路大建设的时代;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

    控制英国的大西洋三角贸易的绅士和商人们和开办棉纺织业的平民企业家根本不是一个规模,他们能动用巨额的资金,赚取巨大的利润。而工业革命正是从那些赚取了大钱的商业资本家下面朴实无华的转包商开始的。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叶,英国并没有实现飞跃式的经济发展。当时引领英国经济的是地主,是有闲阶级的绅士们。因为英国“绅士资本主义”的观点根深蒂固,重视商业和金融,而不注重培养产业精神。

    议会禁止进口印度棉布的法案(印花布法案)催生了英国面向出口的棉纺织业。以西印度群岛的棉花作为原料的棉纺织业,在奴隶贸易港利物浦的腹地兰开夏地区(中心城市为曼彻斯特)兴盛起来。

    18世纪60年代,约翰·凯早先发明的毛纺织工具飞梭在棉纺织业得到了利用,使纺织效率翻倍。于是,棉线的供应开始跟不上节奏,发生了严重的棉线不足问题(棉线荒)。手工纺线工程与高效率的织布工程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为此感到困扰的纺织业者开始悬赏寻求新的纺织技术。

    这时,纺织工兼木匠哈格里夫斯、理发师兼假发制造业者阿克莱特、纺织工克洛普顿等机械发明的外行人接连进行了纺织机的改良和发明。机械使棉线生产从小作坊转向有分工和协作的大规模工厂。

    尽管如此,与19世纪后期的工厂相比,那时的工厂规模实在太小了,完全无法与绅士们在金融、保险、农场投资上获取到的利益相比。然而,从长期来看,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形态。

    英国是地主和商人的国家,绅士等统治阶级主要关心的是商业和金融。他们擅长将事业体系化,不注重制造业。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增长率,高的时候为2%,平均增速不过1.3%。

    工业革命经历了100年以上的岁月,工业终于取代农业获取了经济中心的地位,技术革新带来:
    ①生产力的提高;
    ②生产量的增加;
    ③以及生产领域的扩大。
    工业革命就是使这些改变一次又一次发生的过程。

    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从初期的工业革命出发,提出技术变化的周期约为50年的理论。我们又将以50年左右为周期的变化称为长期波动(康德拉季耶夫的周期理论)。虽然划分的方式多少可能会有区别,但从世界史的观点看工业革命的变化时,我们很有必要进行这样大致的划分。

    对于长期波动,我们一般可以做如下整理:
    ①第一道浪(1780~1840年,工业革命);
    ②第二道浪(1840~1890年,蒸汽机和铁路);
    ③第三道浪(1890~1940年,电力和钢铁);
    ④第四道浪(1940~1990年,大批量生产方式,汽车);
    ⑤第五道浪(1990年至今,信息技术)。

    17世纪,英国森林资源枯竭,煤炭取代柴火成为燃料。英国气候寒冷,和日本的北海道东部相似,植物不易腐败,逐渐成为泥炭和石炭,所以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然而,随着煤矿的矿坑越挖越深,坑道会渗出大量的地下水,排水成为一个大问题。光靠人力和畜力很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技师纽科门于1712年发明了抽取地下水用的蒸汽机(利用大气压的机器)。纽科门的蒸汽机只能上下运动,体积庞大,要运作一台蒸汽机需要每天有50匹马运送煤炭。尽管如此,这种蒸汽机对于煤矿排水来说必不可缺,1767年,煤矿地区纽卡斯尔拥有的蒸汽机多达57台。

    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能加入行业工会的瓦特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担任模型修理工,在修理故障纽科门蒸汽机时,瓦特产生了改良蒸汽机的想法,并且成功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扩大了蒸汽机的使用范围。

    1756年,瓦特分离了纽科门蒸汽机的汽缸和冷凝器,将热能效率提高到原来的7倍。由于汽缸交替制热再冷却,大量热能被浪费,通过装置冷凝器,这部分的热能就也可以得到利用。瓦特于1775年和中部地区的产业界成功人士马修·博尔顿合作,推动蒸汽机的商品化。

