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延安进入山西,太行之西有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
山西被誉为华夏之根,虽是路过,但是我满怀深情,因为我的根也在这里。翻阅族谱,自我六世祖,山西洪洞迁居德州城南张家小桥,根深叶茂,繁衍生息,传至我这一代已十九世,柏(长)字辈。此行,我弄清了为什么我执着的喜欢带院的房子、诚信有义气的人和一天吃三顿都不烦的面。
古城和大院:平遥这座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的古城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在历史和文化的沉积后越发显得厚重。
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总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洞式,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誉满海内外。
关圣和晋商:喜欢读《春秋》的山西运城关二爷与山东曲阜的文圣人孔二爷相齐并肩,因其“忠、义、仁、勇”被尊为武圣;同时因不受曹操不义之财被人们奉之为发财、致富、招财进宝的保护神,与文财神对列,被称作武财神。关公崇拜是晋商和票号中一个独有的现象,这固然与关二爷是山西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关二爷身上有晋商所需要的忠、义、仁、勇精神。雍正年间,晋商范毓宾包运西征大军粮米时,遭敌人抢劫,损失13万多石,这是客观事实,可以请朝廷减免部分,但范毓宾出于“诚信为本”的商德,用私财一百四十四万两补齐被劫的粮草,可见“诚信”二字在晋商心目中胜过百万两白银。
除了关公崇拜以外,山西晋商经久不衰还有一个原因,在《明史》中,有资格载入“列传”的名臣良将,山西籍共98人,其中被皇帝降罪杀戮、赐死或被奸相、权宦迫害致死的就45人,降罪下狱、削官、累死的44人,只有9人平安退休回到家乡,这些以十年寒窗苦读而“金榜题名”者,多数没有好的结果,清军入关后,更增加了民族地位的尊卑,走“学而优则仕”之途,更是雪上加霜,种种政治原因,使晋商培养其子弟,“学而优则商”。所以平遥有句俚语叫“八秀才进票号—改斜归正”,用“斜”而不用“邪”,表明不否认读书做官是正路,但其路漫长,风险太大,不如经商如意快捷。明清期间商人在山西收入和地位高于官人。清雍正二年,山西学政刘于义在给朝廷上陈条就说过: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县衙大堂有一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当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明万历四十七年知县杨廷谟的亲笔。看来历代正直的官员都把勤政爱民,有所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为官员的首要任务,由此看来晋商的辉煌发展与当时的政府的“放管服”措施有力也有很大关系。因此也解释了平遥为什么既不靠近京都,又非战略要地,也非水陆码头,历史上也未见官方有何巨大的投资,晋商却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及经营模式,创造了中国金融商业史上的奇迹,尤其是在中国金融票号业由实物向信用转化期的创新带动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光辉灿烂的一笔。昔日,拉运货物的车轮辗过青石大道,喧闹的声音伴着账房中算盘的拨动声,将平遥的商业一步一步推向了顶峰,创造了“大清金融第一街”和“汇通天下”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
刀削面和老陈醋:在山西仅吃了一顿饭,就着老陈醋品尝了与北京打卤面、山东伊府面、河南鱼焙面、四川担担面齐名的山西刀削面。碗大量足有嚼头,就如同山西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山西这块土地上沉积了太多的历史,让人遐思,盛唐的皇帝生于山西,强汉的战神生于山西,古代“四大美人”其二生于山西,中国历史的记录者《资治通鉴》的作者生于山西,所以我要修订在西安时引用过的话: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网友评论