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海权与陆权在发展逻辑上有什么不一样,那就要理解大海和陆地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物理空间属性上来说,陆地可以被某个国家进行封闭式占有,这块地我占了就没你事儿了,就像俄国把克里米亚半岛从乌克兰手中抢过来一样;但是大海没法被占有。
当然,这里所说的是远离陆地的公海,靠近陆地的领海是另一个逻辑。领海上你可以用岸炮就覆盖到,别人不经允许没法过来,这跟能够封闭式占有也差不多,在这个意义上,领海可以被视作陆地的某种延伸。在近代历史上确定领海宽度的时候,就是用岸炮的射程作为依据的。
但岸炮的射程有限,无法覆盖公海。人们没法在公海上划界线、打界桩,也没法派出舰队在海上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无缝巡航,所以公海就没法被封闭式地占有。
不过,海洋的开放性特点也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认识到的。最早的海洋霸主、也就是最初开始地理大发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都是试图把海洋封闭起来的,但结果你也知道,它们都失败了。因为它们试图禁止其他国家到海上去自由航行,却又不可能做到无缝巡航,别人到海上去它们也逮不着,政策落实不了那就还不如不说,否则会让自己威信扫地。“威信”,在国际政治意义上可以被解为“威胁的可信性”,你的威胁没啥可信性,那你在国际博弈中也就玩不长了。
海洋无法被占有这样一个特征,最终被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发现并且确立为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海洋法里的“海洋自由”原则。也就是说,大海上没有主权者,公海上不服从任何国家的国内法管辖,只服从自然法,是自由的。
格老秀斯的相关讨论我曾在《中国史纲》的加餐里面提到过,具体的论证过程很有趣,这里我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找来听一下。
独霸的海洋和多雄并立的陆地
海洋是自由的,陆地则有可能是封闭的;但是你要注意,海洋虽然是自由的,但海权又一定是独霸的;陆地可能是封闭的,但陆地上的格局却总是多雄并立的。
这么说好像说很矛盾,但事实上,这就是和海洋没法被占领,而陆地可以被占领这个基本区别紧密相关的。
你看,陆地可以被占领,就可以在上面设置防御阵地,更可以借助山川险阻,而成为无法被攻克的防线。这样一来,陆地上很容易就会出现相持战,双方就在一道防线附近来回拉锯,拉到一定程度,谁也耗不下去了,索性就以这道防线划界了。
由于山川险阻的存在,陆地天然会被分割成很多块,相互之间要想征服的成本几乎大到无法承受,结果就是多雄并立的秩序。哪怕有哪个国家成为陆地霸主,也只是说它比其他国家力量更强,但不是独霸的,陆地霸主也就只能形成一个区域性的霸权秩序。
而海洋就不一样了,公海没法被占领,上面也不可能有山川险阻,就没法在海上设置防御阵地,所以就不存在相持战。一旦在公海上打起来便必定是歼灭战,失败一方的远洋力量被打残,还原为一个海岸警卫队。所以,公海上便是独霸的结构,海上任何多强的结构都只能是个过渡阶段而不会是常态,但这种过渡阶段可能预示着某种霸权转移过程。
海洋上的独霸性还体现在,海洋是连为一体的,霸主的力量一定是覆盖所有公海海域,而不会局限在特定海域,从而也就没有海上划界而治的可能性;海洋联通全球,海洋霸主因此也天然地是全球霸主。
所谓的“马六甲困局”
一旦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意识到,网上那种“突破马六甲困局”的说法,是完全没搞懂海洋逻辑的结果。
马六甲困局这种说法,是说目前中国的海上贸易航线非常依赖于马六甲海峡这个航道,一旦这个航道被对手给封锁了,中国就会陷入非常危险的困境。所以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说法,说只要在印度洋方向找到一个友好国家,为中国提供出海口,那就破解马六甲困局了。
但问题是,海洋是连成一体的,不像陆地上是由多个国家分割控制的。在陆地上,和某个国家关系不好,可以绕着它走,它打不着你;可是在海上,中国就算能绕得开马六甲,难道还能绕得开波斯湾吗?绕不开波斯湾的话,绕开马六甲又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对手如果能够封锁马六甲,难道就没有能力封锁友好国家所提供的港口吗?如果能够封锁这个港口,那么用它来破解马六甲困局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这么说,完全不是说在印度洋方面找到友好国家提供港口没有意义,它当然很有意义,但并不是在破解马六甲困局这个层面上,就破解困局这层面上,它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是否中国成为海洋霸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呢?你这么想也没问题,但是对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来说不现实。
因为,要成为海洋霸主就得有远洋舰队,这是很耗钱的,海战对于国家财政能力的需求相当高。这就带来一个结果,只有岛国才能够作为海洋霸主存在,因为只有岛国才用不着再供养一支庞大的陆军,国防开支基本上都可以用在海军建设上;而陆地国家必须要分出至少一半的国防资源在陆军上,那跟岛国比拼海军肯定会失败啊。
就国际政治的意义上而言,美国就是个超级岛国,因为它的陆地邻国对它没有任何威胁,所以今天的海洋霸主就是美国。
海洋霸主的军事属性和贸易属性
那这么一来,中国是不是就只能忍受被威胁的命运了呢?那还真不是。因为独霸的海洋霸主,所建立的又必定是个自由的霸权秩序。这么说,听上去就更矛盾了。
要理解这一点,就得看到,在国际秩序的意义上,海洋有着双重属性,一重是它的军事属性,一重是它的贸易属性。我们说的独霸的海洋霸主,它对于海洋的垄断实际上只是在军事意义上对于海洋的垄断,而不会是对于海洋贸易航线与海外贸易权的垄断。
所以,海洋霸主通过军事垄断所实现的海洋安全,就转化成为一种全球公共品,可以为所有国家共享。这相当于霸主为全球的海上贸易提供了安全通道,它的利益就在于以某种方式从这个公共品当中收租。所以霸主国一方面自己会利用海洋大规模做贸易,同时也会尽力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以便有更多人到海上来贸易,这样能收到的租就更多。
总结一下就是,海洋霸主在海洋的军事属性上是独霸的,但在海洋的贸易属性上又是自由的。这不是因为这个霸主善良,而是因为这才是最符合它利益的生存原则。
中国的机会何在
说了这么多,结论是中国注定成不了海洋霸主,那么中国还有机会吗?当然有。
机会就在于,在过去的历史上,海洋上的军事霸主和贸易霸主都是同一个国家,但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出现一个全新状况,就是海上的军事霸主和贸易霸主分离了。
美国是军事霸主,可是海上商品物流的最大份额现在是在中国的手里,也就是说中国成了贸易霸主。当然,海洋上的基本秩序还是由军事霸主决定的,贸易霸主也要服从这个秩序;但是维持军事秩序是很费钱的,过去的军事霸主,其军事费用可以通过其贸易霸主的地位可以再赚回来,现在两个霸主身份分离了,整个秩序的逻辑就全变了。贸易霸主虽然仍需要服从军事霸主的秩序,但是也有了自己完全不一样的谈判空间了。
真正高手的谈判,不是把具体的一件事谈下来,而是要建立起一套新的规范性秩序。高手所争的不是具体的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规则的主导权,这才是长线上的利益。
就像我们在讨论商业问题时经常听人说到的,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国际秩序上的规则主导权,这就是标准。而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得理解国际法的逻辑。
国际法就是在大航海时代逐渐浮现出来的,下一讲我们就来看看,国际法到底是如何浮现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