    他们开发了在活塞两侧运送蒸汽的双向运动式蒸汽机,使上下运动更加顺畅。1781年又利用“太阳与行星”式曲柄,将活塞的往返运动改变为圆周运动,实现了划时代的改良。由于蒸汽机成为了使机器回转运动的动力源,所以能够和一切机械相结合。

    瓦特在设定蒸汽机的出租价格时,规定1马力为将3300磅(约1.5吨)的重量举起30厘米高的动力,并用马力作为计算费用的单位。瓦特确实是个充满新想法的人。机器生产棉布不过是纺织产业内的一个小成就,而将小型蒸汽机装到车头上进行牵引的新交通方式——“铁路”的普及则使资本主义经济成熟,发挥了扩大世界规模的重要作用。

    铁路建设需要巨额投资,是一项需要广阔基础的产业,全球规模的铁路网的形成实现了经济的大规模发展。而且,作为一种高速而稳定的交通方式,铁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连接方式。以欧洲为中心的铁路网形成,构建起了世界财富向欧洲集中的体制,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全球化。

    铁路建设成为全球大规模改造的催化剂,并给英国带来了被称作“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的经济霸权。铁路建设需要广阔的基础,轨道、车头、火车、客车的生产,车站、桥梁、隧道等的建设都必不可少。英国通过出口铁路建设所需的资本和技术,实现了经济增长,使“世界工厂”的地位更加稳固。

    1825年,斯托克顿和达灵顿之间长40千米的铁路上,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牵引着35辆客车和火车,以约18千米的时速成功行驶。这条铁路是为了将内陆地区的达勒姆的煤炭运送到沿海地带而建的。

    1830年,披头士的故乡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实用铁路,这条铁路长45千米,运行列车的时速为40千米。这条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获得了广泛好评,三年间平均每天运送1100人,货物的运输也十分顺利,不仅偿还了国库的借款,还向股票持有者发放了9.5%的股利。

    当时,有人向知名女演员询问乘坐火车的感想,对方回答说“像飞一样快”。英国的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是疯狂建设铁路的“铁路狂热时代”。19世纪50年代初,以伦敦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完成。铁路总长在1845年后的10年间增长了3倍。简单来说,就是发生了和日本通过建设新干线实现高速经济增长一样的经济现象。

    这样的铁路建设热潮渐渐波及欧洲大陆。德国的铁路建设在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迅猛发展。铁路公司的大规模投资牵引经济急速发展。铁路还发挥了统一英国国内市场、促进现代国家形成的巨大作用,最关键的是,它成为了欧洲大陆各国工业革命的催化剂。

    人口向工业城市集中,中等收入阶级增加,工业制品被大量生产,铁路得以普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商品如洪水般泛滥的新时代拉开序幕。在那之前,买卖的主角是商人,商品没有定价。购物伴随着交涉和斗争,商品的价格是由商人和买家交涉决定的。

    然而,19世纪中叶,“百货商店”这种大规模的贩卖设施诞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品种类愈来越多,通过交涉决定每件商品的价格变得困难起来。于是,19世纪中叶,把商品展示给买家,事先决定好定价并明示给顾客的合乎情理的“百货商店”就在英国顺势而生了。

    现在有网购、电视购物、邮购等多种多样的贩卖方法,但当时只有百货商店。简单来说,百货商店是以服装、家庭用品为中心,各部门分别管理自己的商品,并进行贩卖的大型零售店,换句话说,就是在社会上被使用的“商品百科全书”。因为品类齐全,价格便宜,进店没有购买义务等原因,百货商店广受好评。

    随着定价制度、退货制度的引入,百货商店作为将商品分体系陈列并出售的场所,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原先,商品没有定价,买卖依靠交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相互欺骗、相互斗争。而百货商店改变了从前的交易方式。在伦敦召开的第一届世博会为百货商店的诞生创造了契机。

