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馨妍家的 012345678……

馨妍家的 012345678……

作者: 彣言 | 来源:发表于2019-11-07 18:51 被阅读0次

    馨妍是最近令我们很惊喜的孩子。也包括她的妈妈。
    虽然更多是群内文字交流,但却好像带着苏州的江南气息一样的口吻,觉得温和,安详,笃定,又透着植物根系深扎到地下的那种深与稳。

    与孩子做“舍友”,共享家中的项脊轩。妈妈写字,孩子画画,宁静中互相交换了艺术能量。
    馨妍妈妈说:不用去教孩子,自己学习升级,把期待建立在自己身上。
    而馨妍说:“妈妈,我最希望得到的:是精神的富足。”


    0

    清0学习

    我们之前学画画,我更觉得是完成别人的作品。我想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生发。所以来这里学了。

    我们家孩子的美育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现在正好清零学习,我和孩子一起。我很喜欢熊老师在第一课讲的一句话:“向古人学”。我的理解就是取法乎上。学习的乐趣大于结果。作品太“精致”觉得有点媚俗,反而少了孩子的天真。我更喜欢古拙。
    天真与古拙,我乐意看做是 0,这样才会有后续更多的 1,更多的有。


    1 个领域

    做好一件事,上好一门课
    始终做好“1”别贪多。
    Less is more.

    我们上完了熊老师这里的一画课,现在接着上了后续课程。因为孩子已经是高年级了,时间蛮少,得高效合理安排时间。

    馨妍很享受画画,熊老师这里学到的也可以让孩子很自由的运用到,所以我们就做好画画这一件事,上好熊老师这一门课。觉得挺好,在家画画比外面进步更大,因为灵活度高,课程也需要很多她自己的思考。不急,可以慢慢来,只要每天动手画就行,每天她学习空余时间就画画。
    孩子精力时间都有限,与其样样稀松,不如专注做一件她喜欢的事情。

    1个“导游”

    熊老师现在像一个“导游”,先在课程里带着孩子(还有我们)在古人的园子里逛一圈,给孩子播种下种子。总有一天孩子再认或者运用的时候会有“忽逢幽人,如见道心”的感觉。

    熊老师在课中并没有一味的强调某种方式或者某一种技法,而是穿插的讲述中国和西方绘画语言,可能有些会比较难,但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其中的语言逻辑关系。是感受,是深入的体验,是参与其中。我觉得熊老师的课不是在某一方面线性发展,而是解构式的多元化体验。

    1 个交流“密码”

    我自己也在上书法的网课。 晚上是我们“亲自伴读”的时间,安安静静的,各做各的事,但是又互相影响。孩子有时也会写写我正在临的碑帖,我也尝试了过孩子课中的作业《送子天王图》。这幅中国经典画我临了近两小时,感觉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写字,最终的感觉和练字一样令人愉悦。



    找到了我和孩子共同的交流“密码”。我写字、她画画,现在成了我们精神交流的语言。之前总是在寻找,现在从自己身边能做的着手,不断精进坚持。反而踏实也更有力量。


    2 生花

    价值观和审美观是双生花。

    认真、谨慎地为自己和孩子挑选经得起时间打磨的东西。
    我想了很久,在美育这方面,只有把我家孩子喜欢的画画作为入口,经由一门技艺去学习传统文化,才能接近我理想中的教育。这同时是有价值并且也提升审美的双生花。
    既然已经精挑细选了,那就更应该吃透课程了,更对得起选择的价值。

    2 个核心:练眼力+有效练习。

    另外,在学画的这个过程里,能够更有价值的吸收内容,我和馨妍都在关注的点是,上的课是练眼力的,练习是有效的。
    正像启功先生说:

    “写字不是量的积累,而是正确的重复。”

    技艺本身的打磨一定是有些难的,就像爬梯子,不往上一阶就不会更高,而且越高越不容易,是身心的双重磨合。但这些“难”就是自己要克服的功课。循序渐进,多练习在任何一个学科都通用,很多学习规律是一样的。

    2 个认知资源

    难就会容易滋生情绪,但是我带着这样的理解去看待孩子在学习中有时出现的消极情绪。
    其实是资源分配的问题啦。孩子认知总量为200,智力100,精力100。那么当孩子紧张、发脾气此时她的智商和情商会共同抢占认知资源。孩子只会用一部分认知资源去学习和考试,这样会很艰难。
    可如果我们能够帮孩子释放情绪,那么反而会好很多,因为共同抢占的份额减少了,智力精力都可以更专注在应该的方面上。

    3 种狮子

    把字用尽,把狮子玩透。理解要精微,下笔要简单。


    石狮子我们第一次画,和娃一起,自娱自乐画了一小时多。看课大概十几分钟,听起来好像还蛮短的哦?但熊老师的课很开阔,有很多小点可以在课后继续扩充,于是我们又搜集了从汉代到清代的石狮子,画前做了讨论,写在白板上。


    哒哒!就有了课程里需要完成的水墨小石狮。



    后来我在练字,写着写着自己画了头狮子王。妍之后也用了同样的方式画了一版。
    这么一想,画画和用词一样。把看到的说出来或画出来。

    再后来,又做出来另一版,爸爸问,“黑哩吧啦这是什么?”,我说:“这是敦煌壁画里的狮子。”

