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从今日起,开始读史书,弥补之前的不足,可分一读、二读等,一读主要为感受及散记,仍收入读书笔记之中。
借网上小楷书《项羽本纪》项羽并没有成为一代君王,但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把他的传记列为本纪,可以看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西楚霸王是何等重要的一个人物。
项羽名籍,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梁和项伯是他的叔父,其父项超泯众,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记录,只留下项羽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和刘邦相比,显然项羽出身更为高贵,因此为人光明磊落、喜欢正面交锋,不像刘邦那样厚黑、工于算计、善于领导和管理,他失败的原因在于杀人不眨眼时喜欢逞能,即匹夫之勇,而大事决断时却又有妇人之仁,每每错失好局。
遇秦始皇过浙江,项羽语出惊人:“彼可取而代之”,可见他志向是非常远大的,他的目标也许只是打下江山,却从未思考过怎么制衡诸侯、治理天下。从项梁传授他兵书,初喜出望外却终究不能竟学,可以看出他对军事上的谋略是看不上的,只喜欢明人不做暗事,直接一决雌雄。
乱世之中,世袭罔替的名门和豪杰是有极大的感召力的。这里面有陈婴之母他归顺项羽的例子,其原因竟然是“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独得封侯,事败易以王,非世所指名也”。而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大泽乡起事的陈涉,被范增一语言中,无大出息,是因为没有拥立楚国故主。项羽听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国恨家仇,寻得楚怀王之孙,是为师出有名。
定陶项梁战死,项羽随后诛杀意图中立的宋义,显示出了他作为豪杰的特质。——所谓英雄豪杰,绝对是敢作敢当勇往直前的,非袁绍、刘表之类能比。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典故出现,项羽一战成名。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时候,从河南方向进攻秦朝的刘邦先进了咸阳。于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宴席“鸿门宴”开餐。这一段相比七零后都会耳熟能详,因为入选过中学教材,我在看这部分文字的时候感觉非常亲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等生动形象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了痛失好局的项王和气得浑身发抖的范增的形象,简直是跃然纸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不在关中建都,而回到徐州,显示出前文所说的,他只是想把天下打下来而已,怎样治理这个庞大的体系他没有任何心得,甚至萌生退意,如果没有后来的楚汉相争,他可能还真无用武之地。正如他所说的话,如果不衣锦还乡,难道锦衣夜行不成?屠城、烧阿房宫、把笑话他“楚人沐猴而冠”给烹了,这符合一介武夫的性格。
接着,项羽把他拿来当做令牌的小楚怀王杀死、使刘邦以此为借口开始向他宣战。最终,战神项羽以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霸王别姬”、“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把自己的一声归于草莽,尽管司马迁把享年三十一岁的他奉若神明。
霸王别姬被排成多题材的文艺作品读完这篇本纪,方知很多看似是野史的故事,比如刘邦要在项羽烹刘太公(刘邦之父)时分一杯羹等,都出自史书,历历在册。许多楚汉相争的经典桥段都出自这部本纪,或许还出自后面的高祖本纪等。看来好好读一读正史还是很有意思的。这些年出了很多戏说的书籍,其实就是史籍的另类译文,也是良莠不齐,只不过大家都不太愿意触碰晦涩的文言文罢了。况且二十四史早已过了版权期,因此就成为现代文人的挖矿之宝地,写的有意思的就很自然的成为科普小品、任由追捧了。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优缺点,决不能用成王败寇来简单评价。即使是司马迁,在给项羽定位本纪的同时,在末尾也对项羽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自欺欺人论调大加批评。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个慷慨悲歌的英雄,却也难掩其过于理想化从而悲剧了的人生。我们心中最好是感受霸王的豪气,同时也要修正他关键时刻的昏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