    1851年,伦敦在海德公园内建设了由玻璃铺设的大型会场“水晶宫”,召开了世博会,向世界展示英国工业的繁荣。第一届世博会从世界各地收集了1.3万件展示品,会期长达141天,吸引了600万人从英国和欧洲各地前来参加。参会人数多达伦敦人口的2倍。

    商品丰富的百货商店的出现是19世纪后期的一场流通革命。进入汽车社会后的美国,连锁店(超市的原型)不断增加。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现在,商品购买方式的多样化还在不断进行。

    19世纪70年代之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直接与现代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那个时期,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延续至今。因此,该时期之后的经济,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容易理解。

    明治维新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夕,因此成功将与欧洲的差距控制在最小限度,对于日本来说真是太幸运了。若差距太大,要想追赶便会十分困难。技术革新破坏了旧社会,然后新的社会形态不断诞生。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人们有组织地在各领域运用科学技术,产业中心转移到需要高额投资的化学工业、重工业上。出资者担负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公司迅速增加,股票市场得到发展。以英国为先驱,劳动者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现代人的生活其实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延长线上。

    电气发动机、内燃机、合成燃料、化学肥料等新技术纷纷登场,电灯、留声机、电话、电信、海底电缆、录音机、家庭电器、电车、汽车、铁路网、飞机、大型蒸汽船、冷冻船、冷冻货车、高层建筑、电影、广播、彩色照片、氮肥、塑料、硝酸甘油炸药、阿司匹林等,新制品数不胜数。

    19世纪末,数量庞大的工业制品带来了综合性的变化,我们可称之为“生活革命”。

    现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物联网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在让生活革命迅速进行。花费巨额金钱的重化学工业的出现,意味着由少数资本家出资设立企业的合伙时代结束了。首先,本来“有限责任制”是只有东印度公司等少数公司才拥有的特权,但后来“有限责任制”一般化,“有限公司”越来越多。

    有限公司使投资规模的扩大成为可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破产法”得以完善,即使事业失败,也不至于落到进监狱的地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银行和证券公司开始从大众手上募集资金,然后将之作为资本对企业进行投资,这种制度逐渐普及,股份制公司得以发展。

    股票及公司债券可以随时和货币进行交换的体系也逐渐完善,“投资”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需要人才来管理银行和企业,白领阶层开始形成。那个时代,钢铁生产和石油精炼,以及电力供给是新产业的基础。

    19世纪末,强度大韧性高的“钢铁”出现,重达数万吨的大型船舶的建造成为可能。钢铁还在以埃菲尔铁塔为象征的高层建筑和大型武器等多方面得到了运用,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1873年至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发生的金融危机影响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国。这一时期的长期且大规模的经济低迷被称作“大萧条”。工业制品的过剩生产,加之殖民地廉价农作物的大量流入,欧洲农民的购买力不断降低,加深了经济的低迷程度。

    尤其是英国,食品进口量激增,19世纪90年代食品进口占到总进口额的45%,贵族和和绅士逐渐没落。同一时期,新技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实际运用,钢铁、电机、化学等新产业领域急速发展。

    然而,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吸收新技术,实现工业发展的德国相反,英国没能克服工厂老朽化和企业经营规模小的弱点,一下子从“世界工厂”跌落至世界第三的工业国。“不列颠治下的和平”进入衰退期。

    1873年大萧条时期的经济非常像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世界经济的变化。日本经济因“失去的二十年”而在电子化方面落后于人,和当时英国的病症非常相似。

    英国因大萧条从“世界工厂”的宝座跌落,但资本输出、殖民地支配、从国外获取的利息收入和分红,以及保险收入等依然势头良好,英国变身为“世界的银行”“世界的金融服务中心”,摆脱了危机。

