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作者: Eileen秋艳 | 来源:发表于2021-02-13 07:06 被阅读0次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要让别人做到公平正直就必须自己先做到。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 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春秋》责备贤者”的惯用语。这是说明孔子作《春秋》的主要宗旨,是为了时代的衰颓,社会风气的败坏,尽他对于历史的责任。他并不苛责一般人,因一般人大都是盲从的,听命的;他责备的是领导者,当权者,或者有道德学问而负这种责任的贤者。倘使这些人搞错了方向,会导致历史的重大罪过,因此《春秋》以中正责备贤者。《论语》中这里的观念也是如此,解释为政的道理在于先求自正。❤️

    大家早上好啊!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今天是大年初二了,再次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新年快乐,牛年牛气冲天!

    我们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先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论语第13篇《子路篇》的第12章。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王者”,是圣人受命而兴,以君主天下者。三十年为一世。圣人比善人更伟大,所以孔子才说:善人要一百年,但如果有圣人,那三十年一定可以仁政有成。

    成仁政的标准是什么呢?《汉书·平当传》引用过这一段,解读说:“三十年之间,道德和洽,制礼兴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汉书·食货志》有更详细解读:三年耕种,能有一年的余粮,“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所以叫三年考绩。对统治者,或对地方官,是三年一考核。孔子前面说的三年有成,这是“成”的标准。三个三年,九年达到这标准,有三年余粮,叫“登”,五谷丰登的登。两个九年,还这么好,有六年余粮,叫“平”。三个九年,二十七年,还能可持续发展,有九年余粮,叫“太平”。德化流洽,礼乐成焉,这就是太平盛世了。

    这充分说明了圣贤的重要性,也就说有好的卓越的领导人!

    但同时也告诉大家,不管谁来统治来治理国家,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指望着说立竿见影,马上就要达成我们的愿景和希望,是不现实的,需要持之以恒,需要日积月累。

    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坚持一以贯之、持续的做,而且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功到自然成。

    接下来我们学习论语《子路篇》的第13章。我们先来看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句话其实也就相当于我们以前学过的正人先正己,意思上差不多,但为什么孔子还这么说呢?

    其实孔子就是反复强调榜样模范的这种重要作用,或者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作为一个家长,作为一个管理者,你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上行则下效。

    先简单的把这一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那么治理国家、治国理政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也就是不能自己做到,那么你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要让别人做到公平正直,就必须自己先做到。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什么儒家思想《论语》里面特别强调政者正也,就是主要来要求领导人呢?

    这里面就要引用《春秋》这本书的一个惯用语,叫“《春秋》责备贤者”

    据说《春秋》是孔子做的,也有人说不是他做的,不管是不是他做的,这个思想是一贯的。

    孔子作《春秋》的主要宗旨是为了时代的衰退,社会风气的败坏,对于历史的责任,他并不苛责一般人,为什么呀?因为一般人大多是盲从的,是听命。他责备的是领导者、当权者或者有道德学问而负这种责任的贤者。倘使这些人搞错了方向,会导致历史的重大错误罪过。

    因此,《春秋》以中正来责备贤者,就是要求他们这些有德有才的人,要做到中正。《论语》的全篇其实也都贯彻这种思想,解释为政的道理,在于先求自正。

    包括后来曾子的《大学》里面的正心诚意等一系列思想,也是孔子这一观念的引申和演绎。

    到了宋代,真德秀著《大学衍义》、《心经》(儒家的心经)、《政经》等书,就是强调这个重心,给帝王和领导者看的。

    所以宋代以后用,《大学》《中庸》的正心诚意思想,作为领导人必然的修养,也是根据孔子这里的思想。

    趁着春节这几天,我看了一下特别有名的电视剧,叫做《亮剑》的一部分,然后我又在微信读书上读了《亮剑》的原著。

    这里面的主角叫李云龙,他在1927年就参加红军,参加过中国几乎历次重大的战争和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个人他不是文化人,是一个粗人,只上过三年的私塾,脾气比较暴躁,说话脏话和粗话比较多。

    大家好像乍听起来会觉得这个李云龙不怎么样嘛,不符合一个贤者的标准或者圣者的标准。但是他却是他这个军队的魂, 他底下的将士不管是谁都特别的尊崇他,尊敬他,唯他命是从,整个团队的精神,都是和他一样具有亮剑精神。

    他这支部队参加各种战役,都是奋不顾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多次人只剩下不多了,一个团一个营最后剩不了多少了,但都会迅速的扩大,而且再招兵新入伍的人,用不了多久,就和这个部队的整体精神一致,都斗志昂扬,充满正气。

    真的是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私下的时候关系好的不得了,能够说这些所谓的脏话和粗话,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接地气,没把对方当外人。但是一旦到战场上就作战有方,人人既有勇又有谋,战斗力之强超乎想象!

    都是因为李云龙这个军事主官,他真真正正的关心弟兄们,对待自己的底下弟兄们就像大哥哥,就像师长一样关心。但同时他又严格要求自己,真真正正的考虑到底下的利益,做出了表率作用。

    电视剧里没演,书里写到最后,哪怕他到了文革时候,底下的部队的士兵在那么混乱的情况下,都很忠诚的拥护他。

    这本书我看了以后多次被感动得落泪,如果战友们要是愿意的话,也可以到微信读书上看一看,或者说买一本书,好好的去瞅一瞅,这些英雄儿女,以李云龙、赵刚为首的这些共和国的功臣到底是怎么做的!

    真正就是符合孔子这里面说的,能够正其身,管理不难!但如果不能自己端正自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你也是无法去要求别人的,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大家都不傻,都看得到。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能够做官的大部分都是读书人,为什么读书人做官呢?换句话说,做官要读书人呢?

    其实就是需要的文化浸润,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以四书五经,或者是各种经典来作为人生的奠基之作。像我们说以前私塾,一读书,一开始识字就以《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等来开始入门学习。

    这里面一个是让孩子们读书识字,能够看得懂这些先贤著作,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些孩童们从一开始就严格按照这些经典里面的要求去要求自己。

    比如说我们学《弟子规》,《弟子规》里面关于如何待人处事接物,都要求的很严的。从小在这种环境中熏陶和浸泡,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待人处事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的,他是这么做的,他就会把他身上所有的他的思想,教授给他的子弟,也以此来要求他的下属,这不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了吗?

    所以他们长大做官管理政事,基本上都能够做到把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军队治理的是井井有条。

    大家常看抗战剧,国民党后来之所以败亡,原因是什么呀?上面腐败了,整个上层都想着横征暴敛来积累自己的财富了,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了,所以后来失去了民心作为基础,也就兵败如山倒了,所以打败国民党的不单是共产党,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

    对于我们这些战友来讲,我们也不是什么大官,也不是什么名师,不过没关系,对于我们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最起码还是个家长,最起码好多战友还是自己创办公司的老板,或者说是某个企业的中层干部,都有自己的孩子或者下属或者员工,需要我们来引领和管理。

    其实就需要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先正其身,好好的修养自己。自己修养到位了,能够正其身,那么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管理公司,其实问题都不大。

    因为孩子就是在你营造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必然会带着你身上的这些性格特质。

    单位也是一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符合你的要求,你也不会要,他也不会来跟着你,久了身上自然的就带有你的这种性格属性。

    再说到《亮剑》里面,李云龙作为一个屡立战功、脾气有点暴躁的共和国将军,那么他的部队就带有这种属性,宁折不弯。

    好了,时间也到了,我们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了,明天早晨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这一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早晨六点半,继续相聚在这里,一起来学习与探讨。感谢大家积极互动,我们明天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cs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