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了解更大的世界,然后找到自己想过的人生。
治愈人心,却不指导人生。
表达观点,却也容纳异见。
人生未必一定要创造波澜壮阔的事业,才能证明这一生的价值;“在奋斗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这只是一句相对的话。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取向,每个人面临的生活困境也都不尽相同。
当然,人生的前提是你能保证自己的生存。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也承担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除此之外,并不是每一个人想要的生活都是财富巅峰或名利双收。
可惜,大多数人似乎对于人生价值的判断只来源于小部分人。他们认为,只有那些不断向着所谓事业目标进发的人生才能称之为“成功”。
《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作者山口路子三十岁时,人生遭遇困境,不愿与人交往,工作也不顺,茫然而不知所措。
所有人都让她坚持下去,不要做生活的弱者,必须勇敢去突破、去奋斗、去为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战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但她真心感觉累了,在质疑的眼光下,她逃避到了乡下。
一家三口,过着简单的生活。然后,她开始读书,读大量的书来抚慰内心。
“你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她说,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可以是成为大企业老板的梦想,也可以是平淡过日子的市井惬意,而关键的是到底哪一种适合自己,哪一种能够让自己真正的快乐。
“对于体力劳动者、白领、家庭主妇,学生,虽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严重的事,但偶尔需要精神上的逃避,或者说休养,难道就是不可理喻的事吗……许多人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痛苦罢了,还拼命鼓励自己没关系没关系,但其实他们已经在生命的悬崖。”
这种精神的逃避,并不是消极的反抗,而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反抗,是一种自我的保护。因为,你嘴上所说的生活,也许并非你内心真实想要。
或许,这个时候静下心来,读一点书,你能够不被时代的高速陀螺胁迫你的人生,你能在自我的精神港湾里,找到你想要的真正快乐的那种生活。然后,才能抛开一切轻松启程,去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
而山口路子的人生就是如此,并因此激励了许多现代人去寻找自我。
壹: 活着,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人类都是哭泣着来到世上,背负着沉重的命运,并与之不停地抗争,在抗争中存活。除此之外,对人类,还能再要求什么吗?”
日本作家五木宽之《生存提示》
作者说:“活着艰难,人生终归是痛苦的”。
除去了那些无病呻吟的人,会抱有这些想法的人,大多只不过是人生体会到了更多的现实罢了。
而体会不到这些的人,要么是在人生的顺利阶段,又或者是天生比较麻木,于是总是会把这些人形容为“灰暗”“没精打采”“消极”等,以此来伤害他们,并证明自己人生价值观的优越性。
但是,那些现在还沉没在绝望的深渊、漂泊在漫无边际的绝望的大海中的人,看到这句话,定然会忍不住怆然落泪。
“对人类,还能再要求什么吗?”用作者的话来说,单单活着,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甚至可以说是奇迹,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因为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能够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骄傲。
遗憾的是人性劣根,原本是一个群体的骄傲,却总是有人要以区分高贵与低贱的人生,来获得某种可怕的快感。
所以,尽力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奋斗,但即使失败也不要觉得悲哀,因为,所有人的终点都是死亡。而生的意义,在于取悦自己,并不断成长,让取悦自己的事能够更加高尚。
除非你做了卑鄙无耻的事,否则无论社会身份如何,没有人比另一个人要所谓高级。
贰:无止尽的上进心,就是欲望的深渊
“上进心强的人,很难有幸福感。所谓幸福,就是注视着另一个自己,并对被注视的自己感到满意的一种心理状态。至于满意的标准放在哪里,将直接左右幸福指数。”
日本作家米原万里《魔女的一打》
作者说,过自己想要的更好的人生,幸福当然要比不幸好得多。
那么该怎么做呢?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把“满意的额度”设置得离自己太远。
这也关系到人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在作家米原万里的书中,用“注视着自己的另一个自己”来表达,其实也就是客观性。而不具备这种客观性的人,往往容易将满足额度设置得很高远而为此受尽折磨。
凡事不懂量力而为,只一味“求上进”的想法,与幸福相去甚远。
生存是绝对的,而幸福是相对的。
绝对的事情,你不能拒绝,不用带任何情绪和思考,必须去做;而相对的事情,就在于你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满足。
因此,每个人都不相同,没有必要去逼自己成为任何另外一个人,也不需盯着别人的人生目标,来衡量自己的生活。
叁:选择牺牲,也是一种欲望
“在面对只能二选一的抉择时,人有时候会选择于己无利、与欲望无关的那个。可是我们仔细再想想,选择看似和自己有关的路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满足,所以选择一条相反的道路其实也是一种欲望。人类是偶尔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欲望的生物。这也是人的一种特性吧。”