    之前我说的最多的是“我教你”。现在我明白,我只要示范,孩子做不做都没有关系。只要自己投入,和她在一个房间就好。期待孩子每天做,首先自己做。

    4 条寄语

    敦敏,会心,柔软,无忧。

    这是春节里写给妍的寄语。是自己书法课里所学技能的运用,也是对女儿的美好祝愿。

    不过当然了,还写了一幅“写好作业”。虽然我很喜欢敦敏、贵天真。但假期还是要写好作业。

    做了母亲后,有太多外界的声音说“要做个好妈妈”。但我始终认为,不用去教孩子,自己学习升级就够了。当把期待建立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对孩子的行为不满,就不会心生情绪。
    我好好写字,她好好画画。 日子就这么互相滋养的过来了。

    5 个动物

    妍的课程已经上到动物课了。一路画了仙鹤毛驴马牛羊,最近新鲜出炉的是墨龙。


    [图片上传中...(2531573105238_.pic.jpg-8c8c35-1573123198347-0)]

    说起动物,又想起有阵子重读一遍《小王子》,里面小狐狸曾有一番关于驯养的理论。

    驯养不仅是对人,还有驯养“物”以及自己的“志业”。

    是我重读的感悟。
    我慢慢地“驯养”了写字,它已经变成了我的生活习惯。画画和写字,也是一样的。

    6面会说话的墙

    我们家开辟出来了一个我和孩子一起学习画画写字的区域,其实是餐厅,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开辟的。一个空间学习的好处是模仿,我们可以成“舍友”,可以相互学习。孩子上学后时间都在学习,这个就让她自己散怀抱吧。我提供环境和用物。

    她画画我写字。四壁上贴着我们的练习,通往厨房的玻璃门上时常贴着我临的贴,阳光晒过来的时候透过宣纸,笔墨的味道都好像不一样了。


    我拍了自己的文房小角落。其实这里既是餐厅也是我和孩子共同学习的地方。桌上我放置了台历、计时器、闹钟、茶杯、茶叶、果盘。墙上的柜子则摆放了写字的工具。
    文房不是摆设,是自己精神的休憩所。
    我们的这个空间叫做“项脊轩”。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的居所书房的名字。《项脊轩志》写的就是他自己家里琐琐碎碎的事情。我喜欢平平淡淡的小日常,却很有人情味。

    我把之前写的汉简贴移门上。女儿走来说:“妈妈,你贴的是古人的广告牌。”我问她从哪里得知,她告诉我“美术老师说的,她见过汉简”。

    熟悉是因为自己再认了它。

    6 个人物组成的生日礼物。


    妍花了 6 天,一天画一个人物,最终组成了她的送子天王图。原图很多细节,小线条掌控不好,于是放大了画;其中一个人物执剑的手结构不对,后来老师指导了草稿与细节的关系,再后来一个人物结构就好些了。
    最终完成了,这是她12岁给自己的最好的生日礼物。我要把它裱起来。

    7句学习感悟

    不以兴趣喜好为借口,而从自己身边能做的事入手,坚持练习。

    要先跟上上课的节奏,就像齐步走。哪怕走错了也跟上慢慢就会跟上了。

    像童子一样用功。心思单纯,不厌重复。

    一个孩子说兴趣或是喜欢,都是基于她对这件事物的熟练程度。

    因要熟练,果是速度。先熟练,自然速度就会有。

    有行动无情绪;先跟上学习节奏不要停。

    兴趣不是在机构培养的,而是在家里父母示范到位。

    只要“示范到位”,不教孩子画画,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会有更多可能性。

    孩子的兴趣,我的理解是:“越熟练越了解就越喜欢。”不喜欢或者没有兴趣,只是缺少这件事的相关背景知识,如果在学习的主题后补充背景知识,或许可以解决很多学艺术的孩子中期热情退却的这个问题。

    也有的家庭觉得自身没有艺术素养,所以线上课跟不上。但,熊老师的课我的理解是“示范”,示范更多的作用就好比给孩子“刷墙”。这个示范不能仅仅熊老师做,父母也得在家做。不断的示范,不断的“刷墙”。不要教,不带着功力去做,如果自己享受其中孩子也能感受到。

    8 成时间

    喜欢对你有益的人和事,确保八成的时间你能分配给她们。

    以及,很多……

    学一个技艺容易,但技艺背后的审美却难。不是一天能实现的。
    我心中衡量了很久,现在觉得从美育入手,是了解并爱上传统的其中一个途径。也许因为爱上传统,她的古文会雅致,文字优美,这些语文方面的能力提升都是有可能的附加值,不是画画一件事。
    我写字也不为成为书法家,也是经由写字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用这个影响我女儿的语文学习。

    语文学习,我想把它定义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不只是书面知识,是方方面面的。是多元的。
    传统不是只有一个样子不变的山水,也不是只有葡萄。更多地是学习一种思维。#我选择熊老师的课也是让我看到了传统与生活的融合,以及传统的多样性。

    孩子的“美育”不是难在“技术”(只要有好的方法,都会提升)。难在“个性”不被肯定认同,一致化。这样人的创造力就会枯萎,美感会丧失。会依赖别人给予的美的标准。
    让孩子生发出“自我的力量”,认同她接纳她,在练本事的同时,让她做自己。

    中国的学问都有相同之处,字要看字外之意,琴要听弦外之音,都跟心灵相关。所有的技艺不单只是技,而是和人的内心相连接。

    她去杜甫草堂看到徐渭的碑,像看到了老朋友。如果没有画过他的画,孩子看到也不会去细看。关键是学习同时能在生活中发现传统的美和运用,能更好的看展。慢慢来,让孩子喜欢上传统文化,看到传统的多样性,看到很多可能。这是我来学习的目的。画得好坏只是附加值。

    欣喜的是,她说:“妈妈,我最希望得到的:是精神的富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馨妍家的 01234567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fv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