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那个我 如果来找现在的我 会得到很好的款待。
——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一、
我时常感到焦虑,走在街上,过去某个时刻的失败表现、后悔经历和尴尬时刻会突然被想起。感觉就像是有一颗子弹突然射入后脑,头晕目眩,恨不得马上躲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因为我知道,接下来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表情,那些负面的想法会扭曲我的表情,僵化我的行为。我也知道,不会总是有理解和关心这样一个生命体的人恰好出现。
即使走在阳光下,也会突然感到刺骨的寒冷,仿佛我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不受欢迎者。我需要一杯很甜的奶茶或者咖啡或者其他的东西,让体内的多巴胺、血清素、五羟色氢活跃起来。现代社会更了解人体的秘密,也提供给个体可选择的工具和途径来干预自己的情绪。只要不是有害身体、非法的、不合道德的方式,我想,我会愿意去尝试。奶茶、甜食、咖啡愉悦了身体和大脑,电影书籍动漫游戏也是如此,跑步撸铁搏击更是喜欢的疏解焦虑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刻意练习,逐步感受和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一个时常焦虑的人来说,这就是自己的高光时刻了。
二、
但那种焦虑却并不会就这样消失,它陪伴我的时间,远比发现上述纾解方式的时间长。换言之,焦虑是“我”的一部分,那些纾解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因为它而存在的。那些让我开心的事情,是自己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问题不存在了,那我对他们的喜爱还会存在么?他们会成为新的问题么?还是说,我会把他们一同抛弃,成为一个没得感情的赚钱—消费机器?
上面的几个问题都很奇怪,甚至可以说毫无逻辑。我也不妨承认自己并不是个理性的人。虽然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们很乐意讨论理性人假设,但绝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理性人,剩下的那几个可能是理性主义的狂热信徒,或者是混进来的人工智能吧。焦虑的同时,也会恐惧,而人在恐惧的时候总是会想些愚蠢的事,做些不合逻辑的事。所以,我想也用不着把自己又赶进逻辑的死胡同。冷静的理性分析固然有助于保持平稳的心态,但对心灵的安宁却没那么多帮助。
如果我接受了焦虑会怎样呢?如果,焦虑不是一种必须加以祛除的疾病,而是促使我去发现更多人生乐趣的挑战?这样想,似乎它的面目也没那么可憎了。作为一种挑战,它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只能由我自己去发现独属于我的应对方式。相当中二的想法,还掺杂了一点阿Q精神胜利法在里面,但好像还有那么点合理性。既然是人生中的挑战,那么就不能逃避只能直面。既然是所有人都面对的挑战,那么根据从小到大的考试经验,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有的人能拿到满分,有的人中等偏上,有的人勉强及格,也有的人可能只能挂蛋。这都很正常,能成功当然是理想的,但不能成功也不过是现实。可能有的人压根儿就不来参与这种奇怪的“考试”——生存压力已经耗尽了他们所有的精力,哪有什么时间来做这些事?!还有的人可能根本都没有“焦虑”的概念——有相似的感觉对他们而言没什么不正常的,大概和感冒一样几天就好了。在这之外,还有更加极端的人,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走进考场的能力,过于强大的焦虑一开始就剥夺了他们迎接挑战的机会。
“焦虑”,是现代人的时代症。没能成功应对,也说不上什么失败。更何况,人生这么长,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说自己就是失败者。
三、
那些成功的人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但是有人问了,他会回头在自己的经历中挑挑拣拣,梳理出像模像样的成功经验。但“成功经验”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他们的人生故事。仔细看看那些成功、励志的分享,其实大同小异。鸡汤和毒鸡汤其实也是一样的原材料,一锅是土家老母鸡汤,色彩鲜亮诱人,让人食指大动。另一锅则像是加了毒物药材的药膳,讲求一个“苦”味儿。仿佛只要干掉这一碗,就能坦然尝遍人生百苦,走上人生巅峰。不管哪一种,对相信的人来说,都有作用。但凡是有点营养的东西,饥饿的灵魂都是来之不拒的。
喜欢喝鸡汤就喝,只要不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上去,自己消化一下就行。不喜欢不相信甚至厌恶也没什么,世界上想法那么多,人生那么长,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战胜焦虑应对机制”套餐。想要分享自己的成功也挺好,一来能增加自己的信心,二来能帮助相同挑战者,三来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可能还是实现知识变现。被焦虑踹翻在地暂时爬不起来也可以,也许能趴在地上平和自己的心态,接受自己不过是个运气不好的平凡人,平平淡淡生活也挺好。
说到底,面对焦虑,或者面对社会主流意见认为的“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时,没有什么一定的应对标准。或者说,所有人的应对方式都可以接受。(当然,向心理健康从业者求助也极为正常)
存在即合理,一切的应对方式都不是不正确的。当然了,前提是你真正倾听自己的心声,看见真实自己的需求。这就像是心法,需要每个人自己的不断修炼。为了谁呢?我想,可以是为了坚持努力的过去的自己,如若相遇,能好好款待过去的自己,应该算的上是最成功的修炼成果了。
每个失败者,都是尚未成功者。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