    1823年的“通货法”规定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英镑纸币最多只能比该银行持有的金银量再多1400万英镑(后改为1600万英镑),因此英镑纸币的信用力得到了提高,英镑取得了世界法定货币(拥有强制通用力的货币)的地位。世界各国、各企业都争相在伦敦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并在伦敦的银行开设英镑账户用来收付款。

    英国向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阿根廷等国的证券投资激增,1875年已超过了10亿英镑,到了20世纪初叶,则增加到了30亿英镑,是原来的三倍。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英国支配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拥有世界上一半的股票。

    英国经济随着时代变化,依次经过棉纺织品、铁路、造船、金融三个阶段。英国远远超过了当初的蒙古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在那个时期,将殖民地作为独占的市场进行支配,通过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在欧洲不断扩散。

    结果,欧洲列强如同得了热病一般,疯狂地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列强的这种扩张主义的行为的被称为“帝国主义”。尤其是英国,如同前文所述,英国支配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成为世界史上最大的经济帝国。是英国造就了现代世界的原型。

    然而,要更新已经成型的经济、产业系统和工厂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面对新技术,工业化发展较慢的国家用较快的速度和低廉的成本完善了工厂设备,而且这些国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19世纪后期,英国开始没落,20世纪80年代,类似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美国的优势地位被动摇。工厂向中国转移,曾经繁荣的钢铁、汽车产业衰退,日渐荒芜的“锈带”(生锈的工业地带)是其象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产业支柱的是钢铁。巴黎的著名观光景点“埃菲尔铁塔”作为“钢铁时代”的象征而广为人知。

    1889年,巴黎召开了第四届世博会。作为其象征,成功建设了高架铁桥、车站、轻便铁路等工程的土木工程师埃菲尔设计建造了高300米的铁塔。该塔轻松超越了华盛顿的方尖碑(169米),成为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物,并且维持了约40年的世界第一的地位。

    埃菲尔铁塔是纤细而优美的钢铁艺术品,这样的大型建筑物,在脆铁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埃菲尔铁塔使用了约7300吨钢铁,四根巨大的支柱缓缓描绘出弧形,经过三个展望台,形成顶端的塔尖。

    尽管作家莫泊桑曾讽刺埃菲尔铁塔为“玷污巴黎名誉的怪物”,然而,多达6000万人为了埃菲尔铁塔蜂拥而至,埃菲尔铁塔成为巴黎世博会的最大热点,巴黎世博会甚至因此又被称作“埃菲尔塔世博会”。于是,世博会结束后,埃尔菲铁塔依然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巴黎的地标。

    世博会期间及之后20年间的埃菲尔铁塔的收益都被认可为埃菲尔铁塔的收入。2002年,埃菲尔铁塔的入场人数突破2亿大关。今后,埃菲尔铁塔也将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象征而继续存在下去。

    19世纪的全球化是由铁路、蒸汽船和海底电缆推动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钢铁制大型船只的建造取得进展,蒸汽船的价格下降,与供给有限的木材相比,造船材料的筹措变得容易多了。1868年至1869年期间,蒸汽船的运费减少了一半,真正的蒸汽船时代到来了。蒸汽船的普及使欧洲与美洲连接得更加紧密,新旧世界开始一体化。

    19世纪欧洲的都市化使欧洲人口增加了一亿,美洲大陆成为过剩人口的出口和欧洲的“粮库”。也就是说,美洲大陆接纳了欧洲的扩张。始于嗜好品生产的大西洋种植园在当时开始大量生产小麦、肉类等生活食粮。欧洲移民乘坐蒸汽船前往南北美,美洲大陆从此成为“第二个欧洲”。

    海底电缆使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遥远的地方,路透社等通讯社利用海底电缆建立情报网,使欧洲可以获取准确的情报,与美国、亚洲相比,取得了优势地位。英镑兑美元也被称作“cable(电缆)”,该用法诞生于通过铺设在大西洋的电缆进行英镑兑美元交易的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工业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tw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