日本作家大庭美奈子《鱼的眼泪》
作者说,选择非己所欲的路,也是我们的一种欲望。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却不能理解这一点。
你牺牲了自己,不要说这是为了别人,而是你自己也得到满足。
比如,作家大庭美奈子就直面内心,从不埋怨别人,坦诚这是自己的选择和欲望:为了“缠人的小女儿”而不得不放弃了留在大学里继续从事研究的工作、由于丈夫的工作调动而去往谁也不想去的阿拉斯加。
这些牺牲,并不是无私,而也是满足了她自己的“一种欲望”。
人往往在牺牲自我利益的开始时,都不会抱怨,并享受着牺牲带来的道德快感。而当快感消失,周围人闲话增多,尤其又必须面对利益损失带来的现实,我们就容易心生不满。
但其实我们都忘了,我们并不是完全无所得,只是欲望被满足后,我们开始“后悔”了。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自知的无赖想法。
当然,如果牺牲是求回报,那就是另一件事了,属于交易范畴。严格谈起来,这也不是牺牲,而是一种“投资”。投资失败时的痛苦,就没有必要谈恩情了,免得大家都尴尬。
肆:真正可怕的人,是抹杀对方个性的人
“他时常感觉得到自己对于马克斯心怀恐惧。他恐惧的不是老马克斯的恶意和指责,而是随着跟马克斯的接触越来越多,自己的个性在逐渐地消失。”
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独角兽》
作者说,即使对方并无恶意,甚至可以说对自己很亲切,却不知何故觉得别扭。和对方在一起,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是的,就是完全失去了个性的那种感觉。
周围有没有让你有这种感觉的人呢?如果有的话,或许他正在不自觉的吞噬你的个性。尽快与其拉开距离比较好,因为密切交往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比恶意或者指责更可怕的,是磨灭自己个性的东西。
当然,如果大多数人都让你有这种感觉,或许我们也要学会适当的反省自己。
因为这个时候,真正在吞噬我们个性的并不某一个人,而是我们自己摇摆不清的内心。
伍:没有不曾伤害过孩子的母亲
“母亲不管做什么,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美国电影《夜幕》
作者说,无论你是专事家务的全职主妇,还是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家的女性,对孩子无论是放任自流还是过度保护,身为人母,对孩子没有伤害几乎是不可能的。
真相就是如此残忍。可是我们却总是不愿意去相信这个事实。
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其实都是如此。
无论这种关系有多神圣,只要是人与人的关系,就一定会存在伤害。没有不伤害子女的父母,也没有不伤害父母的子女。
我们必须学会承认造成的伤害,因为拒绝承认伤害的想法,对于双方的关系才是真正的打击。
就如朋友之间难免会有摩擦,但如果任意一方死咬着“我怎么可能伤害到你”的想法,这段关系难免走向毁坏。
所以,我们不用逃避或自责自己对于父母的伤害,关键是去面对和弥补;同理,我们也不要怪自己的父母对我们的某些伤害,因为他们也是人,这无法避免。
陆:各不相同,才是生命最美的样子
相异即是生命的基本原理。
美国电影《金赛性学报告》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金赛教授的一段话:“透过显微镜,我研究了数千只蜜蜂,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过两个一模一样的个体......让我们来想想其中的意义。如果所有的生物都与其他生物不同,那么相异即是生命的基本原理。”
作者说,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偏见教育,因此虽然道德规范不可缺,但过度使用,就会变成恶意的偏见,从自然界生命的本质来说,生命之间的不同,并没有正常与不正常,也不存在健全和不健全。
因此,延伸到每个人的人生,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在遵守一般的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则的情况下,人应该去选择适合自己天性的人生。
生育与不生育、男女婚姻、同性爱情、独身主义,每一种人生都有其独特的美好。而就仅仅从爱情关系上来说,每一种关系,无论结婚、同性、单身也都具有同样的风险。
因为,关键的是人与人如何相处,生活方式本身并没有任何所谓的优越可言。
柒:一次次哭着醒来的早晨,太悲伤
“今天早晨又哭着醒来。年近六十,人还能够更多地改变自己吗?“
美国作家梅萨顿《独居日记》
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你大多数时候是开心的。如果你现在的生活,让你每天醒来时都在哭泣,那实在太悲伤了。
如果现状如此,请你一定离开这样的人生。无论你在为了什么样伟大目的而坚持,你都不应该继续下去。
“现在好辛苦,好难受,但未来我会有安全感。“
“他们说一定要坚持,未来的我会感谢现在的我。”
未来的你,不会希望现在的你,每天都不快乐的。偶尔的悲伤,是一种宣泄。但痛苦若是长期,则是在毁灭你的人生。
就如有人问:如果目的是伟大的,那过程是否可以肮脏?
生命的开始和终点已经注定,我们能创造的只有过程。且过程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快乐的人生,容不得每一日都是悲伤。
一起读书吧,一起感受自己的快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马云、乔布斯、或某某某;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拥有某些东西,才一定会快乐。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那天堂呢?
相信我,在你的笑容里
来源:《十点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