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让人不悲秋

如何让人不悲秋

作者: 十月芙蓉非芙蓉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07:31 被阅读0次

  秋季首当顾护肺气,收神敛气,保持秋之平容之情。

《黄帝内经·素问》:“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所以,人们,尤其是肺气不足的人进入秋季,应当注意顾护肺气,收神敛气,不使神志外弛。秋分过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转阴的关键时期,人体的阴阳代谢也进入到了阳消阴长的过渡期。此时,人的生活起居就要顺应阴阳平衡,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

中医历来有“燥则润之”的养生理论,且强调宜收不宜散,倡导饮食调养来抵御燥气。可适当食用一些滋养润燥、益中补气之品,如银耳、百合、沙参、麦冬等,煮一碗温和滋养的糖水就能润肺解燥,祛除秋燥不适,还能美容养颜。当然,饮食方面也要注意荤素搭配,减少辛辣肥厚之物。

适当参加户外运动,秋季运动也有讲究。秋季宜“养收”,不宜剧烈运动大汗出。秋高气爽、天气晴好可以多些锻炼,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一些体质较弱者、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时间和强度不宜过长,以防出汗过多,导致阳气耗散、损伤阴津。

也可采用中医适宜技术,如艾灸刮痧等操作,调理肺脏功能。艾灸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可起到调肺气、润肺阴、降肺火、去肺燥的调理作用。所以,秋季科学地进行艾灸也能起到保健治疗效果,主要选穴背腧穴之肺俞、脾俞、肾俞,太渊、太溪等相应穴位,扶阳固本,补中益气,健脾利湿等,以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凡事从另一个角度看事物,就像古代文人一样保持乐观的心态,如陶渊明《饮酒》咏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着淡远、宁静的心情。如唐代杜牧流露出对秋天的喜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唐代刘禹锡《秋词》里的乐观的情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伟人毛泽东的诗句更是颠覆了悲秋传统:“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所以,人活在世,心态最重要。境随心转,乐观豁达面对秋日,就会发现阳光同春朝一样光芒四射。

相关文章

  • 如何让人不悲秋

    秋季首当顾护肺气,收神敛气,保持秋之平容之情。 《黄帝内经·素问》:“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

  • 悲秋不悲

    好友告诉我,我应该写一写大自然,恕本人才疏学浅,也没有豪言壮志,故无法托物言志,亦无法借景抒情,但我在这...

  • 悲秋不悲

    秋来了,她把随身携带的染料撒向人间,大地上顿时换上彩装,一抹绿,一抹红,一抹黄…… 天空情不自禁地瞪大他那纯净如水...

  • 悲秋不秋

    我以前一直是很喜欢秋天的,我认为是这样,那是在我遇到它的悲凉之前。 今年中秋节,天气原因再加其他的一些事情没有回家...

  • 不悲秋

    下雨了,还刮着风。 一地的落叶,看着,不免让人有些心疼。 不是伤春悲秋,也不是无病呻吟,只是觉得,不久前还花红柳绿...

  • 不悲秋

    不掩藏的喜欢秋季,我曾在冬天的暖日,夏天的西瓜,秋天的明月和春天的花朵里选择了秋。其实那是到心理测试题,秋...

  • 悲秋,不悲冬

    悲秋,不悲冬 一是冬不比秋,悲不起 二是冬比秋,离春天更近 一抹眼泪 向前跨一步 就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但如果一定...

  • 无病呻吟

    天不悲秋人悲秋, 为赋新词强说愁。 冬伤艳阳夏伤雪, 强自多情早白头。

  • 秋日正爽

    转眼夏天成了故事,秋天成了风景。 秋天的秋雨,让人伤感,容易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 世人悲秋 秋静人安 虽落叶黄黄 秋风凉凉 却也难得凉静 不悲不喜 更近生命平和 夏太浓热 春太艳艳 冬来酷冷 维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让人不悲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za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