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人生》210
枯树上的鹊巢
一片荒芜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十分简陋的鹊巢,里边住着一只因经常挨饿而瘦骨嶙峋的喜鹊。这只喜鹊最初在这棵树上筑巢时,树还没有枯死,周围还有许多草木,一片绿色,还可以觅到许多食物。可是,随着雨水减少、风沙增多,老树慢慢枯死,周围的草木相继死去,绿色也渐渐消失,昆虫几近灭绝,日子过得越来越难,但喜鹊并没有想到离开。它舍不得它辛苦筑起的这个“家”,尽管这个“家”十分简陋,四处透风,到了秋冬,夜里常常会被冻醒,可毕竟还能遮遮风雨,挡挡烈日,总比流落他乡,一无所有强得多。它常常怀着这样的恐惧:一旦它没了这个家,它将怎么活下去呢?
灾难终于不期而至,一天拂晓,一场飓风横扫大漠,枯树被连根拔起,枝杈被飓风折断卷走,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树干横卧在地上,鹊巢早不复存在。万幸的是,这只喜鹊半夜被饿醒,天还没亮,就不得不飞出去觅食,因此幸免于难。
这只失去家园的喜鹊哀鸣着,围着树干盘旋了好一阵子,最终恋恋不舍地离开,振起双翅,向陌生的远方飞去。
它飞呀飞,只用了一天的功夫,它就飞出了大漠,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它的眼前呈现出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无边的森林里,有琳琅满目的昆虫和各种各样的草籽、果实。那些昆虫,有的趴在地上、草茎上或树叶上,有的还在空中飞舞;那些草籽、果实有的金黄,有的鲜红,五光十色。这简直是世界上最丰盛的大餐!它尽情地享受着美味佳肴。尤其令它振奋的,是森林中有黄雀、云雀、山鸡、杜鹃、百灵鸟、鹌鹑以及它叫不上名字的各种鸟儿,他们无拘无束地飞翔和歌唱,特别是那些喜鹊兄弟姐妹们,成群结队,叽叽喳喳,见它飞进森林,都聚过了欢迎它。
第二天,它开始在密林中的一棵大树上建筑新家。柔软的草叶、干细的树枝遍地都是,它从容地选择最好的材料垒巢,只两三天功夫,新巢就建好了。它躺在又大、又圆、又宽敞、又密实、又温暖的新巢里,心里美滋滋的。
忽然,它想到了无边大漠,想到了那棵枯树,想到了因没有材料修补而四处透风的老巢,也想到了那忍饥挨饿的日日夜夜……,一股悔恨象乌云压上心头,让它有些窒息。
它蓦然觉得,它应该感谢那场令人诅咒的飓风。
鲁钝生感言:如果那棵枯树不被吹倒,鹊巢还在,这只喜鹊会离开大漠去寻找新的生活吗?答案只有一个:不会。原因有四:
原因一:这只喜鹊牙根就没有想过离开,连想都没有想过,自然不会付诸行动,因为思想决定行为。
原因二:除了大漠,喜鹊并不知道还有另外的世界,在没有任何比较的前提下,它不会产生离开的想法,因为在它的视域和观念里,世界都是如此,飞到那里都是这样。
原因三:这里毕竟还有它辛苦筑起的巢,还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一旦离开,它将无处栖身,所以,它怕失去这个家,并因此常怀恐惧。
原因四:它熟悉这里的一切,它跟这棵枯树和这片大漠有了感情,它还恋着这个地方,舍不得离开。
请不要嘲笑这只喜鹊的愚昧无知和保守,在人类生活中,这种现象无处不在。有的时候,我们只要稍稍改变一下生存环境或调整一下生存方式,我们的生活就会有很大改观,可我们连想都没有想过。倘若有人这样想并做了,我们又往往不屑甚至非议、嘲讽和横加阻拦。中国人安于现状的心态尤甚,只要能活下去,即使是只能勉强活下去,也不愿意离开故土和既定的生活方式。说一个极端的事情,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甘肃省政府决定,由政府出资,将大漠边缘的几个缺水严重、几乎无法生存的村庄迁到内地去。政府为村民在内地盖好了房子,为他们划拨了耕种的土地,可许多村民就是不走,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说死也不愿离开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弄得负责搬迁的工作人员哭笑不得。新居处与这个常年风沙和干旱的老村庄相比,简直就是天堂,可就是天堂,他们也不去,宁可死在地狱里。无奈,只好强迁,当他们被强行拉上汽车的时候,个个嚎啕大哭,如丧考妣。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三点启示:
启示一:人要有思变意识。人不能安于现状,特别是在贫弱的时候,万不可象喜鹊那样,不思改变。面对贫弱,人得有穷则思富、弱则思强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才能去行动,才有富强的可能。
启示二:人要有开放意识。人不能囿于成见,不能死守在一个小环境里,要敢于走出去,看看外边的世界。广阔的世界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会让人在比较中看到自身生存环境的不足,从而会生成改变环境的想法。
启示三:坏事,有时也可以变成好事。“祸兮福之所倚”,有的时候,生活的重大变故,很可能正是改变命运、走向幸福的契机,当生命被推到生与死的关口时,往往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没了任何牵挂和顾虑的奋起一搏,也许就能打出一片更宽阔、更美好的天地。这大概就是这只喜鹊要感谢那场飓风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